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丨跨越千年的“北魏蓝”!制作技艺由丝绸之路而来

在众多出土文物中

青铜器、陶瓷器已经屡见不鲜

令人意外的是

一千多年前的古人

已经掌握了玻璃吹制技术

三个看点 带你认识北魏玻璃瓶

01

人人可用、处处可见?

它在古代可是最昂贵材料之一

这件玻璃瓶短“脖子”、大“肚子”

圆溜溜的外壳还有些透亮

乍一看就像个蓝色星球

朴素的样子

显然无法和如今繁复又精致的玻璃制品相比

但是在一千多年前

它绝对是玻璃制品中的“王者”

玻璃瓶的大小和一个鸡蛋差不多

器壁厚度仅有2毫米

虽然“体内”有一些小气泡

但并不影响它成为吹制玻璃中的精品

这一抹亮丽的蓝色

更是让它迷倒众人

在现代日常生活中

玻璃制品人人可用、处处可见

但是在古代

它却是最昂贵的材料之一

与金银、玉翠、陶瓷、青铜并列为五大名器

可见这小小的玻璃瓶在当时有多珍贵

02

Made in China!

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玻璃

玻璃在古代也叫作“琉璃”

它和陶瓷器的釉类似

都是高温烧造的产品

所以有些学者认为

古代玻璃的诞生

或是烧造陶瓷器时出现的意外

魏晋南北朝时期

玻璃制造业迎来“高光时刻”

北魏人打通了丝绸之路中段

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镇

胡商集聚、奇珍异宝云集

随之传入的玻璃吹制技术

让北魏人可以“吹”出

器形较大的薄壁玻璃容器

而且玻璃的透明度更高

几乎可以说是实现了“玻璃自由”

据《魏书·大月氏传》记载

“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03

这些“北魏蓝”

是丝绸之路在平城(今大同)留下的痕迹

和西域工匠学会玻璃吹制技术后

北魏人不仅能制作小件的玻璃饰品

还能制作碗、壶等实用的玻璃器具

在大同北魏墓群中

出土了不少这种蓝色玻璃器皿

此件玻璃碗上装饰的弦纹

在其他年代出土的玻璃器中未见

这为此类带有弦纹装饰玻璃器的年代界定

提供了科学依据

“身上”有类似蛤蜊壳光泽的玻璃壶

器型与北魏陶壶有异曲同工之妙

半球形玻璃泡件

与北魏时期金属质泡钉造型极为相似

据此推测应属泡钉一类的器物

这些独特的“北魏蓝”

成为丝绸之路在平城留下的

不可磨灭的痕迹

遗憾的是

玻璃因实用性不如陶瓷、易碎等原因

没能延续它的“高光时刻”

甚至一度消失

一千多年前

玻璃吹制技术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传入北魏

才有了惊艳千年的“北魏蓝”

如今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越来越多的愿景转变为现实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锋

文案丨荣梦岩

视觉丨林琦技术丨蔡子旭

审校丨朱冬梅

统筹丨刘莹 田昊原

特别鸣谢丨大同市博物馆 总台山西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责任编辑:贾宏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北魏   丝绸之路   陶瓷器   玻璃瓶   玻璃制品   技艺   千年   日历   年前   古代   玻璃   蓝色   技术   文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