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方案带上月球-记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空间主动光电载荷研制团队

探月工程、火星探测、量子卫星、高分七号……近20年来,中国主动光电载荷遨游太空的背后离不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空间主动光电载荷研制团队。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足40岁,他们瞄准国际领先水平,以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实现技术进步,把科学家的梦想变成现实。

图说:团队成员在实验室工作。受访者供图

“嫦娥一号”是团队承担的第一个航天任务,也是团队全程参与探月工程的“敲门砖”,用独有的中国方案证明了中国在月面实现着陆器精确避障的能力。2020年“嫦娥五号”完美登月,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激光测距测速敏感器、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发挥着重要作用,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能够检测表取采样区的科学数据,为携带回的月壤作分析比对。在后续的“嫦娥六号”任务中,依然会有他们的技术成果。

2016年我国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卫星上配置的4个主载荷一半由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牵头研发。团队成功研制量子密钥通信机、量子纠缠发射机两大主载荷,卫星首次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使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主动权。

团队为“高分七号”卫星研制激光测高仪,创新地通过角秒量级激光指向测量,使激光落点位置测量误差优于10米。这相当于在上海中心大厦顶端向下打激光,精确落在地面牛奶盒条形码的某根条纹上,从此开启1:10000全球立体测绘新时代。

“每一个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难题,也有过想打退堂鼓的时候。”中高轨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量子光传输课题负责人张亮研究员回忆道,“但团队中有王建宇院士等榜样力量给我们作支撑。他们总是站在一线,抓准决定成败的关键技术脉络,带领团队在每一个技术环节排查验证,走访调研查找症结,破解种种障碍。”

通过国家重大项目的历练,团队形成了金字塔型老中青组合队伍。前有“50后”王建宇院士精心指导工程的顶层规划设计,中有“70后”舒嵘、何志平等中坚力量准确把握工程研发节奏和脉络,后有黄庚华、张亮等“80后”“90后”形成奔涌向前的“后浪”,勇挑重担,刻苦攻关。

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同时,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覆盖“基础前沿—核心组部件—系统集成”的完整研发体系,同时多年来深耕虹口,科研溢出成果向虹口引导。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舒嵘介绍,团队正积极开展月球与深空探测、中高轨量子卫星、空间基础设施等后续工程任务的研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硬核”能力,以最好的科技成果践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与担当。

新民晚报记者 解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载荷   上海   虹口   团队   物理研究所   量子   嫦娥   月球   中科院   中国   光电   激光   主动   方案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