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勉:阻朱棣迁都,劝朱高炽戒色,历经5朝的硬骨头,活了77岁

前言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自洪武年间开始步入正轨,到了永乐、宣德时期达到鼎盛,可谓国泰民安。而在这段时期,有一位大臣默默跟随着明朝的兴衰与变迁,他就是李时勉。

李时勉历仕三朝皇帝,言辞犀利,敢于直谏,却也因此得罪不少君王。然而,正是他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气节,让后人对他刮目相看。本文拟通过探讨李时勉的生平事迹,讲述这位忠心耿耿的明朝忠臣的故事。


一、永乐进士李时勉,大狱不改初衷

李时勉,名懋,字时勉,以字行。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士大夫家庭,自幼聪慧好学,勤奋刻苦。李时勉儿时家境并不富裕,但他从不因此而消沉。

每到寒冬腊月,李时勉就把自己的脚裹在被子里,然后塞进桶中,以保暖继续读书。这样的毅力和恒心,终让他在22岁时高中进士,步入仕途。

进士及第后,李时勉被分配到翰林院工作。当时的明成祖朱棣正积极准备从南京迁都北京。李时勉认为此举过于仓促,国库已不富裕,大规模迁都必定耗资巨大。


于是他上书进谏,列举了迁都的弊端,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朱棣看后大怒,将李时勉投入大狱,整整关押了一年。

狱中并不舒适,加上关押时间过长,许多人早已放弃了原则,只求尽快获释。但李时勉心中的正义和责任感并未被磨灭。

一年后,他终于被释放,不仅没有怨言,反而继续投入到编修《明太祖实录》的工作中,尽心尽责。


二、劝谏嗣宗直言不讳,遭金瓜囚诏狱

永乐二十二年,成祖驾崩,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仁宗性格温厚,但他也有自己的软肋——酗酒与沉迷美色。

朝中大臣们看在眼里,却无人敢言。唯有李时勉忧心忡忡,认为这样的生活方式万万不可。于是他决定上书直谏,希望仁宗能够早日改过自身。

“皇上勤政爱民,本为君德。然荒淫无度,大有损于身。望陛下检点自省,亟改前非,则社稷可保万世昌盛。”


李时勉的谏书拿到仁宗手上,朱高炽看后勃然大怒,立刻传李时勉入宫对峙。

“朕与你无冤无仇,你何出此言!”仁宗声色俱厉。

“臣以天下为念,非有他意。”李时勉毫不退缩。


朱高炽见李时勉不服软,更加暴跳如雷。他立即让侍卫将李时勉打倒在地,然后用金瓜猛击他的胸腹。只听“喀嚓喀嚓”几声,李时勉的三根肋骨已被打断,他疼得昏死过去。

违背仁政的仁宗怎会轻易放过眼中钉。李时勉被抬到诏狱后,仁宗立即下旨把他发配岭南。此举无异于间接赐死,因为以李时勉目前的重伤,根本无法赶赴岭南赴任。

幸而狱中还有心仪李时勉的锦衣卫偷偷找来医生,才保住了李时勉的性命。否则,他就会直接死在这座阴冷的大牢之中。


三、宣宗即位审问当年往事,识英明放归旧职

谁知,就在李时勉被囚禁的第二天,仁宗朱高炽突然病倒,并在同一天夜里驾崩。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回,登基为帝,是为宣宗。

宣宗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传李时勉入宫问话。他对父亲被“气死”一事耿耿于怀,认为李时勉诬陷先皇。于是他先是下令将李时勉五花大绑押到殿前,后又改变主意,直接令人将李时勉斩首示众。

两队人马在半路错过,李时勉还是被带到宣宗面前。宣宗满面怒容地问他:“尔何人,敢在先皇面前无端情诬!”


李时勉稳住心神,老实将当日谏书内容娓娓道出。他建议仁宗克制私欲,并叮嘱皇太子朱瞻基勤政爱民云云。

宣宗听后若有所思,面色逐渐缓和下来。原来,李时勉忠心建言,并无谤言。再想父皇近年来确实荒淫,也许真是积劳成疾,与李时勉无关。

“卿言忠,朕知错。本非有心,还卿原职,望勿怪罪。”宣宗重开李时勉官职,并请他协助修撰《明太宗实录》。


李时勉大喜,再次获释重用,实属意外之喜。他当即叩头谢恩,并向宣宗保证会以最大的努力来完成《实录》的编修工作。

四、王振构陷引万人呼吁,英宗明鉴察知放归

时光荏苒,转眼间,宣宗也已驾鹤西去,太子朱祁镇继位,就是英宗。而此时,李时勉已是翰林院大学士,受命主持国子监事务。

英宗凭借外戚陈献章及宦官王振的扶持治理国事。而王振道德堕落,专权跋扈,受到朝中官员的普遍反感。李时勉义正辞严,自然也成为王振眼中钉。


一次,王振亲自前去国子监视察。李时勉按惯例设宴款待,并没有特别奉承王振。王振心中不快,便设法在监内寻隙击破。

终于,王振找到了“罪证”——李时勉擅自在树上折断树枝,应当立即问罪。于是王振命人将李时勉五花大绑,还把他拉到监门口游街示众。

正值盛夏,炎炎烈日当空。李时勉已然老迈,浑身被汗浸透,却始终一语不发,任凭旁人羞辱践踏。


这时,一位叫李贵的学生见状愤然起身,高呼要为老师讨公道。很快,上千名国子监学生涌到朝门口跪坐请愿,要求皇上释放李祭酒,声势浩大。

英宗这才得知李时勉被关一事,立即传旨将其释放,并严厉训斥王振。李时勉也未计较这场冤屈,直接回监内继续处理公务。

这位始终坚持正义,从不屈服权贵的老学究,终于让宽厚仁慈的英宗看清了王振的卑鄙伪善。李时勉的气节和胆识,也让亿万学子钦佩不已。


五、致仕归田忧时不忘国事,学生万人相送泣别

晚年的李时勉愈发感慨人生无常,他三次向英宗请辞致仕。正统十二年,英宗终于批准,李时勉卸任国子监祭酒一职。

李时勉在任期间深得师生爱戴,治校有方,且廉洁奉公,从未多取国库分文。他唯一的心愿,就是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爱国敬业、德才兼备的儒士。

虽已高龄,但李时勉仍挂念朝政。赐命之日,他立即上书英宗,分析当今形势,建言筹划。正是这份赤子之心,让英宗对他刮目相看。


李时勉出发返乡之时,除却一车书籍,别无长物。然而,数千朝臣官员及国子监学生齐聚送行,热泪盈眶。李时勉不禁也红了眼眶,击节叹息。

一生服务多朝皇帝,李时勉以天下为己任。他不畏权势,敢于直谏,是当之无愧的忠良之士。虽历经种种,却始终不渝初衷——以民为重。正是有了这样的守正不阿之臣,明朝国祚才得以延续150余年。


结语

李时勉用行动践行了“家有谏士,国有谏臣”,无惧权势,敢于直言,是典型的忠臣楷模。他毕生关心国事民生,身正为范,教化学子。

通过回顾李时勉的一生,希望今人能够汲取他忠厚正直的精神。当今社会亟需这样一批敢谏善谏、天下为念的时代楷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08-05

标签:翰林院   国子监   金瓜   致仕   先皇   明朝   祭酒   硬骨头   进士   国事   永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