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饥荒为什么打不到鱼,不吃蚂蚱?原因很简单,但让人心碎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飞鱼

编辑| 小江


古代的大饥荒可谓最为黑暗、恐怖的灾难,动辄数百万人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灾民吃野草、啃树皮、食腐肉,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都暴露无遗。

那么,既然饥荒这么严重,那么古代都有哪些严重的饥荒?灾民为什么打不到鱼吃?灾民为什么不吃蚂蚱呢?

图1

古代三大饥荒影响深远

古代饥荒的产生主要有三种:干旱、水灾、蝗灾。古人生产力落后,主要靠天吃饭,一旦遇到天灾,庄稼颗粒无收,大家也都无能为力,只能四处逃荒。

公元1306年,元朝大德年间大饥荒。这个饥荒产生的原因是松江、嘉兴等地大雨滂沱、水患四起,江浙地区是全国重要粮仓,百年一遇的大雨让庄稼颗粒无收,江浙一带,甚至到江西,数百万百姓走上街头、四处流浪。

据史书记载:灾民涌上街头,全家一路乞讨,每个人面黄肌瘦,走在路上时不时有人倒下。

妇女孩子哭声不绝,一片哀鸿遍野;树皮、野草、细土都被啃食殆尽,卖儿卖女卖妻子只为得到一口吃的,最严重的是几十里不见一个活人。江浙一带深受打击。

图2

公元1632年,明朝崇祯大饥荒。崇祯五年,西北地区干旱、蝗灾肆虐,尤其是陕西地区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饥民跟蝗虫抢食树皮、草根,甚至有人把石头磨成粉,直接吞咽,目的是减轻饥饿感;孩子不能独自一人行走,否则将被饥民烹煮吞食,吃人啖血,令人胆寒。

公元310年,东汉末年大饥荒。东汉末年全国大旱,庄稼颗粒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朝廷税赋不减,农民无奈揭竿而起,已经到了改朝换代的地步。

这次饥荒朝廷不作为,欺压百姓,进而百姓怨声四起,无奈揭竿起义,推翻王室,建立新政权。

饥荒肆虐,树皮草根都吃的饥民为何不打鱼?

其实我们只是没有经历过,饥民饿的吃人,怎么可能放过河里的鱼虾呢?

图3

饥荒的产生一般都伴随着大旱,在这大旱天气下,人们连喝的水都不够,你觉得河里会有鱼虾吗?

另外如果是水患,在那么大的水流下,百姓都在想尽办法保命,更何况古代科学技术有限,在洪水下我们能捕到鱼吗?

湍急的洪水迫使百姓出逃,河里的鱼虾也只是少部分人的口粮,只能解决一时的饥饿,等洪水退去,留下的是一片狼藉,人们无家可归,没有食物只能啃食树皮草根。

所以,河里的鱼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

打鱼是一项技术活。饥民多是种了一辈子庄稼,对于捕鱼的技巧都不熟悉。

在那样一个饥荒的年代,捕鱼的工具缺乏,渔网、钓竿、刀、叉这些工具的使用需要丰富的经验。

大多数人只能找其他食物来源,没有精力和体力去学习这项技术。所以,简陋的工具并不能保证有稳定的食物来源。

图4

打鱼不能维持全年的生计。捕鱼有很大的运气成分,捕鱼为生都是饥一顿,饱一顿。

比如说,古代在捕鱼业发达的北欧地区,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也是马铃薯,一旦马铃薯遭遇灾害,他们一样会引发大饥荒。

而在现代社会,捕鱼工具多种多样,渔船、渔网、鱼叉、钓竿等,我们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去捕鱼,所以,靠捕鱼为生只有在现代社会上可以实现,古代社会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打鱼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饥荒。以现代人的视角,河里、海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鱼类资源,但这仅仅限于现代人的视角,试问在古代,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捕鱼吗?古代老百姓非常敬畏江河湖泊,他们视江河湖泊为神明。

图5

不像现在,租个渔船就可以在河里、海洋中自由穿梭,捕食鱼虾,所以,在古代捕鱼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饥荒问题,解决饥荒依然要靠农耕庄稼,而庄稼依旧是看天吃饭。

饥荒期间,饥民为何不吃蚂蚱?

在现代社会蝗虫(蚂蚱)营养价值极高,甚至可以当作一种药材来使用,但是在古代,为何大家不吃蚂蚱呢?

