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雅集:山水之乐,归隐之梦,宋朝文人的理想盛会

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最近的最近,梨白没读啥书,所以也没啥输出,这也印证了一个问题,肚子里没墨水的时候,复述都很困难~所以小伙伴们读书吧,读书会让你快乐,也会让你有分享欲!

不过上一篇在和大家分享宋神宗的妹夫王诜的时候提及到了西园雅集,就想着说要不就和大家伙聊聊这个雅集吧。

说实话,以梨白的知识储备是说不明白“雅集”这码事的,毕竟咱还是个萌新,但咱有心啊,就是要分享,所以粗浅的大家凑活看,有啥高见评论区记得和大家讨论哦,一定要文明!

我们准备“赶”集了

雅集这个事儿吧,从字面意义上理解那就是高雅的集会,实际上它也是个高雅的聚会,就是文人雅士们聚在一起,吟诗作赋、弹琴赏画、喝茶讨论学问的聚会。

历史上有名的雅集还是有几次的,其中比较出名的一次就是语文课本上背诵全文的兰亭集。。。序,嗯,那也是一次雅集。

忘记的小伙伴可以去重温一下课本上的《兰亭集序》,相信在看到那一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时你的DNA就动了。

咱们还是回归正题,西园雅集。

西园雅集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它被誉为是继东晋兰亭集之后又一次文坛的集会。

雅集的发起人就是我们上一篇文章的渣男主角,宋英宗的女婿,宋神宗的妹夫,驸马都尉王诜

王诜是北宋名将王全斌的孙子,“神宗熙宁二年,以右侍禁、驸马都尉选尚英宗女舒国长公主”。

勋贵尚公主是大宋很多驸马的标配,可王同学也确实是个有才华的人,他善诗词、书法,但尤爱丹青。

因为有唐朝公主过度“自由”参政引发祸事的例子在前,宋朝的公主就只能做天朝闺秀们的“典范”了。

公主们都不能参政就更不用说驸马们了,宋仁宗时期就曾经有过两道诏令明令禁止驸马和大臣们有私第往来,也不允许透露宫中消息,这是有监察司管着的。

所以纵使王诜有多少的才华,他也只能在家拿着工资花花花,风花雪月,诗词歌赋了。

因为尤爱丹青,所以王诜在自家修建了宝绘楼,收集历代名作观摩欣赏,也会邀请好友们来作画、赏画、聊天。

这里就要说说为啥王诜家有大园子的事儿了,就这梨白又要替舒国长公主不值了,因为这个渣男就是靠着长公主才有了在城西的私家园林,名为西园。

王诜对于自家西园的风景还是很自信的,留下了“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的诗词。

除了主家,西园的客人们也毫不吝啬地留下了对西园的赞美,比如北宋国民男神,文坛领袖苏轼的“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再比如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的“西园春色才桃李,蜂已成围蝶作团”,还比如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的“西园红艳绿盘龙,辜负一年春好”

既然说到西园的客人了,那咱不得不佩服王诜,感情里是个渣男,友情中却是个巨人,好朋友一堆,且还都是当时的雅士名流,苏轼、苏辙兄弟,黄庭坚、晁补之在内的苏门四子以及画家李公麟、书法家米芾等。

这就是举办西园雅集的时代、人物背景了。

千古风流,西园雅集

《文会图》穿越一下

某日,王诜心血来潮,亦也许是这样的聚会在他们雅士的圈子里很常见,但这一日王诜想要记录下来和朋友们的雅集一日。

因为涉及到雅士们风流、肆意徜徉于园林之间的状态,王诜最先想到的就是擅长人物画的李公麟。

李公麟也是个“神人”,出身名门,知识渊博,爱好广泛,尤爱金石研究和绘画,于苏轼以及苏轼的死对头王安石等人都是至交。

因为共同的爱好,是王诜宝绘堂的座上宾。

有人作画了,自然就有人写图记,这个人就是大书法家米芾,我们也是从《西园雅集图记》中知道了“与会”人员。

“自东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议论,博学辨识,英辞妙墨,好古多闻,雄豪绝俗之姿,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

这句话多多少少米芾也是把自己给夸了,但不得不说,人家有自夸的实力。

且我们还要抓住一个重点,那就是雅集虽然在西园,苏轼却是场西园雅集的中心

那我们再来看看图记中又有哪些人参加了此次西园雅集?

