嘉陵夺汉是空穴来风?还是真正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有几个关注我的朋友,私信了几次,希望我写一写嘉陵夺汉。但我一直犹豫,原因是我没弄明白嘉陵夺汉,略阳一带我仅仅路过了几次,对疑似的夺汉地点并没亲自看过。

但我还是很关注这个问题,闲暇时查找了不少资料,不过,看的资料越多,“嘉陵夺汉”的事越显得神秘莫测、真伪难辨。

在略阳,嘉陵江、汉江两水系挨的太近

很多人的文章里说嘉陵夺汉的事,言之凿凿,说这件事史书上早有记载:“史称:嘉陵夺汉。”这种说法毫不负责,因为二十四史中根本就没有这个记载。上“读秀”一搜马上就能出结果,正史早就数字化了,非常容易查找。

经我的查找,最早提出“嘉陵夺汉”一说的,是周宏伟,他是陕西师范大学的教授。

周教授在2010年写了一篇文章:汉初武都大地震与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这个文章发在《历史研究》杂志上,影响比较大,现在很多说“嘉陵夺汉”的论据等,都来自周教授的文章。下图是周教授的文章摘要。

周的文章摘要

但反对周教授观点的专家学者也不少,比如复旦大学的杨宵教授。杨的文章也发在《历史地理》杂志上,下图是他文章开头的截头。

杨的反驳文章摘要

还有河南大学的赵柄清教授等,也对嘉陵夺汉的说法进行质疑。下图是赵与人合写的质疑文章。

赵质疑文章的开头

专家学者咬文嚼字的考证不说了,太费脑子,古地名与今日地名的变化也太复杂。

我只想说,周的提法并非空穴来风,因为西汉水的名字和位置,极易引起人的联想。西汉水汇入嘉陵江的地方,也离汉江水系太接近了。而且在最接近处,两大水系之间的分水岭也非常低,只比嘉陵江面高出200米的样子。

我自己没去过这地方,不敢胡说,但在民国年间就有人去过。当时的地理研究所派出了几名学者考察嘉陵江,考察团长叫李承三,他们对略阳这儿重点勘察,对嘉、汉分水岭实地勘测丈量,除了文字说明,还画有地形图,就是下面的图。

民国的手画图

分水岭就在一条沟中,两边山体挤在一起,形成一道很低矮的分水岭,一边的水流向嘉陵江,另一边的水流向汉江。分水岭两侧的沟道各有名字,西边的叫青泥沟,东边的叫响水沟,沟内的溪水非常小。

考察团的报告中,也提到了疑似嘉陵夺汉的猜测,不过同时又提出了很多疑问。报告原文是这样说的:分水岭脊殊低,蕨状有如马鞍,上覆冲积黄土,且杂石碟。此岭曾为河道所经,实无问题。

下面两图是考察报告中的一段。

两张图可以连读

图的来源:宁强印象

修建宝成铁路勘察路线时,也发现了嘉、汉分水岭的奇怪现象,猜测西汉水才是汉江的正源,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修铁路,对嘉陵是否夺汉并未深究。

各种资料到这儿就完了,一句话,很多迹象表明确有嘉陵夺汉的可能。但问题是这只是一种可能,目前拿不出实证。

周教授认为汉初的武都大地震,将汉王山震塌,石块飞跌而下,形成那道分水岭,堵住了西汉水东流的路。于是在略阳这块水聚成湖,天长日久的侵蚀下,打通了南下的通道,于是改东流为南流,造成“嘉陵夺汉”。

这个说法,将西汉水的名字,天水的嶓冢山与汉中的嶓冢山等事,都能解释的通,很容易被人接受。我就觉得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很多历史上的疑难一下子就没有了。

但复旦杨宵教授的反驳,理由也非常过硬。杨教授将分水岭上的石头做了化验分析,与汉王山上的石头进行对比,发现两种石头明显不同。

这证明分水岭不是汉王山坍塌所致,让周老师地震山塌阻拦西汉水的说法破灭。

但有没有这种可能,即西汉水自己携带的泥沙,年长日久堆在了分水岭这儿,阻拦了水流东进,只好南下汇入嘉陵江?

河流自己给自己设挡的事不是没有,比如黄河。它在缓流时泥沙就沉底,越积越高,最后无法前行只能决口,另开一条河道。

略阳县城,浑浊的西汉水

西汉水在洪水期,河水也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十分浑浊。青泥沟响水沟这儿,在两千多年前非常平缓,西汉水到了这儿流速减慢,泥沙便沉积下来。无数年的沉积,最后终于自己挡住了自己。

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要证明应该也不难。将分水岭内泥沙石块的成分,与西汉水上游的泥土石沙成分做对比,若二者契合,那就可以确证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嘉陵   嘉陵江   汉王   汉江   略阳   空穴来风   分水岭   历史事件   泥沙   西汉   教授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