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潘伦恩:记述的2则奇闻故事,让人不得不相信劫数的厉害之处

前言

清朝中后期,正值国势日益衰微之时,社会上弊端丛生,黑暗面的事物也屡见不鲜。在这风云变幻的年代,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问世了,这就是潘纶恩的《道听途说》。

潘纶恩是一位内心充满正义感的读书人,他目睹了许多暗夜中的丑事,对朝政颓废和民风浇薄感到愤慨。

他认为社会已经到了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地步,尤其是士绅阶层道德沦丧,家族关系破裂,让他对当前社会现状极为担忧。

于是他执笔写就了《道听途说》这部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小说集,想以此警醒世人。他笔下的事件虽然看似离奇,但实际上都是突显人性扭曲的缩影。其中两个最著名的故事,讲述的一个酷吏滥用刑罚,一个儿子残忍害死母亲,都令人震撼并深思。

酷吏周公子残害百姓

周公子是《道听途说》中一个以滥刑闻名的酷吏。他性格残忍,处理案件从不留情,必须亲自动手鞭笞犯人。他手段极其残暴,用厚木板狠狠抽打犯人,导致犯人无一幸免,全部被他打死。

在周公子管辖的衙门,百姓们闻风丧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为只要稍有错步,就会命丧周公子的木板之下。面对周公子的残暴手段,百姓们无力反抗,只能忍受他的欺压,小心翼翼地生活,不敢与他直接对抗。

有一次,周公子因一位农民偷牲口而将他凌迟处死。过程极其残忍,那名农民被五马分尸,痛苦地惨叫至死。这件事传开后,整个县里的百姓都对周公子害怕得睡不着觉,深恐 alg自己也会因犯了什么错而倒在他的刑具下。

然而讽刺的是,周公子却还获得了提拔,官职不断晋升。在这腐朽的体制下,像周公子这样残忍的酷吏还能得到重用,可见当时的吏治已经风纪败坏到何种地步。为官者唯利是图,没有丝毫仁政之心,周公子这种残暴之徒也就能得以用重。

周公子这个形象,被认为是小说作者潘纶恩对当时名臣周天爵的讽刺。周天爵本是一位清政府倚重的能臣,他勤政爱民,深得皇帝器重。然而他处理案件也时有过激之处,有人批评他滥用极刑,性格较为残忍。

在小说中,潘纶恩通过周公子残忍滥刑的一面,来揭示周天爵鲜为人知的负面形象。他试图告诫人们,不能只见名臣的光鲜外表,还需深入了解他们的为政手段,以免百姓受苦。

其实,周天爵本人也深知自己个性较为严厉,也曾自我反省是否过于苛刻。但他认为刑法不能过于宽纵,必须严以治国,这也许与他的成长背景有关。周天爵少年时家境贫寒,深知生活的艰辛,这种童年记忆也影响了他日后治国用刑的严酷作风。

周天爵在晚年的仕途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太平天国动乱时,他还想凭借军功转命,不料在军中因病去世。也许,这就是他在位时残害百姓的劫数报应吧。当然,作为一代名臣,我们不应片面否定,周天爵也有他功过参半的一面。但小说中的周公子警示我们,为官之人必须以百姓为念,不能만图自己的仕途。

老母遭逆子杀害

《道听途说》中还记载了一位老母亲被自己的逆子所杀的故事。这位老妇人丈夫早已过世,只有一个儿子。她的儿子是典型的不孝子,对老母亲不闻不问。

好在老妇人的儿媳是位贤惠之人。她还给老妇人生了个孙子,让老妇人的晚年有了欢乐。老妇人非常宝贝这个小孙子,朝夕跟在他身边照看,生怕他受一点委屈。

然而好景不长,因为一个意外,孙子在还不满周岁时就夭折了。那天,老妇人在家烧粥,粥滚得太猛,沸腾的热粥吓坏了抱在老妇人怀里的小孙子,他惊恐之下跌入粥锅,只一会就被烫死了。

老妇人见状歇斯底里,她紧紧抱着已经没有气息的孙子尸体痛哭失声,痛心自己的一时疏忽夺去了孙子的生命。孙媳也伤心欲绝,她苦苦哀求老妇人平静下来,免得被儿子知晓了大发雷霆。

为了防止将这个噩耗告知老妇人的逆子儿子,儿媳让老妇人暂时避开,打算瞒过这场变故。没想到邻里有人偷偷泄露了实情,那逆子一听说亲生骨肉就这么夭折了,怒不可遏。

那天夜里,逆子揣着一把利刀,去寻找老妇人的藏身之处。当他见到母亲的那一刻,内心的怒火瞬间点燃,竟然冲上前一刀刺入老妇人的胸膛。鲜血溅得墙上到处都是,老妇人毫无反抗之力,就那样倒在血泊中丧命。

这件惨无人道的弑母案最后闹到了官府。但因为案情太过骇人,担心牵连自身前程的官员并未深究,仅仅是草草了事,对这个恶毒的弑母犯了结了案。轻判一个弑母罪,也可见当时人伦纲常已经荡然无存。

这起悲剧震惊了方圆几里的百姓,人们议论纷纷,痛斥这个没有人性的恶子,竟然为了儿子的意外夭折就铤而走险杀母。一时间,人们对人伦纲常的沦丧感到失望和愤慨。

然而细细想来,这起悲剧也让人不禁感叹时运的沉重。一个人的命运能否转圜,往往完全超出个人控制。就像这位老妇人和她的儿子一样,儿子或许本性并非全然恶毒,但置于那样的境地,他的人性最终还是荡然无存了。

我们又能否断言,换做是任何人,在那样的劫数面前都能守住人伦之舟?这也许就是《道听途说》通过这则故事要传达的意味吧。劫数之重,人终究难逃。

劫数之重,人终究难逃

《道听途说》通过这两个故事,展现了清代中后期社会的种种腐朽与黑暗。它揭示了那个时代荒诞迂腐的事实,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劫数面前的脆弱与扭曲。

酷吏周公子滥用刑罚,残害无辜的百姓;儿子为一时冲动之下的变故,竟然弑杀自己的亲生母亲。种种看似荒诞的故事,其实都有其现实的原型和厚重的时代背景。

当时的社会已经到了人心险恶,人伦涣散的地步。像周公子那样残忍的酷吏还受重用,像那位儿子那样弑母的剧情也频繁发生。这说明了人性在那个时代已经丧失,道德崩溃,正如小说所言,“世风日下”。

这些故事同时也在警示我们,命运的重压之下,一个人的善恶本性并非绝对。我们不能因一时糊涂或冲动之举,就下定论一个人的一生。每人都在劫数的轮回中挣扎,我们需要宽容和理解。

如果我们处在那样的境遇,是否也会做出些违背道德的事?我们需要反思自己,时刻警惕人性的软弱面。才能在这沉重的时代中不致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我们必须守住道德底线,才能在这薪火中把善的种子传承下去。

结语

潘纶恩通过《道听途说》反映了他所处年代的阴暗面,也给后人提出了警示。时过境迁,今人读之,不仅能更理解那个时代,也让我们对人性有更多感悟。我们必须找回道德良知,才不至在时代的洪流中沦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劫数   酷吏   孙子   逆子   人伦   道听途说   奇闻   清朝   残忍   人性   厉害   儿子   百姓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