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再也见不到的4位主持人,以为他们退休享福,其实已悄然离世

前言:

央视的发展见证着中国电视业的历程,而站在央视荧幕前的主持人,也成为了时代的标志。

赵忠祥、罗京、沈力、肖晓琳,他们都是央视的金牌主持人,用富有魅力的声音、非凡的专业素养,点亮了无数个日夜。

多年后,当他们的声音从耳边渐行渐远,我们不禁陷入缅怀,追忆他们传奇的一生。

赵忠祥:第一男播音员的传奇人生

1959年,北京电视台迎来了一位新人,他就是24岁的赵忠祥。

那一年,电视刚在中国出现不久,可以说还处在萌芽阶段。

对于电视这个新的物品,人们都抱以热烈的好奇和期待。

而赵忠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男播音员,开启了男子在这个行业的先河。

对于家中排行老大的赵忠祥来说,选择当播音员并非一开始的理想。

年少时的他梦想成为一名画家,甚至还以此为荣。

但1952年高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军队服役,参加了抗美援朝。

战争使他历尽磨难,也让他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回到家乡后,赵忠祥放下了儿时的梦想,立志走上为人民服务的道路。

在那个年代,能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是他和许多青年人的共同心声。

加入电视台后,赵忠祥凭借自己沉稳充满磁性的声音,很快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播音员。

在当时条件简陋的背景下,他克服重重困难,努力钻研,争取以最标准最优美的播音腔对观众讲述新闻。

同时,他也在音色和语调上下足功夫,让自己的声音在电视这个崭新平台上得到最佳的呈现。

这种敬业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态度,很快获得领导的肯定和观众的喜爱。

赵忠祥在播音道路上不断取得新进步。

当1983年中央电视台准备举办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时,他积极参与节目筹备工作,并有幸成为晚会主持人之一。

在那些简陋的条件下制作联欢晚会,对他和所有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但赵忠祥没有退缩,而是勇于超越自我,完成这重要且富有意义的任务。

那一次晚会的成功举办,让他与搭档倪萍被并称为“煽情二人组”,深受观众喜爱。

尤其是赵忠祥标准而富有穿透力的播音腔,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主持人这个职业还不太为人熟知的时候,他的声音就已家喻户晓。

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赵老师”。

多年来,他不仅是新闻播音的常客,更是许多重要节目和纪录片的旁白。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这段著名的开场白,无数人耳熟能详。

晚年的赵忠祥虽已退居二线,但他依然心怀热情,关注时事。

2020年,这位播音界的老前辈因肺癌与世长辞,终年85岁。

尽管他已离开,但那个富有穿透力的声音,仍会永远留在国人的记忆里。

作为中国第一位男播音员,他为祖国的电视事业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他的一生是对播音事业的热爱,也是一个时代的传奇。

罗京:用一生守护真理的金牌主播

说起央视的知名主持人,必须首先想到的,就是罗京这个名字。

他那标标准的播音腔,沉稳从容的主持风格,已融入无数观众的记忆。

但很少有人知道,今日“国脸”的罗京,小时候是一个调皮的男孩。

他常常弄得自己灰头土脸,让父母头疼不已。

然而,每当晚上《新闻联播》响起时,这个调皮的男孩都会乖乖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倾听着主持人娓娓道来的新闻。

电视机中那神圣庄严的声音,深深震撼了小罗京的心灵。

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播音员。

为了实现梦想,罗京开始在生活中培养播音的相关技能。

放学后,他会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标准发音和表情,直到每个字都发得恰如其分。

他经常默记报纸上的文章,然后对着虚空背诵。

有一次,罗京甚至完整地背下了一整版的新闻稿,这在同龄孩子中可不多见。

大学期间,罗京积极参与校园广播站的工作,主动充当各种演讲比赛的评委,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组织和临场应变能力。

课余时间,他会跑去本地的电视台做兼职,亲身感受主播的工作辛劳。

所有这些努力,都在为他走向梦想主播之路积蓄经验。

1983年,罗京如愿加入央视,在《新闻联播》开始了他的首播。

第一次面对镜头,罗京紧张得手心直冒汗。

但他凭借毅力和多年训练,成功完成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此后,罗京在央视展开长达25年的播音生涯,见证了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变迁。

