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这首《怨词》写尽多少愁?悲悲切切,昭君出塞绝世佳话!

公元前33年的辰月凛冬,寒风呼啸之际,长安城门之外,众大臣肃穆地目送着一队壮丽的车队缓缓驶出。车队之中,一辆华美的大车引人注目,车内,一名美丽绝伦的女子静静端坐,她的眼中流露着深深的忧郁与不舍。

她名为王嫱,也被世人称作王昭君。曾是大汉宫廷里的宫女,如今却已被许配给匈奴单于,即将踏上远赴边疆,投入茫茫大漠的征途。她的命运如同这寒冬的风,一路凛冽,满含悲凉。

王昭君的故事,是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一段佳话,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她以其绝世之美,被誉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的故事充满了悲情与传奇,流传至今。

首先,昭君出塞,我们先要搞清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塞?一个脆弱的女子,在古代交通十分不便的情况下,是何种巨大的勇气,驱使她离开熟悉的故土,告别亲人和家乡,走向被视为荒凉野蛮的边疆之地?

王昭君的一生,如同她所留下的经典诗篇一般,充满了曲折与辉煌,悲凉与壮丽。今日,就让我们一同走近她,聊聊她传奇的一生,重新解读那段历史上令人动容的史诗。

那么我们需要了解当时大的时代背景。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与西北游牧民族间的矛盾与冲突便成为一条纵贯古今的历史线索。无论哪一位皇帝登基,都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并处理与游牧民族的关系问题。在秦朝时期,秦始皇修建长城、派遣蒙恬大将北征,皆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进入汉朝,虽然国势逐渐壮大,但与匈奴的斗争仍未息。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生死未卜。

汉朝初期,由于国家刚刚经历战乱,百废待兴,尚未具备与匈奴一决雌雄的实力,因此采取了和亲政策。这不仅是一种外交手段,也是一种政治联姻,通过皇室与匈奴王室的婚姻联盟,达到维护边境和平的目的。

实际上,和亲政策自汉高祖时期便已开始实施,而非王昭君时代的独创。在“文景之治”时期,汉朝国力日渐壮大,终于为汉武帝刘彻奠定了扫荡匈奴、重夺边境主权的基础。虽然匈奴被击败、溃散,但并未完全灭亡。因此,和亲仍然是保持双方关系和睦的重要途径。

王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正是汉元帝时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和亲已与西汉初年有所不同。汉朝的国力更为强大,与匈奴的实力对比已发生明显变化,汉朝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王昭君作为和亲的一环,走上了她传奇的一生之旅。

那么王昭君从哪里来?为什么被选去和亲呢?

王昭君原生于湖北秭归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生境平凡,但她的父亲疼爱异常,不惜代价聘请师傅教授她琴棋书画等多项技艺。幸运的是,王昭君不仅聪颖过人,习得甚快,她的容颜亦随岁月愈发婉约动人。

在一次汉元帝下令广选天下美女的令旨发布之际,王昭君凭借着其出众的才貌,被南郡选中,进入了皇宫。然而,在宫中,她并未得到皇帝的特别宠爱。皇帝虽唯一,但后宫佳丽众多,她的美貌与才华并未得以充分显露。相传,当时皇帝因工作繁忙无法一一接见众多秀女,常通过观看她们的画像进行初步的选拔。许多人因此贿赂宫廷画师,以求画得更美。而王昭君或许出于个人原则,并未参与此类行为,结果被画得相貌平平,因此在后宫中默默无闻。

然而,命运总是变幻莫测。汉元帝时期,匈奴经历了与汉朝的连番军事冲突,元气大伤。匈奴内部更出现了分裂。呼韩邪单于,一个匈奴部落的首领,归附了汉朝,并多次亲自来到长安,朝见天子。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来到长安,汉元帝接见他的时候,他提出一个请求,就是想求娶一个汉朝公主,和汉朝和亲。

不过他当时的姿态已经放的比较低了,表示自己想做汉朝的女婿。

当时匈奴山遥路远、塞外苦寒之地,真的公主是不可能去的,一般也就是把宗室女子封为公主嫁过去,这次汉元帝都没选宗室女子,直接就在后宫里选才貌双全的人。

可是宫里的女孩子们也不容易选,要不然就是空有美貌、没有才华,这样的女子嫁过去不是让人笑话吗?要不就是有些是有才华,容貌又不够好。就这样选来选去,最后选到了王昭君。

我们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流传着一些故事,说是王昭君是自愿去的,原因是她汉朝宫廷看不到出头之日。其实,我不相信这种说法,因为当时和亲是国家大事,就算昭君想去,她一个小宫女根本插不上嘴,而且在一些史书里面也明确记载,昭君是被赐给单于的,比如这个《汉书·元帝纪》和《汉书·匈奴传》这正史当中都有相关记载。而这个赐予,是皇帝的命令、是国家的决策、是没有拒绝余地的。

