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等信札手迹展”开幕,26通信札还原觉醒年代

北京日报客户端 | 实习记者 何蕊

百年前,一批先进青年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掀起了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百年后,青年创办杂志时的往来书信亮相,还原了当时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的细节。15日,“陈独秀、李大钊、梁启超等致胡适等信札手迹展”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开幕,26通信札展出,还原那段难忘的觉醒年代。

26通信札来自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周作人、梁启超等人,作者以《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主,内容涉及《新青年》的办刊意见,编者作者之间的思想、学术交流等,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参与者的思想原貌。

此次展出的信札中,最后一封来自1932年10月10日,文字因使用钢笔、横排书写而别具一格,信末凸显陈独秀个性的超大的“双十”二字,更是引人注目。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介绍,阅读信的内容,能感受到陈独秀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情怀,也能看出胡适与陈独秀等人的历史关系。尺素鸿雁,纸墨之间,一通通信札带领师生观众重温一个世纪前的觉醒年代。

开幕式上,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思想之光——陈独秀、李大钊等信札手迹》图书首发,收录了13通陈独秀、钱玄同致胡适等人的信札、1通李大钊致胡适的信札、2通周作人致李大钊的信札、10通梁启超致胡适的信札和词稿。书中还记录了这批书札收藏背后的故事:2009年,一批由居住在美国的胡适后人保存的信札回流国内,先后亮相拍场。其中,陈独秀等致胡适等人的信札由人民大学博物馆行使国家优先购买权收藏,梁启超致胡适的信札和词稿由人民大学校友竞得并捐赠母校,还有一部分由香港翰墨轩竞得。

“如今,这批信札问世已有一个多世纪,终于回到了它的‘发生地’。”张丁表示,该馆将以展览这批珍贵文献为契机,继续加强红色文献等革命文物的收集、保管、整理、展览和研究,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博物馆应有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信札   手迹   新文化运动   胡适   中国人民大学   学术交流   人民大学   博物馆   新青年   年代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