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王叔和重编的《伤寒杂病论》,和历史上的伤寒八大家

坐在谢老师的书房里,小王的眼神充满好奇,他谦恭地问道:“谢老师,我想请教一下,《伤寒论》的成书背景是怎样的呢?”

"小王," 谢老师说道,"《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医学家,名叫张仲景。他的名字在医学界被传颂至今,是我门中医领域的伟大先驱之一。张仲景,字机,出生在东汉南阳郡,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阳地区。他的生平大约在公元150年到219年之间。"

2022年10月22日,中国邮政发行《张仲景》特种邮票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具有辉煌成就与重要价值的一部经典著作,是继《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理论著作之后,系统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揭示了外感热病及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并完善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的著作。

小王专心地听着,将谢老师的每个字都牢记在心。

"张仲景年轻时,便显露出非凡的医术天赋。他曾经举孝廉,最后官至长沙太守。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从同郡的名医张伯祖那里学习了医学,这为他今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张仲景的医学才华已经被人们广泛传颂,有人说年轻时他的医术已超越了他的师傅。"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小王睁大了眼睛,充满了敬意地望着谢老师。他对于张仲景的奋斗和成就深感钦佩。

《伤寒杂病论》大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谢老师继续说道:“《伤寒杂病论》大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大约在公元200年到219年之间。那个时候,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混乱,战乱频发,疾病肆虐,民不聊生,贫困和疾病笼罩了整个国家。曹植在《说疫气》中曾经形容那段时期为‘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小王心中充满了对当时困苦人民的同情。他明白,正是这种深重的苦难激发了张仲景的医学热情和责任感。

张仲景家族两百多人口,三分之二死于伤寒

"正是在这个动荡的时刻," 谢老师接着说,"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是个有两百多人口的大族,但是在瘟疫流行期间,相继死去了有三分之二的人,其中七成是死于伤寒。这种家庭的苦难,使得张仲景更加坚定了救治百姓的决心。他开始勤奋地研究古代医学经典,汲取各种医学流派的精髓,包括《素问》、《八十一难》、《阴阳大论》等,以及他的前辈所著的《平脉辨证》和《胎胪药录》。最终,他将这些知识汇编成了《伤寒杂病论》,总共十六卷。"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他深深地理解了这本经典医学著作的重要性,以及它背后作者的伟大奉献。

《伤寒论》,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

谢老师接着又说:"《伤寒论》所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学的原创性思维,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水平,它既适用于外感热病,也适用于内伤杂病,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晋代以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伤寒论杂病论》的学习与研究,称其是‘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

王叔和的重编,和伤寒八大家

小王又说:"谢老师,《伤寒论》之后经历了一系列的修改和注解。我想了解更多关于自王叔和重编之后,历代中医名家的注解和发展。"

谢老师点点头说:"小王。《伤寒论》的确经历了丰富的历史发展。首先,要了解的是,《伤寒论》最早的版本是由东汉的张仲景编写的,当时的社会充满了战乱和疾病,这本书的诞生是为了应对当时的疫情和医疗需求。"

小王专注地记录着谢老师的话语,他的脸上洋溢着学习的激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寒论》成为了中医领域中备受推崇的经典之一。自晋朝到宋朝,有八位名医代表了不同的注解和发展方向。他们的著作分别是晋代的王叔和的《脉经》,唐代的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宋代的韩祗和的《伤寒微旨论》、朱肱的《南阳活人书》、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还有许叔微的《伤寒发微论》和《伤寒百证歌》,以及郭雍的《伤寒补亡论》,还有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

王叔和,古代医家名。晋代医学家。名熙,以字行,今山东省邹城人。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王叔和性格沉静,博好经方,且熟悉修身养性之术,尤擅长于脉学之理。著有《脉经》,总结汉以前有关脉学之成就,系现存我国最早脉学专书,书中总结脉象24种,又论述三部九候,寸口脉等,对古代的脉学影响甚大。另对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进行整理,该书因战乱而散佚零乱,几至失传。王氏重新加以编次,将《伤寒杂病论》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始于王氏,使之不可湮没。后世虽有人对他的整理加以非议,但多数人认为其功不可没,张仲景之学借王氏之编修整理才得以保存下来。另著有《论病》六卷,未见传世。

2022年10月22日,中国邮政发行《张仲景》特种邮票

张仲景的《伤寒论》经晋朝太医令王叔和整理,宋臣林亿等校刊流传下来,所以公认伤寒学说是张仲景创立和完成的。

小王忙着翻看自己的笔记,然后迫不及待地问道:"那么,这些名医的注解有什么特点和不同之处呢?"

谢老师微笑着继续解释道:"这八位名医在注解《伤寒论》时,各自有着不同的侧重和观点。比如,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注解,他逐条注释了《伤寒论》的内容,并运用了《黄帝内经》的理论进行阐述和发挥,开创了注解《伤寒论》的先河。他的影响力非常大,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无己,今山东省茌平县人,享年九十余岁。 成氏一生好学,七十八岁时撰成《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药方论》,八十岁时注完众伤寒论。尤于伤寒注解,积四十年研究,其书方成,可见其功力之深。

小王的眼睛闪烁着兴奋,他继续追问:"那后来的医家又是如何发展和注解《伤寒论》的呢?"

谢老师微笑着点头:"明清以后,张仲景被尊为医圣,《伤寒论》被尊为医经之一,成为医家必读之书。因此,整理和注解《伤寒论》的学者层出不穷。他们或者是循着原书的旧而加以阐释,或者重新撰写,打破原书的顺序,或者以法类证或方类证的方式进行注解。"

谢老师把相关的作者的笔记给小王看,小王看到书里面写着"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喻嘉言(《伤寒尚论篇》)、张隐庵(《伤寒论集注》)、张路玉(《伤寒缵论》)、柯韵伯(《伤寒来苏集》)、钱天来(《伤寒溯源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徐大椿(《伤寒论类方》)、陈修园(《伤寒论浅注》)、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等都为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谢老师指着笔记说到:"这些注家或循原书之旧而加以阐释(如张隐庵、张遂臣、陈修园),或打乱原书之序而重新撰次(如方有执、喻嘉言、周扬俊),或以法类证(如尤在泾),或以方类证(如徐大椿),虽仁智之见各异,然皆能阐发仲景学术而有所成就。"

2022年10月22日,中国邮政发行《张仲景》特种邮票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他感到这个经典的历史和发展是如此的丰富多彩。

清代御纂的《医宗金鉴》

"特别要提到的是,清代御纂的《医宗金鉴》将医学各个领域的大成集合在一起,而以《订正仲景全书》开头,这实际上凸显了《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医宗金鉴》刊行于清乾隆七年,是当时政府编纂的一部医学丛书。《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由于本书的内容,切合实际,简明扼要,因此,二百多年来,一直作为广大中医初学中医的必读书。

2022年10月22日,中国邮政发行《张仲景》特种邮票

小王的笔记本上满满都是谢老师的讲解,他感到自己受益匪浅。

中医图片鉴赏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丛书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主》、《血证论》、《本草问答》。下面图片为:2021年9月17日,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在成都开展,四川成都观众观看展出的清代文献《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2021年9月17日,“发现中医之美-一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开展

2021年9月17日,“发现中医之美-一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开展

2021年9月17日,“发现中医之美-一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4

标签:伤寒   小王   中医   南阳   伤寒论   医家   东汉   注解   入门   老师   医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