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母亲是妾,出殡不让走正门,他躺在棺上大喊:今天我死了,出殡

在我国古代,妾室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如果没有主人家的宠爱,她们连深宅大院中有些地位的丫鬟都比不上。

哪怕是到了清朝末年,新旧社会激烈冲击对抗着的时候,这一局面仍然没有改变。

不过,陈腐的规矩总有被冲破的一天,历来反抗这一现象的人也并不在少数。

1916年,因为妾室的身份,一名女子的棺椁被族人拒绝从正门抬出。

看到这一幕后,身为儿子的他悲愤交加,当即便躺到棺椁上怒喊:今天就当做是我死了,出殡!

此人到底是谁,竟能有如此勇气?在他的努力下,他的母亲又能否得到应有的待遇?

一、“神童”谭延闿

1880年1月25日,谭延闿出生在浙江杭州一个名门望族当中。

他的父亲是晚清名臣谭钟麟,家中条件不可谓不优越。因而打从小时候开始,谭延闿就能受到相当优秀的教育。

不过,谭延闿的生母并不是谭钟麟明媒正娶的妻子,只是一个妾室而已。

据说身为妾生子的谭延闿之所以从小就被谭钟麟重视,是因为在他出生之前,谭钟麟做了一个离奇的梦。

梦中,谭钟麟遇到了去世已久的清末大官何文安。对方穿着庄重,面容严肃,刚一看到他,便拱手相拜。

醒来后,还没等谭钟麟琢磨出那个梦到底是什么意思,下人就高兴地前来告诉他说,妾室李氏生了个儿子。

那时候的人们总是有些迷信的,谭钟麟也不例外。看自己在做了梦之后儿子就出生了,谭钟麟欣喜不已,认为一定是何文安投胎到自己膝下了。

于是,他便为儿子取字为祖安(也就是何文安的字),盼望他在未来能如同何文安那样大有成就。

这一说法无甚可考,或许只是民间传言罢了,但不可否认,谭钟麟对儿子谭延闿的教育确实非常上心。

在谭延闿还是个幼龄小童的时候,他就为他请来了有名的教书先生,专门为他一人指导学业,而谭延闿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按说像他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贪玩的时候,可谭延闿却能做到不用旁人督促,便整日埋首于书桌之间奋发学习。

年仅十一岁的时候,他就能做出一手不错的八股文,远远将同龄人甩到了身后。

看到他的优秀表现,无论是谭钟麟还是负责教书的老师都惊讶不已,老师更是直接告诉谭钟麟说,谭延闿是个百年难遇的神童,须得好好培养才是。

谭钟麟本就对谭延闿抱有极大的期望,此后对他的培养自然越发上心。

两年后,谭延闿在家人的期待下参加了童子试,成功考取了秀才的功名。

十三岁的秀才有多优秀,我想是不用解释也能明白的。不过,相比较于身边人的激动,谭延闿却显得极为淡定。成了秀才之后,他依然没有放松学习。

1904年,谭延闿参加了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并一举成为了会元。

他的这个会元头衔可不简单,要知道清朝成立二百多年来,他还是第一个来自湖南地区的会元。

一时间,众臣惊讶不已,来自湖南地区的官员更是深感骄傲,期待着谭延闿能够在接下来的环节里再接再厉。

果不其然,谭延闿并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在殿试环节,他顺利成为了进士,得入翰林。以当时的年纪来说,谭延闿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旷世奇才了。

只是真正的天才毕竟是少之又少的,谭延闿能够如此优秀,除了他本人具有一定天赋之外,也是因为他异常勤奋刻苦的缘故。

对谭延闿来说,只有读出一个功名,他才能真正改变人生,改变母亲的命运。

二、后宅里的女人

谭延闿的母亲名为李氏,在成为谭钟麟的妾室之前,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丫鬟而已。

