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的人,大多过成了这样

人上了年纪,往往就会开始舍不得丢家里的东西。今年68岁的胡大爷与老伴一起居住,他们的女儿在隔壁城市独自工作、生活。

每次过节女儿回到家里,开口的第一句话总是“你们的东西为什么又怎么多了?”然后开始帮二老收拾东西,顺便丢掉她认为早已没用但被父母“珍藏”的杂物。

冰箱冻库里的食品、十几年前穿的衣服、过期半年的药品......这些早该清理掉的杂物,在胡大爷家里随处可见。

但他们往往不会主动丢掉,而是抱着“万一哪天用得着呢?”的想法放在原地,而这些东西一般也不会再被使用了,最后的下场是被女儿扔掉。

在现实里,像胡大爷二老这样的人不少,有些人甚至算不上上了年纪。

如果你问他们,东西不丢,放在家里有什么用呢?他们可能也答不出个所以然,就是支支吾吾地不想丢、不愿丢。

“哪天万一就用到了呢?”和“有特殊意义,我舍不得丢”是最常见的两个理由,也成为了这些人保存这些杂物的最佳借口。

在心理学中,有些舍不得扔东西的人对物品有着情感依附,他们将物品与某些特殊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这些情感可能源于物品的历史、赠予者、或者与特定时刻的关联等。

但这些情感依附并不是100%正面的,如果人们一直将这些物品保存着,可能会花费过多的情感精力在物品上,反而忽视了眼下的互动,最后产生孤独感。

其次,在物品上寄托情感可能会造成情感过度依赖,通过物品来弥补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不满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机制。

2016年,日本有一部爆红网络的电视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其甚至在豆瓣上得到了8.3分的高分。

在这部剧中,主角麻衣是一个囤积狂,她的房间里堆积了许多她觉得自己需要的物品,这也使得她的生活空间杂乱无章。

但某一天,她突然觉得自己的生活环境太乱,甚至想要自杀,但一想到要死在这么乱的地方就会觉得很丢脸,于是决定收拾好屋子再去死。

可谁知,在打扫的过程中,麻衣爱上了这种扔掉杂物,给生活做减法的感觉,到最后,她的房间空空荡荡的,只留下了最简单、基础的家具,她也找回了自己舒适积极的自然生活态度。

像麻衣这样从物品囤积症到断舍离的改变是许多人都应上的必修课,尤其是许多连瓶瓶罐罐都不舍得扔的老人。

对于一些老人而言,囤积是一种节约的象征,也是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

但另一些人喜欢囤积则是有了精神疾病,对于这些人而言,太多的东西已经影响了生活,甚至给自己造成了影响,但他们就就是不想改变。

这种情况往往是生活、工作压力大或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他们需要强制自己保留着这些使用过的东西,进而产生了强迫行为。

针对有强迫意识的囤积症患者,采取暴力的改变措施往往会起到反作用。如果直接把他的东西扔掉,可能会让他觉得自己的一部分缺失了,甚至产生更为严重的副作用。

对于有着这种情况的人,需要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和脱敏治疗。

例如强迫他们自己一遍一遍地、主动地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丢掉,如此养成了习惯性认知后,扔掉那些没用的东西就不会产生太过极端的情绪,他们的强迫意识也会减淡。

对于没有上升到囤积症患者的普通人而言,想要做到“主动放弃不需要的东西”则不需要太激进的疗法,但仍需要一些积极的措施来进行改变。

首先,个体可以学会对物品进行有选择性的保留,在决定保留或丢弃物品时,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我真的还会用这个东西吗?它真的有必要还存放在家里吗?

我是否还想着它的特殊情感?”在问自己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这有助于减少自身不必要的物品积累。

“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的人,往往不像他人一样幸福,他们的生活可能会更加拥挤、混乱甚至难以掌控。曾有学者说,未来遥不可及,但我们可以掌控当下的生活。

对于有囤积症的人而言,这句话是值得反复推敲和铭记于心的,我们身边的过期物品有时不是重感情的象征,而是背上的负担。

及时舍弃身边没有用的东西,学会放手,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轻松,更好掌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可能会   麻衣   杂物   心理学家   大爷   主动   家里   女儿   物品   东西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