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这条“重生”的河,让老住户们找回了乡愁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平江路以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跨过平江河上斑驳的石桥拐入中张家巷,眼前清澈的河道、幽长的小巷以及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中张家巷河,古城密集水巷中的一条,半个多世纪以来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又在水网系统的恢复工程中重获新生。近日,“天堂之美看湿地”全媒体新闻行动报道团走进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深入探寻尘封在时光里的这段特殊记忆。

江南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名,水是江南的灵魂。平江路的南入口处,竖立着复刻版的南宋《平江图》,在这块我国现存最久、最完整的城市平面图上,82公里的河道交错纵横,中张家巷河便是跨越南张家巷(时称中张家巷为“南张家巷”)的一小段河道。史料记载,明代苏州河道增加至90公里,五大粮仓移建于今天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后,中张家巷河道延长,至清代乾隆年间已成为直通护城河的主要通道之一。

今天的平江街道历史街区社区,0.4平方公里范围内生活着2000余户原住民,在一些上了年纪的居民记忆里,中张家巷的生机一半都在那条河水里。

岸边的河埠头是一天开始的地方,晨雾朦胧之中,女人们便在这里弯腰洗衣、刷马桶。待到行人渐多,河水也荡漾起波纹,起了个大早的农民们从乡下摇着满载新鲜蔬果的小木船进城。孩子们夏季最难忘的便是花几分钱买一个沙瓤西瓜,在天然冰镇的河水里泡上半天,满头大汗时咬下一口,甘洌而又清爽。到了傍晚,男人们从河里提上来两铅桶水泼洒在路面,积攒了一天的期盼升腾而起,家家户户将小方桌搬到大槐树下、置几副碗筷,一日生活便在家长里短的絮叨声中落下帷幕。

古城内枕河而居的生活大抵如此,而这样的生活随着河道的不断填埋逐渐发生着变化。明末以后,苏州的河道经历了一个慢性衰减期,民国时锐减到40公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州人口剧增,为了增加人流车流通道,满足建新校、办新厂的土地之需,包括中张家巷河在内的20多条河道终究未能幸免,人们挑着箩筐从东边内城河城墙下运来泥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将其填平,随之振亚丝织厂的厂区便向南延伸过来。

河边的大槐树被移植他处,曾经满载西瓜、菱藕的小木船换成了其他交通工具,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穿行,被一笔抹去的小桥流水,让老住户们感慨叹息。填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空间,但代价也接踵而至。古城河道在满足景观、生活等功能之外,也是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少了这些“毛细血管”,排水机制便受到破坏,内城河道与环古城河纷纷断流,使得许多留存河道成为不通活水的黑臭水体。而更为严重的是1972年的连日大雨致使苏州古城内涝,遭遇了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被淹,这些后果让人们开始反思水巷对于苏州的意义。

要让平江河里的臭水变清,把传统砖砌阴沟改造而来的地下水泥排水管道铺到小巷深处的千家万户极有可能危及老屋,重新开通中张家巷河便提上了日程。从2005年规划选址、2010年立项,到2013年仓街以东一期项目完工、2017年仓街以西二期项目启动实施,再到2020年全线正式通水,古城内恢复的第一条河道耗资超过2000万元,历时整整十五年之久。房屋的征收,河道的重新开挖、驳岸的修复、河桥的搭建,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克服重重困难。

平江街道历史街区社区党委书记刘娟告诉记者,当时由于部分居民的征收搬迁问题出现一些困难,河道管理处只能对规划重新修改,加上河道旁的民房和狭窄的街巷等,都加大了施工难度。此外,位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中张家巷河属于建设控制区域,保证全晋会馆等周边文保单位的安全是文物部门关心的重点,要施工必须经过层层批复,因此协调工作十分重要,每一个部门的意见最终都会融入到方案里。

如今漫步在平江路及各条小巷,微风拂面带来阵阵馨香。俯身探看,只见清澈的河水中成群的小鱼在碧绿的水草间游弋。记者了解到,为了根治黑臭水体,苏州除了治污截污外,还花大力气开通了两条从长江引水进太湖、阳澄湖的通道,再由两湖贯通环古城河。优质的水源在引入古城区上百条河道前,还会经过湿地净化等技术,让水质的等级和活力得到提高。娄门堰、阊门堰等水利设施的设置形成北高南低的水位差,让城内河道的污染水体得到稀释和冲换,从而盘活了古城水系,实现了古城水体的每日更新。

“过去填埋河道建房修路,现在拆房挖路为河让道,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不同需求,但都是为了城市的发展。恢复后的中张家巷河不仅沟通了水系,具有重要的水利价值,同时也把沿线景点串联在了一起,对于盘活旅游资源产生积极意义,更让老住户们找回了乡愁,让群众的幸福感大大提升。”刘娟表示。

湿地名片

中张家巷河位于姑苏区平江历史文化片区,西出平江路,跨平江河与大儒巷对直,东出仓街至环古城河,全长607米。上世纪六十年代,该河被填埋,本世纪初,苏州市政府决定对中张家巷河道进行恢复,在统筹考虑河道历史文化与功能特色的基础上,做到与周边环境风貌相协调,充分体现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为历史街区的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项目一期仓街以东段240米于2013年完工,二期仓街以西段于2017年启动实施,经过三年多时间顺利贯通,实现通水。该河也成为古城区范围内恢复的第一条河道。

科普链接

湿地破坏后如何修复?

湿地受损主要指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不利的自然因素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合理、弱化甚至丧失的过程,并引发系统的稳定性、恢复力、生产力以及服务功能在多层次上发生退化。

湿地修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从而实现改善湿地水质和生态环境的目的;在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生态位理论、种群理论和营养级理论指导下通过植被、土壤和水文修复技术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修复途径主要包括湿地水文条件恢复、水生植物恢复与重建以及湿地生态系统重建与自我维持等。通过恢复水文条件、重建水生植被,湿地系统水质和基质条件等得到改善,可促进底栖动物和鱼类等其他生物群落恢复,提高生物多样性,进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

(苏报融媒记者 朱执竞/文 张健/摄)

编辑:钱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苏州   平江   姑苏   水体   乡愁   河道   湿地   住户   街区   河水   历史文化   古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