当然昭君是一个很有见识的女子,所以很有可能她认识到去和亲对国家有利,所以义无反顾的去了,这是有可能的。

据说汉元帝最后在昭君即将出发的时候召见了她,才发现她貌若天仙而且气质不凡,还一度非常后悔。

可是不管怎么样,已经定好的事情无法反悔,就这样,昭君拜别了君王、辞别了故乡、跟随匈奴人的队伍,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大汉都城长安。

昭君出塞,应该说是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

我们可以大致来了解一下当时他们走的路线,从当时的长安出发,然后经北地,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庆阳这一带、然后是上郡,今天的陕西榆林县、再到西河、朔方,这些地方已经在今天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最终到达五原,在今天的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境内。

这一路不要说在两千多年前,就是在今天也不轻松,所以王昭君他们一路风尘仆仆、非常辛苦,而且对中原人来说吃的不习惯、路途很艰辛、水土也不服、很多人都病倒了,真是历经生死。

昭君到匈奴以后,被封为阏氏。当时单于多大年纪呢?大概四十多岁。

昭君嫁给单于以后,生了一个儿子。单于对她也还好,可是变故很快就来了,三年以后单于就因病去世了。怎么办呢?丈夫不在了,她带着幼小的孩子在异国他乡,而且很可怕的是匈奴有一个习俗,就是丈夫死后妻子要嫁给他的兄弟或者他的儿子。这种制度在不少游牧民族当中都存在,可是对中原的王昭君来说,相当难以接受。王昭君左思右想,向朝廷上书请求回归汉朝。

可是朝廷没有批准。当时的皇帝汉成帝叫她:从胡俗,也就是依照匈奴人的习惯来办。很明显她已经无法再回家,只能为国家牺牲自己。

万般无奈之下,昭君根据匈奴的习惯嫁给新的匈奴部落主人、也是她的继子。王昭君清楚的知道她肩上担负着怎样的责任,就连生死,也不由她说了算。

十一年之后,她的第二任丈夫又死了,这次,王昭君也只能改嫁,她嫁给谁了呢?这次她嫁给他第二任丈夫的长子,也可以说是她名义上的“孙子”。这年,她三十四岁。却已经是饱经风霜。

这么多年过去了,大漠风雪在王昭君的脸上刻下了很多痕迹,她习惯了大漠风沙、习惯了恶劣的气候,习惯了那些当初在她看来难以下咽的带着腥味的牛羊肉。习惯了住在帐篷里。可是在夜深人静的晚上,她还是感到特别想家,想自己的父母兄弟。她想念中土的山山水水。有一天夜里,她听着外面呼呼的风声怎么也睡不着,在她的大帐里,她披上衣服、提起笔,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叫《怨词》。写的充满哀伤。从这首诗里面也很能看出王昭君的才华和无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怨 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这首诗真是读来真是让人很让人伤感,第一次读的时候让我想起一个人,就是红楼梦里面的探春远嫁的时候,很凄凉。我们来来看看这首诗的意思,说的是:秋天里的树林郁郁苍苍,满山的树叶一片金黄。栖居在山里的鸟儿们,欢聚在桑林中唱歌。故乡的山水养育了它,让它的形体和容貌格外漂亮。天边飘来五彩云霞,把她带进天下最好的深宫闺房。

可是她不知道,这一切才是悲剧的开始,那离宫幽室实又空旷又寂寞,金丝鸟一般的娇躯总也见不到阳光。笼中的鸟儿怎么也不可能自由翱翔。 直到有一天,翩翩起舞的紫燕,飞向那遥远的西羌。巍巍耸立的高山横在眼前,滔滔流淌的大河流向远方。我能怎么办呢?叫一声爹娘,女儿出嫁的道路真是太远了太长了呀。我只想告诉你们,我的心里满怀着悲痛和哀伤。

读王昭君这首诗,就好像看到她在篝火边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她的命运真是让人不胜唏嘘。

纵然后来昭君出塞让人传为美谈,让汉朝和匈奴友好得以延续,让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之久。她还教会匈奴人使用农具、改善他们的一些生产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等等,从这个角度讲,王昭君是非常成功的,那么多和亲公主、和亲女子,有多少被大家深深记住?为当时的人带来那么大的福祉?

可是应该说从王昭君个人来说,却未必是外人看来这样的,她的苦难只有自己最清楚。她在离开汉朝以后就再也没回来过,她的一生,命运从来由不得自己。

而且长时间的异地生活也让她的身心健康都受到重创。

事实上,就在他嫁给最后一任丈夫不到两年,就带着遗憾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她去世的时候大约只有三十五岁。她的儿子也死于匈奴的政治争斗当中。所幸的是她的长女最后被汉朝接回来了,进宫去服侍王太后。或许,这对她来说也算是一点欣慰了。

今天昭君的诗词和她的故事您喜欢吗?欢迎大家动动手指点赞评论和转发分享。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了,我是宁曦,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为《致远书香》视频文案,欢迎在评论区观看视频讲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昭君   单于   大漠   长安   游牧民族   佳话   汉朝   匈奴   皇帝   习惯   女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