古代油料有限,烹炸的蚂蚱难下咽。蚂蚱有着坚硬的外壳,在古代,油料是王宗贵族才吃的起的香料。

普通老百姓是吃不起香料的,只有简单提炼的猪油,而蚂蚱坚硬的外壳如果不在香料的烹炸基础下,是根本无法下咽的。

所以,古代香料有限,蚂蚱在现代社会是营养价值很高的口粮,在古代社会是不被作为一种食物食用。

图6

蚂蚱只能解决暂时温饱,不能作为长久之计。虽然蚂蚱难以下咽,但在饥荒年代能有的吃就不错了,但是蚂蚱也并没有那么容易捕捉,并且每天的捕捉量有限,并不能完全填饱肚子。

比如说,在饥荒年代,老百姓食不果腹,运动量大大减少,而捕捉蚂蚱需要耗费大量体力,一天抓300只蚂蚱已经是极限。

并且只有几十克,提供的蛋白质能量甚至不如捕捉所耗费的体力,在捕捉工具匮乏的古代,捕食蚂蚱并不是解决食物问题的关键,不能作为长久之计。

老百姓普遍迷信。饥荒年代蝗灾的出现,老百姓普遍认为是上天的惩罚,蝗虫并不是一个吉利的东西,很多人对蝗虫(蚂蚱)都敬而远之,认为吃掉蝗虫会为自己带来疾病和厄运;

图7

在祭祀盛行的古代,迷信是普遍存在的,吃蝗虫这样的逆天行为在当时是不可取的,所以,即使是蝗灾,人们也不怎么吃蚂蚱。

总之,饥荒年代人们不吃蚂蚱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资源有限。生产力落后的古代解决温饱问题只能依靠庄稼,而吃蝗虫属于无奈之举。

但是放到现代社会,物产极大丰富,根本不存在老百姓被逼吃蚂蚱的现象,相反,吃蚂蚱是一种新的时尚。

饥荒年代打不到鱼、不吃蚂蚱对于我们有什么启发?

想想现代社会打鱼、吃蚂蚱只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小部分。

我们可以租个小船到江河湖泊上打鱼游玩;闲来无事,可以约几个好友到田间地头捉几只蚂蚱烹饪油炸,一样美味。

现在的打鱼、吃蚂蚱没有以往那样艰辛、苦涩,它只是我们极其普通的一天。

图8

我们不禁感慨,时代的变迁总是那么平静而剧烈。古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单一,种植庄稼几乎就是生活的全部,他们敬畏自然、敬畏上天,无奈技术资源有限,面对老天的“饥荒惩罚”也只能选择默默的承受,很多人也因此失去了生命。

相反,现代社会的我们,生产力、生产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我们有多种生存方式。

打鱼、吃蚂蚱也只是日常生活中的消遣,饥荒年代也不复存在,逐渐成为一种历史,对比我们的先辈,我们又怎能感到不知足呢?

缅怀“饥荒年代”,我们该如何脚踏实地向前走?

历史是一个大车轮,只会滚滚向前走,我们在大踏步向前走的同时,更要以史为镜,缅怀历史。

图9

缅怀历史,节约粮食。每当我们想起先辈所经历过的磨难,面对大旱、洪水、蝗灾数百万人四处逃亡,人性的丑恶尽展眼前,我们更应该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感到知足,要感恩自然的馈赠,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应该节约每一粒粮食。

缅怀历史,学习技能。对比先辈的无奈,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技能,说不定关键时候能救命。

比如说,野外生存技能、游泳技能、烹饪技能等,这些能力都是未来生活的保障,保障我们能够在这个社会里独立生存。

缅怀历史,奋发图强。“饥荒年代”已经属于过去式,在这样一个比较现代化的社会,我们更应该奋发图强。

先辈所遭受的苦难,我们要铭记,铭记那个“饥荒年代”的种种艰辛,要引以为戒,居安思危,为子孙后代铺好路,避免新的饥荒产生。

图10

结语

总之,古代的饥荒动辄数百万人流离失所、走上逃亡之路,影响深远。很多人好奇,既然都到那种吃树皮、嚼草根、吃石粉的地步了,为什么不打鱼、不吃蚂蚱来充饥呢?

其实原因简单的让人心碎:古代生产力太落后了。古代大多数人都是以种庄稼为生,也只会种庄稼,一旦遇到天灾,就只能听天由命。

为此,面对如今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我们应该从自我做起,珍惜每一粒粮食,在先辈为我们铺好的道路上发奋图强,居安思危,提高我们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蚂蚱   饥荒   蝗灾   古代   饥民   蝗虫   树皮   庄稼   河里   年代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