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明似说长城苦 水咽云寒一夜风

我们经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那么你熟悉长城吗?

长城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长城是因为什么而修建的?

如果你去到长城,抚摸着青砖,脑海里又能浮现出什么画面呢?

看着塞外,脑海里又会浮现出什么场景呢?

....................

说白了,长城的出现与升级主要是由于农耕与游牧民族长达数千年的碰撞与融合。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共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

西周时的烽火戏诸侯,是可追溯的长城修筑的开端。春秋战国时期,靠北的诸侯国(秦、赵、燕)修筑连绵的墙体并附有关隘、亭障等设施用于对游牧族群的防御。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了这三段长城并做了修缮,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

西汉时,公元前121年,19岁的霍去病率骑兵奔袭匈奴部落“封狼居胥”。但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彻底消灭匈奴,于是一边主动进攻一边修建用于长期对抗的长城成为大汉帝国的两手准备。汉长城东达朝鲜半岛西至天山南麓,全长近两万里,为中国历代之最。

汉长城大多由夯土或石块筑成。在缺少泥土的地带譬如河西走廊与西域大漠会采用沙砾与植物枝条交替夯筑的形式,人称“芦苇长城”“红柳长城”。同时为节省建造成本,汉朝并未全线修筑连续的边墙,而是在部分地段用一座座烽燧构筑防线,烽燧是高于地表的墩台,如遇敌情,白天则在其上燃烟,是为“烽”,夜晚则在其上点火,是为“燧”,且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燃料对应不同数量的敌人。除了烽燧,汉长城还建有大量关隘,著名的阳关、玉门关,便设立在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

烽燧

中间跳过,直接来到长城营造的巅峰朝代,明朝,我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至于为什么在此时对防御体系长城进行大升级,主要是由于明朝皇帝竟然能被蒙古俘虏了。插个小插曲,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军攻打明境。瓦剌大胜并俘获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在蒙古地区生活了一年时间,后经过交涉南归。这就是 “土木之变”。

长城自此迎来持续近200年的营造巅峰。首先,明代长城的重要段落都在夯土和石块之外包砌了青砖,青砖之间则用石灰与河沙、黄土混合再掺入糯米汁、羊桃藤汁调匀后制成白灰,勾满砖缝以增加粘合度,这样极大增强了墙体的坚固耐久度。砖上还要刻上工匠姓名以便查验质量。因此,当你看到照片中这样的长城,就是明代长城无疑了。其次,明长城的很多段落不再只是一堵墙,墙体顶部宽敞,士兵能够在其上驻扎作战。在部分长城面向敌人的一侧还设置尖形垛口,既能拓宽城上守军的视野,又提高了敌人攀爬长城的难度,垛口还可以配备佛郎机(是一种从葡萄牙引进的火炮),射速可高达7秒每发足以重创城下敌兵。

尖垛

有一定坡度的地段士兵容易暴露在敌兵的攻击中,于是增设障墙,从侧面保护士兵。

墙障

再就是戚继光主持下修筑的空心敌台。敌台为中空,可以囤放粮草和兵器,其外墙还开设有箭窗,根据最多一面的箭窗数量而被称为“三眼楼”、“五眼楼”。

三眼楼

著名的长城关口

著名长城关口

居庸关: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与紫荆关、倒马关合称内三关。多说一点,明朝长城升级,除了上面讲的之外,还有就是在重要的地段采用多道长城,山西护卫着北京的侧翼安全,一道长城还不够,原先山西北界的长城被作为外长城,沿着太行山又修了一道内长城,再在内外长城之间又修了一道二道长城。这样,敌人一旦突破外长城,就会被包饺子。其中内长城设有“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二道长城设有“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

内外三关

紫荆关:自古便是进出太行山的交通要冲,位于“太行八陉”的第七陉“蒲阴陉”,天下九塞之第四塞,是兵家必争之地。

倒马关:倒马关,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

平型关:我们所知的平型关战役就是发生于此。1937年9月25日,日本最精锐的板垣师团主力在平型关长城区遭到了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的八路军的全力攻击,在此一役歼灭日军近千人,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更加重要的是平型关伏击战打乱了日军的侵略计划,压制了日本侵略军嚣张气焰。平型关大捷使抗日军民士气大振,大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热情,增强了抗战必胜信念。

偏头关: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因东仰西伏,故名偏头。“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偏头关的赞誉。

雁门关: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娘子关:娘子关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朝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 故得今名。

杀虎口: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阳关: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冀辽在此分界。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犯,联系删除,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长城   平型关   马关   山海关   阳关   嘉峪关   西域   烽燧   关隘   千米   分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