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河摆渡船 秘密交通线-探访卫河上的“红色交通线”


卫河,这条自太行山脉发源、蜿蜒北上最终汇入海河的河流,一直以来都在滋养着鲁西北和冀南两地的勤劳人民。然而,抗日战争时期,这本应造福民众的河流却被日军占领,成为切断抗日根据地的难以逾越的屏障。

为了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1938年冬天,中共鲁西北地委在冠县东古城镇的秤钩湾村、王安堤村等沿卫河的村庄建立了工作队。这个工作队在军分区卫河工作团的领导下,利用门板、木船、木筏和大簸箩等简陋工具,通过摆渡和架设浮桥的方式,协助党政军干部以及八路军战士渡过卫河,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卫河工作队的第一、第二小队常驻在班庄村,每当有渡河任务时,村民们都会集中门板和木筏,队员们跳入河中,划水并推动木筏前进。随着抗日武装壮大和战争形势的变化,卫河上的人员往来日益增多,简陋的渡河工具已不足以满足需求。因此,冀鲁豫第三军分区开始建造了100多只木船,并将它们白天藏在附近农户家中,晚上再将其拉到河边执行摆渡任务。


1942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的刘少奇乘坐卫河工作队的船只渡过卫河,进入河北省,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任务提供了帮助。在那个充满战火的年代,这条“红色交通线”协助党、政、军干部1万多人次和众多战士渡河,为党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除了卫河上的英勇事迹,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发生在《解放日报》上。这份大型机关报是我党在延安创刊的第一份,也是延安时期发行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报纸。1942年8月7日,《解放日报》以《馆陶北阳堡两度血战我获全胜歼敌近千》为题,报道了发生在河北省馆陶县的“北阳堡战斗”。


1942年7月8日,日军纠集3000余人,乘汽车300辆,对冀南进行奔袭扫荡,企图消灭冀南八路军和游击队。7月11日,冀中警备旅在北阳堡村附近与日军遭遇。由于部队疲劳和陌生地形,旅长和政委决定进村固守,等待机会突围。入夜后,部队动员群众随部队突围,最终成功逃脱,而卫河工作队的船只则帮助他们渡过卫河,使突围变得更加顺利。


如今,距离卫河不远的地方有一座重要通道——灯塔桥,它连接了山东省和河北省。这座历史悠久的桥梁曾经是两岸人民唯一的交通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需要更加便捷的方式来渡河。因此,在1958年,灯塔桥经过苏联专家的审核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进行了重建,成为一座现代的梁桥。这座桥的修复不仅改善了两岸居民的生活,也促进了鲁冀两省的经济社会发展。


灯塔桥并不是卫河两岸唯一的桥梁,还有新七一大桥、秤钩湾桥、焦圈桥、薛圈桥、营镇桥等多座桥梁连接着卫河两岸,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卫河上的“红色交通线”依然以一种崭新的方式,继续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

总之,卫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见证了那个艰难岁月里人民的英勇斗志。它见证了卫河工作队的无畏精神,也见证了冀中警备旅的坚韧与智慧。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永远铭记的英雄事迹。卫河的


卫河的英雄传奇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的一部分,更是民族团结和坚韧不拔的象征。这些英雄的故事不仅激励着我们,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正是这样的勇气和奉献精神,铸就了中国的胜利。

卫河的重要性不仅仅局限在历史中,它依然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灯塔桥以及其他多座连接两岸的桥梁,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促进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交流。卫河两岸的人民已经不再面临与过去相同的艰难困境,但他们仍然铭记历史,将那段不朽的历史传承下去,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卫河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奉献,也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和发展。正如那些英雄们所展现的,团结、智慧和毅力将战胜一切困难。卫河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发挥智慧,勇往直前,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在卫河两岸,人们继续传承着那段光辉的历史,将其视为自己的骄傲。这个地方已经不再是抗日根据地,但它依然是团结和奋斗的象征。卫河见证了中国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国的未来。这条河流将永远流淌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冀中   灯塔   抗日战争   河工   交通线   木筏   河北省   渡船   中国   两岸   见证   红色   秘密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