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惠:雍正亲自提拔,乾隆为他牵马,6年收复清朝六分之一疆土

楔子:

公元1760年(清朝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定边将军兆惠率领大军凯旋,乾隆帝亲自带领文武百官来到京郊良乡迎接。不仅如此,乾隆帝还让文武百官分列左右,他亲自为兆惠牵马。乾隆帝毕竟是帝王之尊,兆惠作为臣子,他哪敢让乾隆牵马,于是他跪下再三请求,最后乾隆帝象征性地牵了几步,这才作罢。

一位将领,到底立了多大功劳,能让皇帝为他牵马呢?答案是,兆惠历经6年鏖战,收复了大清近六分之一的国土。这样的功绩,如果放在历朝历代,都能列在武将排行榜的前列。

历史上的兆惠,到底立了什么大功呢?本文,笔者将以史料为依据,为大家展现清代名将兆惠的传奇人生。

一、大清笔帖式的逆袭

兆惠虽然是名将,但他的出身并不高。根据《清史稿·卷三百十三》记载:

兆惠,字和甫,乌雅氏,满洲正黄旗人,孝恭仁皇后族孙。

兆惠,字和甫,来自满洲正黄旗乌雅氏,和雍正的生母孝恭仁皇后德妃乌雅氏)是同族,按照辈分,他是孝恭仁皇后的孙辈。不过,孝恭仁皇后是正黄旗包衣出身。兆惠出生于康熙四十七年,他出生的时候,其家族还并不显赫,他的父亲只是一个都统。雍正登基后,乌雅家族才成为贵族,但和满洲八大姓相比,乌雅家族还是差了很多底蕴。再加上兆惠只是孝恭仁皇后的旁支族人,因此在雍正初年,他并没有得到重用,只是军中的一位普通笔帖式(低级别文员)。

雍正七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两年后,兆惠经过族人的推荐,担任军机章京(正五品)。雍正见兆惠为人果敢,便重点培养。

兆惠在雍正朝,先后担任兵部郎中、内阁学士、盛京刑部侍郎等职,算是乌雅家族中,比较得力的人才了。

雍正去世后,兆惠名声不显,他在盛京熬了几年后,被任命为正黄旗满洲副都统。约在乾隆十年,兆惠被调回京城,担任刑部右侍郎。

乾隆十三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攻占小金川,反叛清朝,史称“大小金川之乱”。乾隆帝先后派张广泗、讷亲二人都未能平定叛乱,最终任命傅恒、岳钟琪经略金川事务。

兆惠此时刚被调任户部侍郎,他主要的任务是往前线运粮。兆惠在督办运粮事务时,发现以前往金川运送粮饷、派驻兵马的数据都有虚假,他果断上书给乾隆帝。待傅恒平定大小金川之后,乾隆命傅恒彻查,查出兆惠所奏内容全部属实,兆惠因此得到乾隆帝重用,他被任命为山东巡抚。乾隆十五年,兆惠被乾隆调到军机处,正式参预军务。

从一名笔帖式,到督运粮草,再到担任巡抚和军机大臣,兆惠用了19年,完成了逆袭。

二、运粮官变成先锋官

乾隆十八年,西北准噶尔汗国发生内乱,乾隆帝打算趁机消灭这个康熙、雍正两朝都未能彻底征服的蒙古部落。

准噶尔汗国就是明朝蒙古三大部落之一的瓦剌部。在明朝后期,瓦剌部被鞑靼击败,逐渐西迁到现在新疆北部、青海、内蒙古西部一带。清朝初期,准噶尔汗国投降皇太极,但在康熙、雍正时期先后几次叛乱。乾隆时期毕其功于一役,终于将其剿灭。

关于乾隆朝平定准噶尔之战,各方史料记载得都比较复杂。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场战争,笔者为大家捋一下战争经过和关键人物。战争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笔者称之为“主动出击阶段”。乾隆十九年,乾隆帝觉得时机成熟,任命班第为定北将军(北路军)、永常为定西将军(西路军),兵分两路进攻准噶尔。两路大军势如破竹,和硕特拉藏汗之孙阿睦尔撒纳投降清朝,清军基本上剿灭或招降了准噶尔一半的兵马。这一阶段,在朝中运筹军务的是首席军机大臣傅恒,在中途为两路大军督运粮草的是兆惠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兆惠在西路军在乌里雅苏台设立一个专门中转粮草的驿站,而负责这个驿站的将校名字叫阿桂。阿桂的军旅生涯,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第二阶段:笔者称之为“反败为胜阶段”。乾隆二十年八月,阿睦尔撒纳降而复叛,包围了北路军主帅班第的大帐,班第当时只有500人,寡不敌众,自杀殉国,和班第一起殉国的还有鄂尔泰之子鄂容安