一开始的时候,李氏服侍的人是谭家老太太,但因为她模样俊俏,手脚也很伶俐,便被谭钟麟要去做了通房丫头。

无疑,谭钟麟对李氏没有什么感情,否则他也就不会只让李氏做个通房丫头了。

要知道通房丫头的地位可是连妾室都不如,李氏在平日里除了要和一般丫鬟一样干活之外,还得供主人家发泄欲望。

直到生下了儿子谭延闿之后,李氏才被谭钟麟开恩升为了妾室,不用再去做那些粗使丫头的活计。可虽然有妾室的名分,李氏的地位依然很是尴尬。

因为她一开始的身为实在太低微了,做了谭钟麟的妾室之后,她仍然没办法上餐桌,只被允许站在一旁服侍众人用餐。

而她平时所食用的食物,也都是人家吃过饭后剩下的残羹冷炙。

比起肉体上的折磨,这样的生活更严酷摧残着李氏的心灵,难以展露出真正的笑颜。

对母亲所遭遇的一切,谭延闿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深知如果想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自己只能更加努力,为此,他才会毫不动摇地学习读书。

事实证明,谭延闿的努力是有效的。在他中了进士的消息传来的那天,谭钟麟亲自开口,让李氏坐到了餐桌上。

这之后,为了进一步稳固母亲在家的地位,谭延闿每顿饭都会紧挨着母亲,为她夹菜端饭,每天早上醒来后,他还会第一时间去给母亲请安。

长此以往,众人都看出来谭延闿对李氏的重视,也就越发不敢怠慢于她。这个在谭家大宅中辛勤奉献了几十年的女子,终于因为儿子过上了人的生活。

可惜,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1916年,还没来得及享受太久,李氏便因病倒下,一病不起。

彼时谭延闿已经成家立业,不过因为工作繁忙的缘故,他只将妻子方夫人留在家中照顾母亲,自己独自在外打拼。

李氏倒下后,身为儿媳的方夫人自然打算将她的真实情况告知丈夫,可想着儿子在外的忙碌,李氏怎么也不同意她这样做。无奈之下,方夫人只好选择了隐瞒。

最后等到谭延闿返回家中时,李氏已经撒手人寰,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

不得不说,李氏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她人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深深后院中度过的,而身处院子里,她几乎没有得到过应得的尊重与自由。

哪怕后来她的人生发生了改变,也是因为她生了个好儿子,而绝非旁人意识到了她的不容易。

李氏的人生,其实就是当时绝大多数女子的人生。只不过相比较于她们,李氏还算幸运的,至少还曾享受过一段舒适富足的日子。

身为人子,谭延闿最能体会到母亲的辛苦。跪在母亲的尸体前,他泣不成声,同时也发誓一定要让母亲风光下葬,以多少弥补这些年命运对她的亏欠。

三、悲愤欲绝的反抗

当时人们的阶级观念还是非常深厚的,但由于谭延闿本身有着官职,在谭家的地位很高,下人们都不敢违抗他的意思,只能按照他的要求为李氏操办葬礼。

在谭延闿的授意下,李氏被换上了只有正妻才能穿的华美服饰,躺进了一具相当豪华的棺椁,整个葬礼看起来更是十分的阔气。

这一切的一切,都令谭家长辈们无比愤怒。

对他们来说,谭延闿的这些举动无疑是在挑战他们的权威,破坏原本的规矩,是相当大逆不道的行为。于是,他们便商量着要给谭延闿一个教训。

下葬这天,谭延闿独身一人走在送葬队伍的前面,让下人抬着母亲的棺椁走在他身后,打算从正门将母亲送出去。

谁知就在他走到门口的时候,谭家几名德高望重的长辈突然冲了过来,斥责他不该让李氏的棺材从正门出去。

按照当时民间的规定,能从正门送走的只有主人家的正妻,就算再受宠爱或者是子女再有出息,只要是个妾室,那就都只能从后门或者是偏门出去。

看着这些站在自己面前说的头头是道的所谓长辈,谭延闿彻底愤怒了。

经受过新思想洗礼的谭延闿本就看不惯这些落后陈旧的思想,而他又焉能看不出族人的举动只是为了敲打自己。

怀着怒意,谭延闿三两下爬到了母亲的棺材上面躺着不动,随后又告诉族人说:“你们今天就当死的人是我,给我出殡!”

