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红军的发展,对苏联农业经济变革,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请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鲁滨逊的日记

编辑丨鲁滨逊的日记

前言

苏联红军全称为工农红军,是由产业工人和农民组成的军队。在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国家中,工农红军的阶级成分也呈现出明显的农民侧重。

农民参军入伍,在军队熔炉中进行军事训练、政治学习和技能培训,实现从农民到军人的转变,严格遵守纪律,坚决执行命令,服从国家利益,履行军人职责。

作为国家向农民施加影响的有效媒介,红军思想动态是制定重大政策的重要参考。作为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苏联红军除了保卫国防外,还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尤其是承担农业领域的生产劳动。

20 世纪 20一30 年代,苏联农业经济组织彻底改变,国内研究对此论述颇多,但是对红军在这场大变革中的作用和地位关注较少。俄罗斯相关档案史料与 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陆续解密,涉及军事史和农业史两个领域。

理清红军在国家农业政策制定实施的历史作用,考察红军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以远东和库班这两个地区为案例,研究红军集体农庄组建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分析红军移民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红军与农村

1.兵役结构体系决定军农关系紧密

苏联红军组建于 1918 年。建军之初,革命军事委员会就关注到农村兵源问题,主张多征召农村兵入伍,在军队锻造历练,增强政治素质。

国内战争的胜利经验表明,征召农村最年轻、在社会生活中表现最积极、最具战斗力的男性青年入伍意义重大,红军的“农民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战局胜负。

国内战争胜利后,国家转入和平发展,军队职能也应该发生相应变化。一方面,庞大的军队成为国民经济的沉重负担;另一方面,军人年富力强,政治可靠,这个社会精英群体应该释放出来参加国家经济建设。

1924一1925 年,苏联红军进行了军事改革,首要任务是裁军,裁撤 90%的军队后仅余 50 余万人。为了解决广袤国土的国防问题,苏联借鉴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充分 发挥作用的欧洲预备役制度,走精干常备军和强大后备军相结合的道路。

1923 年8月8 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颁布第 1742 号《关于组织预备役军队并对劳动者进行军事训练的命令》,将 10 个现役师转变为预备役。

1925 年9 月18 日,颁布《务兵役法》将预备役增加到 32 个师。1925 年兵源质量明显好于往年,多为 1903 年出生,文盲率低 于10%。相比旧俄军队 85%的文盲率,可见扫盲运动效果非常明显。

农村兵源占多数,很多人入伍前就是积极分子,担任村苏维埃主席、阅览室管理员和通讯员等职务,文化素养较高,喜欢阅读文学作品,经常给军报投稿。

所有年满 19 岁的男性公民,除身体原因外必须参加役前训练直至正式入伍,役前训练包括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初步堂握武器使用技能。

义务兵役阶段可参加正规军或者民兵。民兵中有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固定人员包括各级指挥员、后勤管理和医务人员等,流动人员除集中训练外在农村或企业从事生产劳动。

苏联每年适龄入伍男性为 120 万,其中政治军事素质合格者为 85 万一90 万人,远远超过正规军和预备役容纳能力,因此,剩余役龄青年需要进行为期 6 个月的役外训练,确保所有役龄青年具备军事技能。军人退伍后成为后备力量,40 岁前仍要参加集训。

可以看出,红军与农村联系紧密,兵源地、军队驻地、训练地和演习地都在农村。

《义务兵役法》规定,苏联 19-40 岁的男性都要服兵役,分役前训练、义务兵役和预备役三个阶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苏联形成了分类精细、管理健全、训练严格的武装力量体系,最为积极精干的男性公民都成为国家兵源储备。

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红军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社会对红军的认可度广泛,红军树立了良好威信,对国家政治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2.“子弟兵”与“保护者”

1926 年12 月17 日,苏联开始进行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第 583 号命今同时启动红军人口普查。

除了分军区、兵种和军衔统计外,还特别重视民族、党派、社会成分、家庭状况和教育程度普查,以便总结红军社会人口学特征,为后来的农业经济组织变革作军队倾向摸查准备。

“出身”是最重要的一项普查数据,是国家制定农村政策的主要参考依据。此次普查首次要求填写“革命前”出身,而不是“参军前”。统计显示红军在籍58 万,实际服役 55.6 万,农民出身占 刀4%,比1926 年4 月按“参军前”统计增加了 6%。

与全苏平均指标(农村人口 12.1 亿,占比 83%)对比后可以发现,红军中农民出身比例与全国大致相同,工人和农民的数量差距悬殊“工农红军”实际上是农民的“子弟兵"。

