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浦关南北两治(大余、南雄)地名故事

横浦关南北两治地名故事

文/钟际才

古横浦关(后又称梅关)座落在江西大余县(原称大庾县)和广东南雄市交界处的梅岭上,现在仍可看到南面为广东南雄市境,关门的匾额刻“岭南第一关”,北面为江西大余县境,关门的匾额刻“南粤雄关”,署名都是“南雄知府蒋杰题”。

梅岭即五岭之一的大庾岭,《汉书》称台山,《舆地志》称台岭。梅岭因梅鋗得名。梅鋗是越王勾践的子孙,相传他和越国君逃避楚国攻伐,走到丹阳皋乡,改姓梅。秦并六国后,他奉越君经零陵入岭南,在岭上筑城居住,故称梅岭。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8年)在这里筑关,称横浦关,又称台关、秦关。岭地称为塞上。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割据岭南。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楼船将军杨仆率军进击南越,他的裨将庾胜驻军在岭上,由此也称大庾岭。相传庾胜有个弟驻军在南面面的南雄域,小地名也称小庾。唐代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奉旨辟关隘,宽路面,将这条狭窄的山径开凿成了“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驿道。北宋南安知军蔡挺与其兄广东转运使蔡抗又全面重修梅岭古驿道,驿道以砖瓷砌路面,署表有“梅关”二字,遂称梅关。

横浦关南面的南雄市

南雄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连江西省信丰县、东南界全南县、南接龙南县,西南毗本省始兴县,西邻曲江区,西北隅与仁化县接壤,北界江西省大余县。四周群山环抱,中为丘陵,称为“南雄盆地”。东西极限为84公里,南北极限为52公里。全市面积约2361.4平方公里,辖17个镇(乌迳镇、界址镇、坪田镇、黄坑镇、邓坊镇、油山镇、南亩镇、水口镇、江头镇、湖口镇、珠玑镇、主田镇、古市镇、全安镇、百顺镇、澜河镇、帽子峰镇)、1个街道(雄州街道)、24个居委会、208个村委会,人口46万。

要说南雄的地名历史得从战国时期说起,战国时期今南雄区域归入楚国管辖。南雄也从一个蛮荒部族,开始有了行政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管理在广州设了南海郡,南海郡辖今广东(包括香港澳门)、广西区域,所以南雄就属于南海郡管辖。

到了西汉、东汉时期,皇帝为了方便管理,曾将南雄划入豫章郡南野县,也就是今天的江西范围。而后随着东汉灭亡到了三国鼎立,三国鼎立南方就属于吴国管辖,国君是孙权,孙权为了加强管理,把南野县划出豫章郡 归庐陵郡。孙休永安六年癸未(263年)春,孙吴为加强对岭南地区的开发,建设战略后方,析南野县南乡地置始兴县南雄地属之。孙皓甘露元年(265年),十一月置始兴郡。始兴郡下面设了一个始兴县,南雄属于始兴县管辖,而南雄的范围实际上就两个乡,一个横山乡、一个化南乡。

唐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操纵朝政,她把管辖两千一百个县,划分为两千五百个县,把始兴县的横山、化南两乡划出来成立了一个县,这个县就是当今南雄的范围。县名叫什么呢?武则天就用当时区域内两条河流的名字,一条叫昌水一条叫浈水,昌水和浈水合起来她就用浈昌二字命名为浈昌县,这是南雄最早设立县的名字。

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后中国就走向衰落,国家就走向分裂,广东成立了一个国家叫做南汉国。

南雄在当时就隶属于南汉国的统治区域。南汉(公元917年-971年):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位于现广东、广西两省及越南北部。刘岩于公元917年,在番禺(今广州)称帝,国号“大越”。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在南汉国的隔壁,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住着邻居南唐。南汉乾和四年(946年)南汉皇帝刘岩为展现其雄心壮志,示威于南唐,开始设州。因浈昌是一个县,县就是县级地位 州就是地级单位,他为了体现他的霸气名声,想出采用英雄两个字来命两个州州名,把浈阳县(今英德)叫英州,浈昌县叫雄州,雄州这个名字就这样确立下来了。

英州、雄州的得名,虽是刘岩为显示雄壮所致,但他的这种做法,却影响了当时北方地区的一个霸权国家——北周的统治者叫柴荣的。

柴荣率兵打下契丹,攻破契丹的夜津和瓦官桥以后,他就用雄霸来命名这两个州名,你南汉刘岩用英雄来命名,我用雄霸来命名比你更有霸气了吧?一个叫做雄州一个叫做霸州,这时期出现两个雄州了,北方一个雄州 南方一个雄州,但是当时属于两个国家没有影响。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宋朝建立后,整个中国统一了,一个国家出现两个雄州,河北一个雄州 广东一个雄州,地名重名,对官员任命、公文下达、进宫物品等众多事务不方便,所以,宰相赵普在北宋开宝四年就把广东这个雄州加个南字 ,它属南方的,就叫南雄州。天圣元年(1023年)因避仁宗赵祯讳,改浈昌为保昌。宋朝宣和二年(1120年),赐名保昌。元朝世祖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南雄州为南雄路,领保昌、始兴两县。隶属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南雄路为南雄府,辖保昌、始兴两县,属广东道。