谭家人当然不可能真正和谭延闿搞坏关系,毕竟他们还需要借助谭延闿的权势。

看谭延闿这副显然是被彻底激怒的作态,众人再不敢说些什么,只能让下人抬着李氏的棺椁从正门走出来。

为了母亲做出如此大的牺牲,不惜与全部族人站在对立面,谭延闿的举动实在令人感动。不过,他之所以会这样做,不仅仅是因为孝道。

虽然曾经担任过清朝的官员,但谭延闿的思想却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当慈禧太后试图以新政来挽救清政府的危机时,谭延闿果断站了出来,大力支持变法革新。

清朝灭亡后,谭延闿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1911年,他进入湖南军政府参议院担任议长和民政部长的职位,到了1912年,他又跟随孙中山先生的脚步加入国民党。

当护国运动发生时,深感袁世凯面目丑陋的谭延闿想都没想,就参加到了斗争当中去。

失败之后,谭延闿彻底放弃此前的种种积累,决心真正前往民主共和之地,于是,他来到了国民政府,成为其中一员。

1930年,谭延闿因病去世。为缅怀他此前为国家做出的种种贡献,南京国民政府还为其举行了国葬,足可见谭延闿的地位。

如果不是真心投入到革命队伍中去,谭延闿焉能得到如此殊荣?焉能如此受人尊敬?

除了在事业上将反封建奋斗到底外,谭延闿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刻约束着自己。

四、将斗争进行到底

当时,娶妻纳妾在国民党高层中非常常见,在他们当中,谭延闿实属一股清流。

谭延闿与妻子方夫人感情甚佳,婚后二人琴瑟相和,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只可惜天妒红颜,四十岁的时候,方夫人因病去世,只留下谭延闿和几个儿女在人世。

对于妻子的离开,谭延闿痛苦不已。除了悉心照顾几个孩子之外,每过一段时间,他都会将妻子的遗物取出来再三翻看,生怕忘记了妻子的面容。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没有在老婆离世后的第一时间娶妻续弦,就已经算是难得了,更不要说是像谭延闿这样始终没有再娶的。

不是没有人给谭延闿说亲,也不是没有好姑娘想要嫁给他。一次,孙中山先生就想要将宋美龄说给谭延闿。

抛开年龄问题不说,谭延闿的硬件条件是相当不错的。除了大权在握之外,他还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生活作风更是无可挑剔。

得知孙中山要介绍谭延闿给宋美龄,宋夫人很是高兴,觉得谭延闿是个无可挑剔的女婿。

难得的是,宋美龄也没有提出反对。要知道当时宋美龄才二十多岁,刚刚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她思想极为开明,对另一半的要求更是很高。

能够得到宋家母女二人的一致认可,足可见谭延闿的优秀。

只是尽管对方是宋氏家族的宋美龄,谭延闿还是一口回绝了孙中山的介绍,并说:我绝不会背叛妻子。

为了能够彻底打消对方的念头,谭延闿在事后还带着礼物去见了宋家人,认了宋夫人做干妈,彻底断绝了他与宋美龄的最后一丝可能。

仅从这件事中,我们就能看出来谭延闿确实是认真的。

不知为何,现在不少人总给人一种越活越回去的感觉,开口闭口就是正室妾室,仿佛不提地位尊卑就活不下去了一般,不知道的,恐怕还会以为是清朝余孽活到了现在。

前辈们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斗争,方才挣得如今开明先进的社会,只希望今人不要辜负前人努力。

否则,谭延闿当初躺在棺材上的竭力呼唤,岂不成了白费?


#秋日生活打卡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正门   会元   棺椁   母亲   族人   清朝   夫人   妻子   地位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