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士族的最后50年,五代十国的骄兵悍将为啥不鸟这些高门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几乎是2000年来最有力的口号。

我国在2000多年前,基层民众自发形成的民族精神,西方和世界大多数地方如今都不具备,他们膜拜贵族,认为贵族是天选之子。

曾经的中国也有连绵千年的贵族集团——门阀士族。不过这些人在唐宋之交烟消云散了。


河北两崔家

有一部电视剧《唐朝诡事录》里面有一个崔无忌,他的背景就是清河崔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在几百年若干个朝代都有子弟位极人臣。到了唐代尽管被朝廷打压,民间的声望还是极高,他们的家的闺女才是真的不愁嫁。连唐文宗嫁女儿时都自嘲:“我李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

门阀的姓氏在唐代就是门卡

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之后,建立“大齐”政权,严厉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唐朝皇族和大官僚地主,以及一些顽固的反动分子。这对北方士族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譬如博陵崔家和清河崔家。

博陵崔氏家族,初唐时太宗第一次撰写《氏族志》。第一个版本博陵崔氏被评为第一等家族,引的唐太宗勃然大怒,后来重写撰写了《氏族志》。但是崔家在唐代依旧是最顶级的高门,光唐代宰相出了二十多个。另一个高门清河崔氏也不遑多让,有唐一代也出了20多个宰相。

崔元综,出自郑州崔氏,武则天宰相;

崔知温,出自许州鄙陵房,唐高宗宰相;

崔昭纬,出自南祖崔氏,唐昭宗宰相;

崔慎由,出自南祖崔氏,唐宣宗宰相;

崔胤,出自南祖崔氏,唐昭宗宰相;

崔神基,出自南祖崔氏,武则天宰相;

崔龟从,出自清河大房,唐宣宗宰相;

崔郸,出自清河小房,唐宣宗宰相;

崔群,出自清河小房,唐宪宗宰相;

......

唐初编撰的《氏族志》

博陵崔氏家族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遭到了沉重打击。留在京城没跑的成员基本被农民军“超度”了。

黄巢起义大军攻入长安(880年)。皇帝带着几个亲王、妃嫔,率神策军五百人,溜出金光门。出身京兆韦家的诗人韦庄是这样描写当时各大门阀家族的狼狈离京情景的:“忽看门外起红尘,已见街中擂金鼓。居人走出半仓皇,朝士归来尚疑误。”京城的显贵早就听说黄巢大军所到之处要“清洗”高门,仓皇之中把离开首都的官道都堵塞了。

长安,唐帝国的中心将被摧毁

黄巢本人因为屡次科举落第对于门阀士族有仇恨。普通的农民军为啥下手也这么狠以至于造成了千载闻名的“天街踏尽公卿骨”的情形。

崔、卢、范这些大姓唐末垄断了高层的政治资源,但是不少高门子弟却不干了人事。

比如另一位晚唐清河崔家的崔荛,门荫当官,在当陕州观察使的时候。正好碰上唐懿宗末年的蝗灾、旱灾。这个情况下,老百姓都饿的不行了,需要中央的救济。地方官跟他说旱的不行要找中央拨调粮食。这个家伙居然指着院子中的树说道:“此尚有叶,何旱之有?”。真是和“何不食肉糜”一样的地狱笑话。这样的官员,老百姓能不恨吗。

更加地狱笑话的是这次连续多年的灾害终于演变成了唐末的王仙芝起义,唐王朝丧钟即将吹响。

落荒而逃的高门,在黄巢大军屠刀面前一样脆弱

农民军后来打到陕州时,崔荛加入了逃难的队伍。这个时候崔大人是一点体面都没有了,虽然身上绫罗绸缎还在,但是逃跑路上饥肠辘辘渴的受不了,只能向路边农夫讨要水喝,农夫看他一副官老爷的样子就知道他之前没干过啥好事,直接丢给他一个尿壶接水。崔大人没办法也只能“接地气”的喝了一次水。