明洪武二年改行中书省,九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南雄府属相随。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改为直隶南雄州。清朝被辛亥革命推翻以后,中华民国就废州设县,它就把南雄州废去,改为南雄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袭不变,1958年12月,南雄县与始兴县合并称南雄县。

1960年10月复分为南雄县、始兴县,隶属广东省韶关专员公署。1982年6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后,隶属韶关市。1996年,撤南雄县设南雄市。

横浦关北面的大余(大庾)县

大余县位于江西省的西南边缘,赣州市南部,居章江上游,大庾岭北麓,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东北与南康区相连,东南与信丰县接壤,西北与崇义县毗邻,南与广东省南雄市襟连,西界广东省仁化县。全县区域总面积 1346.3 平方公里,辖 8 个镇(南安镇、吉村镇、黄龙镇、青龙镇、池江镇、新城镇、樟斗镇、左拔镇)3 个乡(浮江乡、河洞乡、内良乡),105个村,14个居委会,总人口 31.1 万人。县政府驻地南安镇。

大余县原名大庾县,其县名由来有“庾胜戍守说”和“禀庾庾岭说”两种说法。“庾胜戍守说”为:公元前 113 年,南越国发生叛乱,西汉的汉武帝派兵征伐。楼船将军杨仆、庾胜率领一支军队越过梅岭进入南越国。平定叛乱以后,奉汉武帝令庾胜将军统率大军驻守梅岭。《南康记》在阐释大庾岭地名时有对庾胜的记载 :“前汉南越不宾,遣监军庾姓者讨之,筑城于此,因之为名”。《大明一统志》有“庾将军城,在(南安)府城西南二里,旧有庾将军庙”之说,与庾将军祠有关。庾胜在治军之余,指挥他的士卒们,在岭北山下 , 筑起了一座土城,名曰庾城,并在岭上建寨戍守。因庾胜在家兄弟中排行老大,后人为了纪念庾胜,称此地为大庾,建置县时便称大庾县。

“禀庾庾岭说”则是据说梅岭形似禀庾(古代粮仓),故称梅岭为庾岭、大庾岭,县名也就随即称大庾县。

早在新石器时代,大余境内就有人类居住与活动。夏商周时代属古扬州域。春秋战国时,先属楚,后属吴,越灭吴后属越国,楚灭越后复属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大余属九江郡,秦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野县,大余属之。

西汉时期,今大余县境属豫章郡南壄县地。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南壄改名南野县,境域改属南野县;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吴大帝分南野县设立南安县,大余境域改属南安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南安县为南康县,大余因此成为南康县地。

至西晋属南野县地。南朝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大余县地由南康郡转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陈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始兴郡分置安远郡,大余县为其属地。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安远郡设置大庾县,属广州总管,此为大余建县之始;十六年(公元596年),大庾废县为镇,庾岭南划入始兴县,庾岭北划入南康县。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析南康县再次设置大庾县,县治崎头镇(古为横浦,即今治南安镇),属虔州。

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设置南安军,大庾县改属南安军,为军治所。元朝时期,属南安路,为路治。明朝时期,属南安府,为府治;明正德十二年(1517)南京右佥都御使王守仁任南赣巡抚,统领赣湘闽粤八府一州兵力,分十路镇压了以谢志山为首的“山贼”,之后析上犹县的崇义、上堡、雁湖3里,南康县的隆平、尚德2里及大庾县的义安、聂都、铅厂3里建置崇义县,归南安府统辖。清沿明制,大庾县属南安府。

民国元年(1912)废府存县,大庾县直属江西省辖;1914年,属赣南道;1926年,再度直属省辖;1932年,属第十一行政区;1935年后,属第四行政区。

1949年8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八军一四二师四二六团与赣南支队、北江二支队、赣南支队崇庾大队凌浪中队、内良起义军解放大庾,属赣州分区。8月26日成立大庾县人民政府,隶属江西省赣州督察专员公署。9月11日成立中共大庾县委员会。11月属赣西南行政区。1951年 6月,属赣州专区。1954年6月,属赣南行政区。1957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县名由大庾改为大余。

1964年5月,属赣州专区。1971年2月,赣州专区更名赣州地区,属赣州地区。1999年7月,赣州地区撤地设地级市,隶属赣州市。

作者简介:钟际才,大余县民政局退休干部,热爱客家文化与摄影,钟情于地域文化挖掘和研究。足迹遍布大余县的山山水水,大余县文化与历史的活字典。不少作品发表在全国各大杂志、报刊和学术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大余   南雄   大余县   始兴县   南康   南雄市   始兴   南安   赣州   南汉   地名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