1996年元旦,对罗京和《新闻联播》来说都是重要的日子。

这天的《新闻联播》实现了从传统录制到直播的转变。

面对第一次直播,罗京没有丝毫慌乱,依然从容不迫,开创了《新闻联播》直播先河。

2004年,一次更加惊险的直播考验了他的专业素养。

那天直播稿子在开播前几分钟才匆忙送达,但罗京仍然沉着应对,完美完成任务。

这充分展现了他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强大的内心力量。

2008年,罗京被检查出淋巴癌,但他没有告诉任何同事,继续坚守新闻一线。

仅一个月后,疾病便使他憔悴不堪。

8月31日,罗京最后一次出现在屏幕上,完成他作为主持人的最后使命。

次年6月,这位播音界的传奇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以48岁之龄离世。

他用一生践行了新闻人的职业精神,声音永留国人心中。

正如他生前所说:“我们的责任就是向观众提供真实的新闻。”

沈力:女播音员的先驱

1958年,中央电视台成立还不到一年,一位女孩子加入了这个尚在襁褓中的机构,她就是沈力。

那个年代,电视仍处于起步阶段,设备简陋,节目单一,对于沈力这样的女播音员更是完全没有先例可循。

但沈力没有被这些外在条件阻挡,而是勇于开拓女播音员这一崭新的领域。

起初,沈力需要面对重重困难。

在技术落后的条件下直播新闻,对她是种巨大挑战。

但沈力不畏艰辛,努力钻研播音技巧。

她非常注意词语的标准发音,语调的节奏变化,把每一句话都讲得生动流畅。

通过不断实践,沈力逐渐找到了合适的播音方式,她的第一个电视新闻直播取得圆满成功,获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60年代,彩色电视开始普及,沈力的容貌也因此进入千家万户。

她主持的节目深受欢迎,被誉为“荧屏红人”。

沈力不再是幕后播音员,而是电视台的明星。

无论新闻还是综艺节目,她都能游刃有余。

专业的工作态度和亲和的形象,使她成为老少咸宜的电视名人。

进入中年后,频繁熬夜的高强度工作让沈力的身体状况开始下降。

但她没有松懈工作,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进取、务求专业的精神。

1988年退休后,沈力并未完全离开荧屏。

1993年她重出江湖,在央视主持生活类节目《夕阳红》,继续发挥才华。

直到2015年,癌症的发现终止了她的电视生涯。

2020年,沈力因病离世。

她用30多年的职业生涯,见证了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也完整描绘了一个女播音员的成长之路。

尽管时移世易,但她勇于创新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缅怀。

沈力是中国电视主持先驱,也是央视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肖晓琳:不断超越的女强人

说到央视的女强人,不能不提到肖晓琳这个名字。

加入央视后,肖晓琳的第一个工作,就是主持社会新闻类节目。

面对镜头,她语言流畅,思维敏捷,内容触及民生,很快获得观众认可,有“铁面美人”之称。

央视见她表现出色,决定将她调入《新闻联播》主持,这对一个刚入行的年轻人来说是份殊荣。

但肖晓琳并未满足现状。

1995年,肖晓琳毅然决定放弃稳定工作,赴美深造传媒专业。

在美国求学期间,她汲取了许多先进的电视理念。

这充实了她的知识面,也加深了她对电视传播的思考。

归国后,肖晓琳满怀干劲投入工作,立志开创一档崭新的节目。

经过艰苦准备,她创建了开创先河的谈话类节目《今日说法》。

并在节目中发掘提拔了后来成为谈话类节目巨星的撒贝宁。

《今日说法》打破了过去电视节目的模式约束,采用全新的语体开讲法律知识,获得巨大成功。

它开创了电视讲法制的先河,也使肖晓琳获得更高人气。

她和撒贝宁的金童玉女组合,成为荧屏璀璨一时的风景线。

在央视近30载的职业生涯里,肖晓琳始终保持着敬业乐业的工作态度和追求进步的毅力,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遗憾的是,在54岁的花样年华,肖晓琳因肠癌匆匆离世。

临终前,她留下遗言,希望大家重视身体健康,不要过于沉溺工作。

肖晓琳的一生,是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也是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

她以开拓创新精神开创电视新纪元,留下耀眼的身影。

虽然她已辞世多年,但那股精神在荧幕上永不消逝。

结语:

这些传奇的央视主持人,都用自己的才华点亮了电视荧屏。

他们高标准严要求的专业素养,敬业乐业的工作态度,始终如一的奉献精神,都值得后人学习。

时光荏苒,人已远去。

但我们会记住他们生动的画面、温暖的声音,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每一位中国人不断向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主持人   央视   播音员   新闻联播   中国   观众   声音   电视   工作   新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