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死后朱棣抚尸大哭,哪料33年后,他却死而复生了?

33年后的重生,建文帝的归来

自从西汉的七国之乱中喊出“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口号后,“清君侧”就成为了很多封建帝王的梦魇。这三个字在七国之乱后已经成为了谋反作乱的代名词,它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腥风血雨。

不过,“清君侧”虽然在封建王朝中屡次出现,但真正成功的只有一次。毕竟以地方之力对抗中央实在是难度巨大,而这唯一的成功者就是名垂后世、万人敬仰的永乐皇帝——朱棣。

因为不满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一路从燕京打到了南京。攻入皇城后,朱棣抱着建文帝的尸身嚎啕大哭,随后向天下昭告了侄儿的死讯。

但是在33年后的正统朝,朱允炆却“死而复生”,还专门去见了朱祁镇,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朱棣与朱允炆的是非曲直历来颇有争议。一些人认为建文帝削藩太狠,最终导致湘王自戕,引得人人自危,逼得朱棣不得不反。但也有人认为朱棣在大哥朱标去世后,逐渐萌生反心,朱允炆急不可耐的削藩之策不过是给他提供了可趁之机。

但不管如何,在朱棣举起“清君侧”的大旗后,朱允炆的应对着实是漏洞百出,连续走了好几手臭棋。以至于朱棣不仅躲过了朝廷的围剿,还在建文四年六月,一举攻克了南京城。

然而在最后时刻,朱允炆却给自己的四叔出了一个好大的难题。他趁着燕军还没有进城,匆匆焚烧了宫殿,留下了三具烧焦到根本无法辨认样貌的尸体后彻底失踪。

而此时的朱棣还在路上思考着如何面对自己的侄儿,以及怎样胁迫他顺利将皇位传承给自己。没想到刚刚走到皇城门下,他就收到了建文帝已经葬身火海的消息。

聪明的朱棣当然不相信建文帝已经就此殉国,这样的布置实在是太像“金蝉脱壳”了。

但朱棣并没有说什么,这个结果对他来说也不是不能接受,完全可以就此将错就错。

当然,朱棣这样的政治动物肯定免不了要表演一番。在得知侄儿已经葬身火海的消息后,他先是立即怔住,接着露出悲恸不已的表情,忙不迭地向后宫中跑去。

到了起火的宫殿,他先是找宫人指认了建文帝的遗体所在,接着不顾灰尘,扑上去抱着建文帝的遗体,悲痛地大哭不已。

《明史纪事本末》中写到:“乃出屍於煨烬中,哭之曰:‘小子无知,乃至此乎?’”

从这里就能看到,朱棣的思绪非常清晰,他在表演悲痛的同时,还不忘把锅甩给自己的侄儿。“小子无知,乃至此乎”翻译过来就是:你怎么这么糊涂啊,四叔一定会好好待你的,何必要因此轻生呢?

一句话就把建文帝的死定性为“小子无知”。在“表现”完悲伤的情绪后,朱棣转过头来便询问身边的臣子,应该如何处理建文帝的尸身。

对方回答要用天子之礼下葬,朱棣没怎么犹豫便答应了。

对他来说,侄儿的身后事怎么办其实已经无所谓了,他要的是赶紧开始葬礼程序,从法理意义上确认建文帝的死讯。

这样的话,无论建文帝有没有幸免于难,在百官和民众心里,他已经是一个“死人”了。

坚持多年的寻找,胡濙和郑和

虽然朱棣放下了心头那块大石,但他对建文帝的去向依然无法释怀。因此,在局势彻底稳定后,朱棣便命人偷偷去寻找朱允炆的下落。总要有一个结果,他才能真正放下。

据收集到的传闻,朱棣认为朱允炆大概率有两个去处,一个是扮作道士或和尚,藏于偏僻之地;另一个就是乘坐大船,远遁海外南洋。

幸运的是,他在这两个方向都有能臣相助。

去南洋的是大名鼎鼎的郑和,他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汗马功劳,被朱棣提拔为内官监太监。

他对朱棣极为忠心,是后者的绝对心腹,因此当永乐帝试图寻找朱允炆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郑和。

恰好郑和在这方面也有很多优势,比如他善于领军,而且还信奉伊斯兰教和佛教,而这两个宗教在南洋地区是颇有影响力的。

从永乐三年到永乐二十二年,郑和一共六次下西洋。每次远洋,他一边彰显大明国力、交好西洋的各个国家,一边派人四处打探朱允炆的下落。

最后,郑和成功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还为永乐年间的万邦来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他始终未找到朱允炆的踪迹。