班第之死,导致北路军的形势急转直下。而西路军主帅永常闻讯后,不仅不去救援,反而下令撤军。乾隆帝大怒,撤掉永常定西将军之职,任命策楞接任

也就是说,乾隆在第一阶段派往西北的两位主帅,一个自杀殉国,一个被撤职问罪。

乾隆帝为了扭转局面,把负责督运粮草的兆惠顶到最前线。兆惠临危受命,带领押运粮草的兵马火速驰援,他一路收拢北路的残兵,重整兵马,击溃沿线敌军。次年,在清朝两路大军的合围下,阿睦尔撒纳兵败,伊犁被收复。

这一阶段,还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将领。兆惠带兵打败了准噶尔辉特部大汗巴雅尔,后者逃到塔尔巴哈台山(新疆和哈萨克斯坦边境)的 途中,碰巧遇到一位在这里巡逻的清军骑兵。这位骑兵毫不惧怕,孤身一人追击巴雅尔,将其活捉。这位清军骑兵就是海兰察。事后,乾隆封海兰察为“巴图鲁”,海兰察的发迹,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第三阶段:笔者称之为“艰难收尾阶段”。清军收复伊犁之后,新任定西将军策楞因虚报战功被解除职务。当时清军数十万人远在西北,消耗巨大,乾隆帝认为清军的任务基本已经完成,便下旨让大军班师。兆惠被任命为定边右副将,代行将军之职,负责善后工作。

清军主力撤退后,独留兆惠在伊犁负责善后事宜。当年(乾隆二十一年)冬天,准噶尔再次发动大规模叛乱(也称第二次准噶尔之乱),叛军直接入侵清军的牧场。兆惠派宁夏将军和起前去平叛,不料和起战死。兆惠闻讯亲自带领500人,趁着恶劣天气孤军深入,出其不意打败敌军,诛杀敌军两千余人。待兆惠凯旋,回到伊犁时,清军士气大振。

第二年,兆惠又踏着冰雪来到乌鲁木齐,当时战马全部消耗殆尽,兆惠带领麾下勇士们在冰天雪地中与敌军作战,最终取胜。乾隆得到奏报后,封兆惠一等伯,世袭罔替,授户部尚书衔。

乾隆二十二年,兆惠正史担任清军主帅,他经过三次围剿,终于肃清了天山北路。

乾隆平定准噶尔,前后共花费4年,兆惠全部参与其中。在第一阶段,兆惠主要负责督粮;第二阶段,兆惠由运粮官改任先锋官,冲到最前线;在第三阶段,兆惠经过艰难鏖战,终于将此战收尾。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兆惠串联了这三个阶段。

更为巧合的是,乾隆中前期最著名的4位将领,傅恒、兆惠、阿桂、海兰察四人,都以不同的角色参与此战,其中 ,兆惠在准噶尔之战中立功最多。论资历,他是阿桂和海兰察的前辈。

三、黑水营之围的传奇

乾隆二十二年,在准噶尔之战尚未结束的时候,回部大和卓波罗尼都与小和卓霍集占自立巴图尔汗国,他们屠杀清朝官兵,反叛清朝。史称“大小和卓叛乱”。

当时兆惠仍在天山北麓清剿准噶尔残余势力,乾隆帝便命宗室成员爱新觉罗·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率军征讨大小和卓。但雅尔哈善指挥不力,反而被敌军包围。乾隆帝任命兆惠为定边将军,急调兆惠前去解雅尔哈善之围,兆惠击败霍集占,解围之后,乾隆下旨让兆惠统领全军。

兆惠接到命令后,展现了他勇猛的一面。他率军直击阿克苏,招降了阿克苏、乌什等地的敌军兵马。然后他把大军留在后方,自己带领3000兵马穿过戈壁沙漠,沿途奔袭1500里,到达小和卓驻守的叶尔羌城(今新疆莎车)。接下来,就发生了著名的“黑水营之围”。

黑水营之围,是清朝统一新疆的诸多战役中,最艰难的一战。当时,大和卓与小和卓联手,兵马多达两万余人。而兆惠麾下只有3000人,且粮草不足。兆惠唯一的取胜方法,就是切断大和卓与小和卓之间的联系,趁机抢夺敌军的牧群,以供将士们取用。

兆惠将兵马驻扎在海水河畔,派800人渡河,没想到,刚过去400人,桥突然塌了。原来,小和卓早就料到兆惠会渡河,于是提前埋伏于此。接下来,小和卓冲出15000多人张开双翼围攻清军,河岸两侧的清军各自为战,兆惠告诉将士们现在已经没有退路,只有死战。兆惠身先士卒,战马被击啥,他换了战马,又被击啥。清军连续鏖战5个昼夜,阵亡数百人,总兵级别的将官死了3人。《清史稿》记载:

兆惠马再踣,面及胫皆伤,乃收兵筑垒掘濠以为卫,贼亦筑垒与我师相持。

兆惠死了两匹战马,脸部和腿部都受了伤,终于遏制住了敌人的进攻。接下来,兆惠让河对岸的兵马泅水回营。他们深挖壕沟,开始据守。小和卓以15000人竟然攻不下兆惠的3000疲兵,只得包围在外围,打算坚壁清野。

