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带回两只麒麟,骗的朱棣稀罕不已,今画像公开逗笑众人

前言:

历史,是一面魔镜。我们通过它,可以窥见先人的境界;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纵览历史,我们 于时间的奥妙承前启后,人物生动跃然,都在无声地向我们倾诉。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长河中,一件趣事通过一幅古画,传递出跨越时空的感人意蕴。那是一位航海家的诚挚,一个帝王的欣喜,还有一笔天真的误会......然而更动人的,是画中所折射出的人性之光。

正如历史是一面魔镜,这其中蕴含的智慧,也成为我们审视人生、审视自己的一面明镜。人性的真善美,历久弥新,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穿越时空的笑容——郑和下西洋时期的趣闻轶事

永乐年间,在伟大航海家郑和的带领下,中国明朝的海军船队七次远航西洋,将中华文明的瑰宝带向了遥远的他乡,也将外来的奇珍异宝携回中原。

这场史无前例的 “郑和下西洋”,不仅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在海内外掀起了一股“郑和热”,留下了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佳话趣事。

其中最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还要属郑和从西洋带回的两只“麒麟”了。这两只形似奇兽的动物,不仅受到了明成祖的热烈欢迎,还被全国上下视为皇权巩固的吉兆。

然而,数百年后,当一幅描绘所谓“麒麟”的古画公开发表时,却让时人们忍俊不禁——原来所谓的“麒麟”,不过是两只普通的长颈鹿而已!

穿越时空的笑容,道破了古今的误会,也让我们得以一窥中西文化在碰撞中产生的火花。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今人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得以看得更加清楚、更加远大。回首过往,我们不仅看到了先哲的局限,也看到了他们寻求真理的赤子之心。

这其中,还隐含着一段跨越时空的感人故事——一位航海家的诚恳献礼,一个君王的真挚欢喜,一幅画作的趣事意外......所有这一切,都在时隔几百年后,通过一张古画,向世人传达出前人真诚的善意。纵使今人发现了其中的稚嫩和误会,也不能掩饰历史传奇中的人性光辉。

一位航海家的诚恳献礼

15世纪初,明成祖朱棣登基不久,决心重振大明的海上威信。在此背景下,明朝大量造船,积极准备远洋远航,以示大国实力。为了找到可以“威服四夷”的人选,明成祖选择了已经跟随他北伐有功的郑和,委以重任。

郑和本名马三宝,出生于云南一个穆斯林家庭,后被明太祖所捕,入宫成为太监。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郑和获得了深厚的航海知识,并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受到明成祖的赏识。

1405年,郑和应诏出使西洋,这也开启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航海事业。明成祖不遗余力地支持这次远航,动用了国库的钱财和人力,组建了史无前例的庞大船队。据载,郑和下西洋的大型宝船有九十多艘,水手廿四万人,队伍扩展到三百里,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在接下来的近三十年时间里,郑和率领船队七次远航,足迹踏遍东南亚、南亚乃至非洲东岸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凭借过硬的能力和渊博的学识,在处处留下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良好形象。他采购异域宝贝,传播明朝威德;他施展医术,传授农业技术,受到沿途国家百姓的衷心爱戴。

1433年,六十多岁高龄的郑和再次奉诏出海。这也成为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航行。在归途中,郑和不幸病逝于印度西海岸的古里,随后船队火葬了他,并将骨灰和遗物运回中国。

在郑和的七次远航中,永乐十五年这次使团回国时,郑和特意从西洋带回两只形似麒麟的稀有动物,欲献给明成祖观赏。

其时郑和出使的国家众多,究竟是从哪里带回这两只动物的已无从稽考。但从动物的外形判断,它们很可能来自非洲东部地区。这种动物颈长腿细,具有与生俱来的尊贵与高雅,在当地极为珍贵。

郑和多次到访非洲东岸,受到当地许多国家的礼遇。这两只动物很可能就是某国王得知郑和喜好异兽,而送给他的一份厚礼。

在郑和看来,这两只形似麒麟的动物十分珍贵稀有,极适合献给皇上加强两国友谊。于是,他特意吩咐手下将它们运回中国,作为这次出使的一份诚挚回礼。

一个君王的真挚欢喜

1405年,立下辉煌战功的郑和受命出使西洋的时候,明成祖正值登基之初。

明朝取代元朝统治之后,朱元璋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但这样的局面在朱元璋去世后出现动荡。他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与朱棣产生了继承权之争,最终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

战争最终以朱棣夺取皇位告终,建文帝下落不明。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巩固权力,加强皇权,内则高压统治,外则重视联姻和提升国际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和下西洋为大明传播威德,恰如其分。每一次返航,郑和都会带回大量异域贡品以及来自异国使节的友好问候。这些都极大满足了明成祖的虚荣心,也加强了他的统治地位。

当郑和从西洋带回两只形似麒麟的珍禽时,明成祖欣喜若狂。因为在古人眼中,麒麟是极为灵验的瑞兽,能为君主赐福镇国。这与朱棣加强皇权、稳定帝国的需要不谋而合。

于是,明成祖不惜重金,设宴款待来使,并亲自前来接驾这两只瑞兽。他还下旨在城修建了专门的园林,用以养育这两只“麒麟”。成祖甚至说:“朕坐此乾位,果然德被万国!”