而陆路上朱棣选择了胡濙,后者是七品的户科都给事中,这是一个位卑权重的官职。

胡濙的职位是朱棣即位后亲自提拔的,显然他也是后者的心腹,朱棣很放心把大事交给他去办。

从永乐五年开始,胡濙就在朱棣的命令下到民间各处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当然,他名义上的任务是帮助朱棣寻找传说中的道教仙人张邋遢(即后世大名鼎鼎的张三丰)。

胡濙在民间找了很久,一开始根本没有寻到任何有关朱允炆的消息,但是他在暗访的过程中探听到很多民间隐情,将其秘奏于朱棣,后者因此解决了困扰百姓的问题。

在长达十几年的寻找中,胡濙一直没能回京,甚至连母亲的葬礼都没赶上,为此朱棣还特意将其晋升为礼部左侍郎。

一直到永乐二十一年,胡濙终于有了朱允炆的下落,他第一时间赶到宣府,把消息告诉了朱棣。《明史》对此的记载是:“闻濙至,急起召入,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释”。

至此,朱棣才彻底放下了心头那块大石,不再关心朱允炆的下落。

33年后的重生,朱允炆的归来

朱棣去世以后,有关朱允炆的传闻虽然在民间不时传出,但是朝廷对此已经不太关心。毕竟都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即便真的出现了变化,对大局也不会有什么影响了。

朱棣将皇位传给了儿子朱高炽,可惜这位明君即位不到一岁便去世。而承袭其皇位的明宣宗朱瞻基也非常出色,但同样英年早逝,仅仅当了十年的皇帝。

在朱允炆“去世”后33年,大明历史上最无能的君主——明英宗朱祁镇登基为帝。

而这位新君即位没多久,京城就传出了一个让无数人震惊的消息,消失多年的建文帝忽然回来了。

据说,是建文帝朱允炆主动求见朱祁镇的。而他之所以冒着风险重回京城这个是非之地,只是为了向朱祁镇求一个恩典,那就是允许他在去世后可以安葬在朱家的皇陵中。

这封信送到朱祁镇手中后,他先是大吃一惊,接着便派人把老和尚请进宫中。这位自称是朱允炆的老和尚欣然前来,他见了朱祁镇后泰然自若,没有大礼叩拜,简单地行了个佛礼。

对于这个忽然冒出来的老和尚,朱祁镇自然是不会轻易相信的。

他找来了几个宫廷老人进行辨认,但因为年代过于久远,没有人敢打包票。反倒是老和尚认出了其中的一个太监,讲了当年的旧事,老太监想了半天终于记起,直言对方就是建文帝。

不过,朱祁镇并没有就此被说服,为了验明真假,他又找来了几个史官,让他们询问老和尚建文朝的一些秘辛往事。

谁知老和尚对答如流,这下可由不得朱祁镇不信了。

不过这个老僧最后的去向却没有人知道,有的人说朱祁镇认可他是建文帝,接入宫后悄悄将其毒死;也有人说,朱祁镇最后还是否了老僧的身份,以“欺君之罪”将其处死。

而正史中对他入宫后的记载只有一句话“莫知其所终”。

朱允炆真被烧死了吗?

有关朱允炆和明英宗的会面并没有出现在《明英宗实录》中,而是记载于《明神宗实录》里万历皇帝和张居正的一段对话,后者讲述了朱允炆回京的故事。

考虑到张居正当时已经是首辅,而且他对万历的教导一向非常用心,因此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有一定保障的。

并且张居正自己也说了,这是“先朝故老相传”,说明朝中知道这件事的人很多。他实在没必要在万历面前撒一个很容易被戳穿的谎言。

这个资料的存在让后世很多人都认可建文帝当年并未自杀,而是借助宫中的密道逃之夭夭了。

其实有关建文帝是否“火遁”,还有一点也可以佐证。就是前文提到过胡濙在永乐二十一年对朱棣的奏对。

如果不是胡濙真的找到了朱允炆的下落,对此执念许多年的朱棣是不可能彻底放下的。

史书中的那句“至是疑始释”很能说明问题。而无论永乐二十一年胡濙找到的是朱允炆的遗体还是一个勘破红尘、早就放下荣华富贵的老僧,都能说明当年的建文帝确实从深宫之中逃了出来。

结论

总的来说,对朱允炆下落的追寻延续了整个永乐朝,胡濙与郑和都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好在朱棣最终还是获悉了建文帝的去向,放下了心头积压已久的大石。

或许是出于维护曾祖父后世名声的考虑,朱祁镇在确认老僧的身份后选择了让他“莫知其所终”。

但这段隐秘并未彻底被掩盖,它被一代代朝臣口耳相传,最终借着万历与张居正的对话留在了正史中。

这个历史故事引发了无数的猜想和推测,然而真相只能沉默在历史长河中。建文帝的重生,只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神秘。我们或许永远无法解开这个谜题,但这个故事却仍然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南洋   皇城   死而复生   皇位   侄儿   宫中   遗体   万历   永乐   下落   年后   消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