唐末高门在老百姓心中都这个模样,农民军打进来进行报复时肯定非常彻底。

博陵崔家和清河崔家也有跟着皇帝跑到四川没挨刀的。但是黄巢一走,更可怕的河东军阀来了。

朱温,河北两崔家的催命鬼

唐昭宗即位后,清河崔氏出身的宰相崔胤做了一个与虎谋皮的计策。它引入朱温入京扑杀宦官,中晚唐横行了100多年的宦官势力灰飞烟灭。但此时也没有力量去制衡日益壮大的藩镇军阀了。唐昭宗被朱温裹挟前往洛阳前,崔胤因为密谋重新建立直属皇室的禁军被杀害。另一位宰相崔远(出生博陵崔氏)等人也全部在白马驿被屠杀。白马驿之后河北两大崔家最后的仅剩的精英集体下线。

一个全新阶层的崛起,藩镇牙兵中唐时已经可以无视门阀了

讲到门阀的解体,除了要提到黄巢大军的屠刀以外。唐代藩镇军人势力的崛起也是一定要提到的。

搅动大唐8年“安史之乱”在763年结束,是以唐廷将河北之地授予安、史部将作为代价的,继之而起的则是以“河北三镇”(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为首的藩镇割据。

藩镇牙兵

一个全新的社会阶层,武人集团崛起了。藩镇的亲兵骄横不已,连节度使都能随意废立,皇帝都不放在眼里,门阀更是看不上眼。

而且藩镇的牙兵都是有产的小地主,这些人的崛起自然侵蚀了门阀的大庄园利益。碰到利益相冲时,牙兵能提到提刀相向。门阀怎么办,跟这些武夫比诗词歌画、天文地理吗。

这样一来更加促成了原本聚集各地的门阀抛弃了老家的祖宅,全部往唐帝国的中心地带两京聚集。

中唐的杜佑在《省官议》里发牢骚,吐槽过魏博的节度使田悦:

“今田悦之徒,并是庸琐,繁刑暴赋,惟恤军戎,衣冠士人,遇如奴虏。”

魏博节度使(电影 刺客聂隐娘剧照)

这个时候一个赵郡李氏或者范阳卢氏虽然以郡望介绍自己,但实际他们可能从出生起就没有回过祖籍地。其实从这个时候起在河北的各个藩镇中,门阀已经被边缘化了。只是聚集到两京的门阀凭借着几百年积攒的社会关系,和开始发力的科举依旧在中央部门占据着高位保持着他们豪门大族的荣光。

藩镇中统治支柱和社会基础是以牙兵为核心的职业军人集团。他们在政治上占据高位,经济上也挤压门阀的庄园。当地名门大族几乎没有掌握过节镇的统治权或进入统治核心。从中唐开始地方上的藩镇军人们已经不鸟这些高门大户了。

这里只是门阀未来命运的预演,虽然安史之乱没有让门阀一蹶不振。但是安史之乱的余波,一个个崛起的藩镇已经让门阀们体会了被人弃之如草芥的感受。

你走独木桥,我走高速路

隋唐的科举制度是给门阀士族垄断的官场开了个口子。但是没有完全抑制住门阀。在自己老家过的不如意的门阀们也看上了科举。门阀期初是看不上科举制度,认为选上的都是书呆子。但是形势比人强,祖籍地被军头压制如果中央的位置再被寒门拱了,那几百年荣光可真的要作古了。

中唐以后,科举制度的套路逐渐被门阀摸清楚。在家族雄厚的财力和师资力量的支持下。门阀子弟在科举制度中也快开始攻城拔寨。而且当时的科举制度并不是像今天的高考那样统一考卷。而是分为多个科目,门阀家庭一般走明经科目,这一科考传统政治范畴内的填空题及名词解释。其他人走进士科考文化课。门阀子弟的录取比例也高于一般寒门地主子弟。

唐代科举殿试抄本

还有一点需要说的是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不糊名的。考官知道考生的姓名,这样当然方便了部分考生家庭走关系。

而且唐代最顶级家族子弟还是可以无视一般规则的。文宗大和二年(828)的进士考试由崔郾出任主考官,担任太学博士的吴武陵向其推荐杜牧,而且当场朗读了杜牧的名作《阿房宫赋》,令崔郾非常吃惊。接下来,吴武陵提议“请侍郎与状头(元)”,结果崔郾回答“已有人”,最后只许给杜牧一个第五名——前四名自然都已经定好了。

晚唐宰相李德裕靠门荫入仕

前代门荫制度也没有被取消,顶级豪门是有资格直接推荐自己的子弟入仕的。中晚唐显赫的赵郡李氏家族连续出了几位宰相,其中晚唐明相李德裕就是靠门荫入仕的。

安史之乱后,名族及公卿子弟通过科举入仕还是占了一半以上,南北朝以来世家旧族如范阳崔、博陵崔、清河崔、弘农杨、荥阳郑、京兆王、京兆韦、太原王等氏,无不是科举显赫之家。

