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创始人:我是一条狗,吠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


引子

"我只是一只狗,只会狂吠,但我狂吠了整整一个世纪,却没有唤醒那个沉睡的国家。" 这是马相伯在生命终点时的自白。他一生为国为民,但却饱受污名化和误解。这位伟大的先驱曾经捐赠全部的土地,帮助困苦的人民,却被扣上卖国贼的帽子,连自己的母亲都拒绝承认。

那么,为何马相伯会被指责为卖国贼呢?他为何说自己是一只狗?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位老前辈曲折坎坷的救国之路。


早年生活

马相伯出生于1840年,江苏丹阳,当时正值中国饱受列强侵略的时期。他的父母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因此,他在儿童时期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年仅十二岁,他离开家乡,孤身前往上海,在法国耶稣会创办的圣依纳爵公学学习。

在公学,马相伯表现出卓越的才华和勤奋,学会了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多种外语,同时精通哲学、神学、数学、天文学等各门学科。他毕业后获得学院的博士学位,并于三十岁时成为伊那斯公学的校长。


然而,1876年,中国爆发了严重的大饥荒,人们饥不择食,许多村庄中有大部分村民死亡。马相伯看到这一新闻后深感痛心,他募集了2000两银子,全数用于救济难民。然而,这一行为竟然招致了当时教堂的批评,教堂以“幽禁省过”的名义将他关押起来。

思考与觉醒

在被幽禁期间,马相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开始质疑教会的博爱是否虚伪,对西方人的慈善行为是否真诚。这段时间的反思让他逐渐认识到,教会所宣扬的平等与真实的情况相去甚远。


马相伯最终宣布离开耶稣会,决心回到世俗社会。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轰动,母亲甚至拒绝承认他的存在。然而,在一次短暂的见面中,母亲已经离世,而他的弟弟也不幸病倒。

回到上海

1899年,马相伯回到上海,此时已是七旬老人。他埋头研究、翻译和著作,同时致力于为中国的青年提供教育。在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以教育为途径拯救国家。于是,他将拥有3000亩土地的上海领地全部捐赠给江南天主教,设立了"中西大学堂",并承诺将未来的学费用于助学贷款。尽管学校在创立初期经历了挫折,但他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


震旦大学的建立

光绪二十八年,南洋公学因"墨水瓶事件"而遭受重创,引发全国学生抗议浪潮。马相伯坚信教育兴国,决心创办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于是,他创办了"震旦"大学,这所学校以"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为精神,同时秉持"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学校很快吸引了许多杰出的学生,包括未来的民主革命先驱于右任。


于右任曾强调:"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先生!" 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他心头,激励他将"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育事业中。1905年,耶稣教会试图接管震旦大学,但学生们奋起抵抗,拆下了学校牌匾,全体学生签署退学协议。马相伯再次坚定地站在学生一边,在张骞和严复的支持下,创立了复旦大学的前身。


多次捐赠为国奉献

马相伯在辛亥革命时期仍然活跃,尽管年过七旬。1914年,为安慰他失去儿子的痛苦,一位学生捐赠了一万块钱给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震旦   中国   天主教   耶稣   复旦   卖国贼   上海   创始人   教会   学校   学生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