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如果将泸定桥炸毁,红军可能全军覆没,刘文辉为何没炸?

1935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正处在长征的关键时刻。

经过五次反“围剿”和一系列国民党围堵作战后,红军已经元气大伤,急需打开出路,跨过大渡河,进入巴山地区。

然而,大渡河水流湍急,红军手上的渡船有限,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渡河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时,距大渡河畔20里外的泸定桥,成为了红军的唯一希望。

这座桥建于康熙年间,由一根根粗大的铁链索组成,是红军得以摆脱九死一生的困境、奔向新生的唯一通道。

但问题是,这座桥已经被四川军阀刘文辉控制,刘文辉又受蒋介石节制,蒋介石已下令刘文辉将泸定桥完全炸毁,阻断红军的去路。

红军能否飞夺泸定桥,直接关乎其全军覆没或生路在望。

而刘文辉到底会不会轻易按照蒋介石的意思完全炸毁泸定桥,也让他陷入了人生的重大抉择。

泸定桥战役的重要战斗细节

5月29日黎明时分,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红四团300多名战士,在风雨交加的天气下,迅速从大渡河西岸赶到泸定桥。

这300多人一夜间竟然行军了80多里,跨越数座山岭,这在当时简直是一个奇迹。

红军战士们筋疲力尽地赶到桥头时,却看到13根巨大的铁链上已经被拆除了所有木板,对岸的四川军阀刘文辉手下守军正举着枪朝他们嚣张地呐喊:“有本事你们就飞过来啊!”

红军战士们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开始了飞夺泸定桥的艰巨行动。

为打开突破口,22名勇敢的战士组成先锋队,抓住铁链缓缓爬过湍急的大渡河,跟在后面的是建造简易木板路的工兵。

先锋队的战士们步履维艰,铁链随着河水时起时伏,他们只能紧紧抓住铁链,一步步挪动。

铁链历经多年雨打风吹,表面锈迹极为粗糙,有的战士双手已被铁链磨出血痕,但没有一个人喊疼或退缩。

敌军见状,开始疯狂扫射铁链上的红军先锋队。

铁链被子弹击打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许多战士被击中坠入江中,但还有更多战士咬牙前行。

“别怕,兄弟们!我们是红军战士,这点苦头算什么!”队长大声喊道,声音即使在河水轰鸣中也清晰可闻。

这话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他们更加奋力向前。

就在红军即将抵达对岸时,刘文辉手下慌了,突然点燃了浇在铁链上的煤油,熊熊火光瞬间将铁链烧得通红,红军战士的手掌立刻被烫出血泡,但他们依旧义无反顾地向前,终于越过火海踏上了对岸,将一个个如见了鬼似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红军的先锋之后很快控制了对岸桥头堡垒,工兵队也赶来铺好简易木板。

于是,工农红军主力迅速从泸定桥完好无损地飞蛇过河,完成了跨越大渡河的艰巨任务。

这时有人便会疑问:假如敌人将铁索拆除或炸断的话,红军岂不是将陷入危险境地?那么刘文辉为何选择“网开一面”呢?

刘文辉在红军接近泸定桥时,确实收到过蒋介石亲自下达的炸桥命令。

但由于多方面的考虑,刘文辉最终没有完全执行。

刘文辉“网开一面”的真正原因

刘文辉只让手下只拆掉了木板,留下铁链,是以为红军断难越过这道天险。

他这样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泸定桥自建成以来,就是川藏交通的命脉,也是刘文辉盘踞四川的经济命根。

这座桥承载了川藏两地的茶叶、丝绸等物资交换,相关税收对刘文辉可谓一笔相当稳定的暴利。

一旦桥被炸毁,刘文辉的经济利益将直接打击,如非必要,他自然不愿意选择这样做。

那么有人会问,一座桥而已,拆了再建不就行了?非也,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原因了。

第二,泸定桥是在康熙年间辛辛苦苦建成的,整座桥共熔铸了一万余个铁环、40吨铁,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当时堪称“国家工程”。

就算刘文辉有心重建,能否修复如初也是个问题,況且,这样大的工程要动用多少资金,刘文辉自己也拿不出那么多。

加上当时四川一代群雄逐鹿,当地其他势力未必听他指挥,搞不好还会趁机闹事,平日过桥的老百姓和豪门商贾估计也会情绪沸腾。

第三,泸定桥不仅承载着对外贸易,也是刘文辉军队的重要补给线。

如果桥被炸断,他自己的后方补给也会中断,这对刘文辉防守大渡河形成严重威胁。

刘文辉不敢孤注一掷,断了自己的后路。

除此之外,刘文辉多有戒心,担心助蒋介石歼灭红军后,中央军还会乘机扩充势力,夺取自己的地盘。

这座铁索桥的存在与否,很可能影响到自己的战略部署,他本就是同面不同心,不愿因助长蒋介石的气焰,最后自食恶果。

第四,刘文辉也确实低估了红军的真实实力。

他见铁链平摊,岸边机枪堡垒遍布,自以为连只苍蝇都过不来,哪知红军竟能在炮火中攀爬铁链,这出乎刘文辉的意料之外。

到红军占领桥头时,刘文辉才后知后觉,为时已晚。

由此可见,刘文辉没有完全执行蒋介石的命令,这既基于自己的经济和军事考量,也因为蒋介石势力的担忧,更出于对红军实力的误判。

但这一决定无形中留给了红军生机,使红军终于飞夺泸定桥,打开了胜利的大门。

再看泸定桥的前世今生

泸定桥位于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之上,是一座悬索铁桥。

大渡河上暗流汹涌,多狭窄险滩,自古就是川、藏、黔交通的障碍。

在泸定桥建成之前,川藏商人多选择用简陋的竹筏激流承载,或手抓铁链摇摆渡河。

这些方法非常原始和危险,一旦遇到江水暴涨,就容易发生翻船坠河的惨剧。

为了物资运输,每年都有许多川藏商人在大渡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明朝时,川藏交流日益频繁,然而窄浅多滩的大渡河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川藏商人纷纷请求修建一座安全可靠的桥梁,但这一请求却长期得不到满足。

直到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当时的四川总督体察民意,上奏朝廷,请求修建大渡河桥梁。

次年,在康熙皇帝批准下,泸定县知县杨鹏远选址开始施工。

由于大渡河水流湍急,江面狭窄多石,兴建普通桥梁难度过大,最终决定仿古人渡河的方法,通过铸铁大链条搭建悬索桥。

工程浩大复杂,动用了数万民工参与建设,铸造铁链和运输都是重大难题,加上水流湍急,施工十分困难。

历时两年时间,这座桥才艰难建成。

这座桥全长约75米,宽1.5米,由13根粗大无比的铸铁链条组成,横跨两岸悬空。

桥面最初只有木板,行人需要手抓铁链保持平衡,站在铁桥上眺望,大渡河波涛汹涌,令人胆战心惊。

为纪念此桥,康熙帝亲自题写“泸定桥”匾额。

桥的建成大大改善了川藏交通,也推动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泸定桥启用后,川藏商人可以安全出行,贸易往来更加便利。

今天,泸定桥已不再是交通要冲,但其历史价值依旧深远。

每年都有游客慕名前来参观,追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泸定桥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革命的艰辛,其建造过程也展现出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如同天上降楷模,真是人间好榜样,这个创作者,正能量!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评论、转发、收藏,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泸定桥   大渡河   红军   湍急   全军覆没   铁链   对岸   木板   蒋介石   战士   川藏   刘文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