兵种分析显示,陆军和空军中农民出身78.3%,海军中农民出身 60.6%。

陆军中,步兵骑兵和炮兵农民出身比例最高,为 84%,装甲兵工程兵、铁路兵、防化兵和通讯兵低于全军平均指标,因为这些兵种入伍需要考核相关职业技术技能,多为工人出身。军事机关院校中农民出身比例最低,尤其是军事研究院中农民出身不足50%

军区分析显示,中亚红旗军区农民出身最多其次是西伯利亚、高加索红旗军、白俄罗斯、莫斯科乌克兰、伏尔加河沿岸、列宁格勒和北高加索军区.依次递减。北高加索军区位列最后的原因在于哥萨克人在出身一栏填写了“其他"”。

莫斯科军区农民出身比例不高,因为该军区机关院校较多。

红军人口普查数据表明,红军是农民的“子弟兵”,农民将红军视为“保护者”。1928 年初粮食收购计划骤然增加之际,农民纷纷写家信给红军中服役的子弟,希望红军能干预国家政策。

但是,一直到后来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红军都没有发挥“保护者”的作用。

红军与农业生产

1.红军农业干部培训

20 世纪20 年代中期军事改革结束后,苏联红军开始承担培训农 业干部的政治任务。经过军事、政治、文化、体能和农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培训后,复员军人回到农村,在耕种土地和组织集体经济等领域发挥了模范作用。

1925 年 6 月,红军总政治部制定了农业人才培训的详细规定。复员军人可按兴趣选择培训班,例如税收政策、土地规划利用、互助委员会、乡村图书馆、合作社和村苏维埃等,每个培训班不超过 25 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由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担任班长。

1930 年初,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开始,联共(布) 中央命令秋季前完成大部分地区农业集体化。

为了配合完成农业集体化运动,1 月 30 日,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关于红军参与集体农庄建设命令》,计划培训 10 万人,其中农业干部 7.5 万人。地方教育部门参与培训,帮助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学计划,为了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充分利用了职校教师、大学生和培训班往届毕业生。

1930 年培训计划顺利完成,共培训 9.4 万人,其中有 2.6 万名拖拉机驾驶员、1.9 万名集体农庄干部、1.4 万名农 艺师和 1.3 万名畜收师1927 年至 1930 年红军各类农业人。

可以看出,在农业经济组织变革前夕,红军已经培训了数万名集体农庄干部。从1933 年开始,农业人才培训规模开始缩小,主要培养技术型和管理型干部。

除复员军人外,红军还派遣具有 10 年以上党政工作经验的政工干部赴机器拖拉机站和国营农场担任领导职务。

2.红军参与农业劳动

贡献和影响在役军人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在演习地和驻地发动宜传,号召农民支持国家农业政策。支农活动对农村的实际帮助最大,红军下乡参加春播和秋收,组建突击队完成农业劳动,对农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帮助国家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红军没有放松军事训练,在田间劳动中进行间歇训练和短期集训,秋收后农闲期进行师团级大型军事训练。但是,农业生产还是占用了军事训练时间,打乱了军事训练节奏,影响了红军战斗力。

例如,北高加素红军 1932 年在国营农场完成了 130 万个劳动日,1933 年数量又增加了一倍。军事训练计划完全被打乱,原定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减半。

军区副司令普里马科夫建议,1934 年必须统筹规划农业建设和军事训练,将新兵招募时间提前到 4月15日,完成3 个月军训,7 月15 日至8 月15 日参加农业劳动,然后再进行 1个月军训,9 月15日至 10 月1日再去收割玉米。

结论

苏联红军绝大多数出身农民,入伍前从事农业生产。军事改革后,苏联红军逐渐形成了正规军和预备役相结合的体系,该体系促进了国家民众军事化

全国共 10 个军区,其中中亚军区和远东特别红旗军全部是 正规军,西西伯利亚军区和伏尔加河流域军区全部是 预备役。

莫斯科军区、列宁格勒军区、白俄罗斯军区、乌克兰军区、北高加索军区和高加索红军是混合体系,预备役部队的存在加强了军队和农村的联系,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主要在混合体系军队辖区开展。因此,军队成为当局严密关注的重点对象。

在农业经济组织急剧变革的过程中,在役红军承担维持国家稳定、培训农业干部、宣传农业政策、号召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任务。

复员军人响应国家号召,移民边疆组建集体农庄,从事农业生产。红军基本完成了国家赋予的双重任务,保卫国防和生产粮食,尽管军事训练不可避免地受到负面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苏联   红军   预备役   军事训练   农业经济   军区   深远   出身   军队   农民   农业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