靠着门荫和科举的续命,门阀的显赫还是持续到了唐末。

可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能横行几百年的门阀为什么熬不过唐末的动乱

西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士族能屡次躲过社会大变动的冲击。北方南下的游牧民族政权也奈何不了他们,是因为士族手上有刀,有一套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汉代,带有防御箭楼的坞堡

西汉开始因为需要集体劳动才能保证粮食产量,抵御天灾风险,农民自发的被动的被大庄园收编。一个大庄园有好几万人,基本就是一个小的社会,皇帝的手根本插不进来。南北朝的皇帝都希望解决这个问题。在汉末一个家族豢养几千家丁的不在少数。曹操的族兄夏侯惇、曹仁都是带着家丁入伙的。五胡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南下也得绕过山西和关中的坞堡,在朝堂上皇帝要尊重这些大家族的意见。

汉晋时期的大庄园劳动

到了隋唐有2个原因让这些大庄园趋于解体。大唐开国武力爆表,很早就规定了家族豢养家丁的规模。如果说士族手里有刀,那老李家手上有自动步枪。

另外一个更深层次原因是因为农具的进步和几百年来中原持续的水利建设,育种优化等工作。让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得以成熟。这个时候已经不需要几千几万人的大庄园来保证粮食生产了。大庄园这种生产方式趋于解体。

尽管土地兼并还是很严重,但是负债的农民也只是把土地的产出交给豪族地主,不一定要参与到地主家的生产体系里面去。虽然唐代还是有人身依附,但是比前几代那种家丁可以为了主人悍不畏死的情况则消失了。

唐代门阀集中居住在两京地区,这里又大量门阀的郊野庄园别墅

因为没有武力自保,豪门各大房集中居住在两京。当黄巢和后面朱温的屠刀落下时门阀肉体上灰飞烟灭。

逃过一劫的人四散到全国各地,但是黄巢起义和后面的军阀攻战遍布全国。诗人韦庄从关中逃到东南结果不久后东南也乱了,杨行密包了扬州城,扬州城半数人死于饥饿。

当然凭借着家族传承的政治敏感性和学识,不少逃出生天的门子弟还是能在军阀那里谋个一官半职。

韦庄,几经逃难后面当了前蜀宰相。后唐的皇帝李存勖朝堂也曾任用了不少逃过黄巢屠刀的高门后人做宰相。但是后唐皇帝可不惯着这些人。

幸存下来的门阀子弟曾经想摆谱,但是五代的皇帝根本不在乎。曾有人向李存勖建议还是要多用门阀子弟。李存勖勃然大怒,我用人需要你来指指点点?

程大恨曰:“用人不以门阀而先田舍兒邪!……庄宗大怒,谓郭崇韬曰:“朕误相此痴物,敢辱予九卿!”,趣令自尽,崇韬亦欲杀之,赖卢质力解之,乃罢为右庶子。”

五代时在一方割据势力占据高位的门阀子弟还有不少,但他们已经不是独立的政治势力。这些豪门的落魄子弟成了军阀的幕僚,扮演者军师和工具人的角色。门阀不再是一个令人畏惧的政治集团了。

五代的开国者,草莽之徒居多

五代的开国者都是贩夫走卒,底层拼杀上来的人杰,也不会因为你出身高门就高看一眼。这些人的社会关系被战乱斩断了,高门的族谱被黄巢的农民军一把火烧了,你说你是清河崔家,谁信啊。是驴子是马出来溜溜,要没本事的话早点滚蛋。

现在保留的族谱大部分是明代后编撰的

五代年间,士族衰微之势已不可逆转。据历史学者毛汉光先生统计,士族出身的官员在整个文职官员中所占比例至后周则仅为20.9%。宋代之后虽然屡有自称高门之后的人,但是由于门阀的族谱在战乱中被焚毁。此时的宋代人也多认为这种人是附会高门,装点自家门面的。

宋人在撰写人物传记时,每每言曰:“唐末五代,天下丧乱,衣冠旧族多流落闾阎,没而不振。”这可以说是对士族没落的最好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士族   门阀   清河   藩镇   节度使   悍将   科举   宰相   唐代   子弟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