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四座徐霞客塑像的渊源

【来源:丽江日报】

徐霞客,是历史上用大篇幅艺术语言、准确科学地盛赞丽江的第一人。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记载中,有关丽江的史料并不多见,晋代的《华阳国志》和唐代的《云南志》中已有所涉及,但仅是蛛丝马迹。元朝的李京,亲自到达丽江,并在其《云南志略》中专章记述,但记述简略,全文仅200余字。相比之下,明代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丽江逗留15天,写下9000余字的《丽江纪略》,还留下了近1万字的“丽江日记”。他不仅记下丽江山川地理、气候物产,还记下了纳西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医药科技、民风民俗等等,堪称明代丽江的风俗画卷。

穿行在丽江的山水之中,仿佛看到崇山峻岭中遍布徐霞客的足迹,而那跳动的字符中闪闪发亮的则是《徐霞客游记》的灵光。

今天,就请大家跟随记者的脚步,来盘点丽江的四座徐霞客塑像。

走到丽江古城木府忠义牌坊前,会惊喜地看到一座2米多高的铜像,铜像基座刻着“情谊”二字,基座上两位人物相向而立,交谈甚欢;右边徐霞客,左手执一卷书,右手伸展;左边木增,身体微微前倾,手拈胡须,面带微笑。这尊塑像仿佛还原了公元1639年,徐霞客应丽江土司木增之邀访问丽江时一见如故、探讨中原文化、点评天下人物的情景。

徐霞客与木增的《情谊》塑像。 (本报记者 李映芳 摄)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2015年9月,江阴市梧塍徐氏宗亲捐资打造了木徐二公青铜像两座,其中一座铜像护送到丽江。从此,《情谊》塑像就矗立在了丽江古城,另一座同样的《情谊》塑像则矗立在江阴徐霞客故居。

2017年11月,《溯江纪源》徐霞客主题塑像落成在长江第一湾畔的石鼓,4米多高的徐霞客铜塑像,外形取于徐霞客考察金沙江时,北望昆仑江源的身影,双目炯炯,眺望远方,神情坚毅地探研着这里的山山水水。铜像表达了“探人所未知,达人所未达”和“行者无疆,壮行中华”的霞客精神。整座塑像象征着这位“中华旅游达人”与山水大地融合为一体。

《溯江纪源》徐霞客塑像。 (本报记者 赵坤玉 摄)

《溯江纪源》铜像也是相同的两座塑像遥相呼应。另一座安放在江阴的江尾海头公园里。为追忆徐霞客考察长江源头取得的功绩,江阴市徐氏宗亲捐赠了这两座徐霞客“溯江纪源”铜像,见证两地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除上述两座塑像外,江阴梧塍徐氏后人还将《徐母教子》的塑像赠送给丽江人民,陈列在古城区开南街道丽江徐霞客小学。塑像徐母王孺人端坐矮凳,一手紧握儿子双手,一手抚摸着儿子肩膀,循循善诱状;儿子跪依母亲膝前,仰着纯真脸庞,聆听教诲。母子两眼神相对,温情脉脉,传神感人。

《徐母教子》塑像。 (本报记者 李映芳 摄)

丽江的第四座徐霞客塑像在邱塘关。他弯曲双脚端坐,右手持一茶盏,铜像双目炯炯有神,神情坚毅。象征着徐霞客胸怀理想,目光远大,探索真理,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每逢周末,到邱塘关健康步道的人络绎不绝,人们在登山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能在徐霞客塑像前,寄托丽江人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坐落在邱塘关的徐霞客塑像。 (通讯员 吴 星 摄)

仰视塑像,让人浮想联翩。公元1639年,徐霞客游历丽江时已54岁,3年后就去世了。那时没有汽车,没有公路,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对年过半百的人来说,是多么艰难。而他对丽江古城的描述是这样的准确和生动:“历象眠山之西南陲,居庐骈集,萦城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在白沙古镇解脱林旁,他用诗意盎然的文字抒发了心中的礼赞:“宿雨含红,朝烟带绿,独骑穿林,风雨凄然,反成其胜……”这些文字让今天的人们看到明代就有位如此重量级的文化名人与丽江结缘。徐霞客为丽江传播了美名,而丽江人民也永远记住了这位贵人,一座座塑像的落成,请“他”坐镇丽江山水。

如今,丽江与徐霞客有关的景点、文化景观让人流连忘返。一些历史遗迹在当代人的精心打造下,已经使“徐霞客与丽江”融入文化旅游。“用好徐霞客这张全国旅游的‘名片’,形成丽江徐霞客游线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合力,将对推动丽江文化旅游作出更大的贡献。”丽江市徐霞客研究会会长张万星说。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丽江   塑像   母教   江阴市   江阴   宗亲   铜像   渊源   明代   情谊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