为纪念两只“麒麟”的来归,明成祖还特意请宫廷画师绘制全过程,并题名《瑞应麒麟图》。在绘画中,身着盛装的郑和恭恭敬敬地双手奉上麒麟,朱棣满面春风地接过,文武百官肃立两旁,一派热闹喜气景象。

这幅绘画成为了明成祖收藏的至宝之一,也被视为是大明王朝兴旺和国泰民安的象征。它被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不让外人观赏。

一幅画作的趣事意外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自《瑞应麒麟图》绘成之后,几百年间,它一直被严密珍藏在皇宫内。直到清朝灭亡, 城对外开放,这幅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古画,才重见天日。

当这幅古画公开展出时,立刻引来无数文人学者和普通百姓的瞩目。大家都想一睹传说中“麒麟”的芳容。但当人们凑近细看那两只所谓“麒麟”的时候,忍俊不禁,纷纷捂嘴偷笑起来。

原来,绘画中的所谓“麒麟”,赫然是两只身披凹凸花纹的长颈鹿!它们身形高大匀称,皮毛光滑,最引人注目的是细长的颈项,与生俱来的优雅气质。这与中国传说中麒麟的形象截然不同。

可以想象,当年郑和将这两只动物献给明成祖时,明人从未见过这样的珍禽异兽,所以轻信它就是图骓中的麒麟。但多少年后,当更多人看到这幅古画的时候,立刻就认出了长颈鹿的本来面目。

这个趣事一時传为佳话,人们将其视作明人见识有限的缩影,也为两国间文化差异带来的趣事感慨良多。

其实,郑和当年也不过是处在当时知识局限下的一位热心人。他出海时对外来动物并不了解,所以把两只美丽的长颈鹿误认成了瑞兽麒麟。

而明成祖则是处在巩固权力的政治需要中,也希望这两只珍禽能成为他德治有方的证明。所以两人都没有觉察这其中的差错,反而,并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历史。

时过境迁,今人发现了这一趣事,也不应以讥笑代替理解,因为这其中蕴含的,是先人赤诚的心意。

历史车轮向前

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展现了中国海洋文明的辉煌,也推动了古代文明的交流碰撞。郑和来自云南边陲少数民族,却为大明王朝作出巨大贡献,体现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思想。他打开了中西交流的大门,使两大文明的优长得以互通。

即便两只麒麟的故事以趣闻告终,也不能否认郑和作为外交使者的善意和恳诚。他为两国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这种信任与尊重的精神,值得今人学习。

站在古人肩膀上,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视野。明人的知识有限,也限制了他们的视野,但这不能定义一个时代的人。

历史无法重来,但借鉴历史,我们可以延续古人的智慧,避免他们的局限,将两种文明的精华融合传承下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从郑和七下西洋,到画作流传至今,这段跨越时空的历史,向我们诉说着宝贵的人生智慧。当我们注视历史深处,也就注视了人性光辉。这是时光流转中,历史留给我们最值得珍视的馈赠。

结语:

岁月稠音,历史的画卷缓缓展开。我们亲眼见证了郑和宝船的壮阔,也读懂了古画背后跨越时空的笑容。

稍纵即逝的人生中,我们每个人都憧憬着与伟大与美好相遇。郑和的航海故事,就是这样一种遇见——他让中外文明碰击出灿烂的火花,他以真挚交织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尊重。

今天,我们站在古人的肩上,过些更加辽;但那份赤子之心,却历久弥新。面向未来,让我们传承这份人性的光芒,继续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进步;在自己有限的人生中,也不断追寻内心的光亮。

浩浩荡荡的历史,正在一代一代地流淌。既然选择了漂流在其中,我们便心怀天下,与时代的浪潮在共惜。在漫漫征途中,永远怀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

未来,我们还会继续遇到更多值得铭记的人和事。橄共此时此景,继续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也许,我们的故事也能成为下一弧灿烂的火花,在历史的河流中闪闪发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麒麟   大明   明朝   西洋   古画   航海家   船队   逗笑   稀罕   画像   趣事   动物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