从乾隆二十三年十月到乾隆二十四年正月,兆惠在黑水营坚守了3个月,冰天雪地、弹尽粮绝,援兵不来,他们只能固守。为了果腹,他们几乎把老鼠洞都挖了一遍。史载:

贼自上游引水谋灌我师垒,我师于下游沟而泄之。我师垒迫深林,贼发枪弹著林木中,我师伐为薪,得弹,用以击贼,常不匮。水不给,贼引水,反得饮,又掘井恒得泉。

小和卓从上游掘开河道,打算淹没兆惠的营地,兆惠就下令在下游挖沟排水。兆惠在密林中防御,敌军用火器把黑水营周边的树木都射满了弹孔。兆惠早已弹尽粮绝,只好砍伐树木,取出数万颗弹丸,用以反击。直到3个月后,清军将领富德率领援兵赶到,黑水营之围遂解。

黑水营之围,兆惠看似没占到便宜。其实,他就像一颗钉子,牵制了绝大部分大小和卓的兵力,消耗了大小和卓大部分的军事资源,给外围清军提供了良好的围剿机会。

《旧五代史》中说:为将者,受命忘家,临敌忘身。

勇猛如兆惠,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之下仍坚持重用,实乃古代勇将之楷模。

待黑水营之围被解除,兆惠带领前来解围的各路兵马对大小和卓进行绝地反击,连战连捷。大小和卓见大势已去,遂舍家奔逃。当地敌军纷纷投降清军。

等到六月,兆惠陆续收复叶尔羌、喀什噶尔,收复了天山之南。

兆惠通过平定准噶尔之战收复天山之北,又通过大小和卓之战,收复了天山之南。天山南北共计约19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再加上蒙古和青海的部分地区,兆惠收复的疆土,约占清朝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后来,清廷将兆惠收复的天山南北这片国土,命名为新疆

四、帝王为君牵战马

乾隆二十五年,兆惠班师回京。乾隆帝为兆惠举行了非常隆重的欢迎仪式,不仅文武百官都要到京郊良乡亲迎兆惠,乾隆帝本人还亲自为兆惠牵马。从乾隆十九年经营准噶尔,到他收复新疆,兆惠离京已有6年时间。看到兆惠脸上的伤痕,乾隆帝和百官无不动容。因为他们都知道,兆惠这6年在西北有多么不容易。

回京后,兆惠被封为一等武毅谋勇公。擢升为御前大臣、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他的画像悬挂于紫光阁,在紫光阁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傅恒。

兆惠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兆惠回京后,与刘统勋一起查办刑案,又到江南勘察运河。此时,兆惠的身体饱受伤病折磨,但他仍然为百姓奔走。乾隆二十八年,直隶发生洪水,兆惠代表乾隆帝亲自到直隶视察,他拖着病体,查看海口,疏通水道,赈济灾民,等第二年他回到京城,彻底病倒。

《晏子春秋》中说: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一位军中铁汉,在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之后,又倒在了为民请命的路上。

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兆惠病逝于家中,年仅56岁。乾隆帝听闻兆惠的死讯,非常悲痛,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亲自前往兆惠家中吊唁,并参加了兆惠的葬礼。兆惠被乾隆帝赠太保,谥“文襄”,后来配享太庙

兆惠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札兰泰年仅8岁,乾隆帝将自己第九个女儿和硕和恪公主(嘉庆帝的同母妹)许配给札兰泰,立下婚约。这对乌雅家族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也是乾隆对兆惠之功的认可。

乾隆帝在位长达60年,他自诩有“十全武功”,“十全武功”的背后,是多少将士用鲜血铸就而成。乾隆时期,傅恒、阿桂、兆惠、海兰察、福康安五位将领,对“十全武功”的贡献最大。这5位将领中,兆惠虽然去世最早,但他的功绩不逊色于其他4位。

笔者认为,在清朝,对国家统一新疆贡献最大的两人,分别是兆惠左宗棠。兆惠在前,左宗棠在后,二人功绩不相伯仲,但左公名满天下,兆惠的名气远不如左公,这时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实际上,以兆惠之功,如果放在汉唐时代,足以和卫青、李靖媲美。

笔者写历史,认为我们看待历史人物,不要拘泥于他的民族和朝代,我们应该看他对中华的统一、民族的融合有没有作出巨大贡献。

兆惠以笔帖式起家,在雍正朝崛起,在乾隆朝登上战场,又因机缘巧合带兵走到最前线。他不是“科班”武将出身,但在战场上的表现却非常惊艳。他收复了清朝六分之一的领土,为清朝统一新疆,做出贡献,为中华民族的疆域奠定了基础,实乃我56个民族的千秋功臣。

罗素说过:荣耀归于身经无数年代战斗的勇猛战士!

当代读史人,向如兆惠一样,在无数年代中守护中华国土、爱护中华百姓的勇士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雍正   乾隆   准噶尔   黑水   清朝   满洲   天山   疆土   兵马   新疆   敌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