咱从米芾的《西园雅集图记》中可窥见一二,有绘画的李公麟,有捉笔的苏轼,雅集的发起人王诜仙桃巾紫裘看东坡挥墨,旁边站着云环翠饰、富贵风韵的女子是老王家歌姬舞姬。

要不说文字的魅力有时候是不输画作或者视频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搜索看看米芾的《西园雅集图记》,寥寥几笔就把几人在雅集中怡然自得的形态说明白了。

这还没完,还有幅巾青衣的丹阳蔡天启,他是北宋的画家,尤爱山水人物木石头,徽宗年间还做过大学正。

“捉椅而视者,为李端叔”,这位同样是苏轼的小迷弟。李之仪,字端叔,是熙宁年间的进士,在宋哲宗元祐初年做过枢密院的编修,通判原州。

在元祐末年还做过苏东坡的幕僚,也是因为这个经历使他在后期官途并不顺利,后还得罪过蔡京。

如果说到这你还是不认识他,那就搬出他的大作吧,“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下认识了吧?!

有哥哥苏东坡在的地方,苏辙当然也会在。很多人都有一个误解,觉得苏辙苏子由大多时候就是兄长苏轼的陪衬。

开玩笑,和兄长同是唐宋八大家的苏辙才能又怎么会输,且比起苏轼,苏辙为人处世更加成熟。

在和苏轼的兄弟关系中梨白怎么看苏辙更像是兄长,也难怪苏轼曾有“我生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的说法了。

苏辙留在米芾《西园雅集图记》姿态颇为肆意,“坐于石磐旁,道帽紫衣,右手倚石,左手执卷而观”,雅士文人气息“铺面而来”。

文章的一开始我们就提及这场集会虽由王诜发起,但实际上是以苏轼为中心的。

所以参与这次西园雅集的还有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秦观是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梨白每次读他的词都觉得回味无穷,那一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就是出自这位之手。

要不怎么说这次西园雅集会被认为是兰亭集之后的又一次名动千年的盛会,毕竟随便拉出一个人来那就是流传千古。

除了四学士,这次雅集还聚集了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也就是后世所说的“苏黄米芾”

这家伙只觉得小时候临贴和背诵全文的人都朝着自己一起涌来了,敢情他们都在一块“赶”集呢。

除此之外参与本次聚会的还有名士郑靖老、王钦臣、擅长画竹子的刘泾,还有及圆通和尚、陈碧虚道士两个方外之人,一共十六人。

也正是因为这场雅集实在是聚集了当世太多的名流,让人们对其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还有人猜测李公麟应该是将朋友们的几次聚会都画到了西园雅集图上,当然也没有实证,这一点小伙伴们又怎么看呢?

山水之乐,归隐之梦

很多人不明白,他们不是在私家园林中开了雅集吗,怎么到梨白这里就是山水之乐了呢?

因为在梨白看来园林之趣不过是宋朝士族文人眼中山水之乐的缩影罢了,就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谁还没有个田园梦。

记住,祖宗就是祖宗,你动不动不想上班想着归隐田园的梦他们早就做了,且做的还很高级!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大隐入朝市,小隐入丘攀。丘攀太冷落,朝市太喧嚣。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前者是晋代王康琚的《反招隐诗》,后者则是苏轼的偶像白居易的《中隐》。

“大隐隐于市”是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嘴上说说的人大有人在,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大隐的也没有几个,所以天天不想上班的小伙伴别沮丧,这是几千年来一直讨论的热门话题。

完全隐于山林不管世事的小隐思想对于胸怀家国抱负的宋朝文人是不适合的,不然被贬出京城时也不会有那么多怀才不遇的诗词和千古名句被写出来了。

饶是如此山水之乐、归隐之梦宋朝的文人依旧是不能放弃,于是“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的山水园林就被营造出来了,也就有了这次的西园雅集。

对于文人来说,宋朝其实是一个氛围相对轻松的朝代,梨白经常会说,这是一个流淌着高雅气质的朝代,特别是北宋。

有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这个朝代重文轻武的国策也就定下了,试问我们还在那个朝代看见喷皇帝口水,拉着袖子不让皇帝下朝的文臣?

饶是北宋中后期党派之争愈演愈烈,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像是西园雅集这样一幅炉烟袅袅之下,苍松翠竹之间琴音缥缈,炉烟袅袅,小酌微醺,挥笔泼墨,慵懒肆意,谈笑风声的文人雅趣图,让人光是想想都觉得风雅无边

大家去搜索一下就可以知道参与西园雅集的雅士们虽然才名在外,但是官职都不是太高,大家能够走到一起的原因那绝对就是爱好,是书法、诗词、文章、丹青、金石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其实在宋朝这种聚会并不少见,曾经演绎了宋仁宗一朝的电视剧《清平乐》就有很多文人相聚的场景,宋词的诞生和推广也与文人们之间的这种聚会有很大的关系。

西园雅集还有一个比较有趣儿的点,因为梨白理解不深,咱们就写到哪说到哪了。

这个点就是这一场文人的聚会中还有僧道的参与,《西园雅集图》中和圆通大师相对而坐的是刘泾,很想凑一只耳朵过去,听听他们在讲什么。

西园雅集中的这个点其实也反应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现象,文人僧道之间的一种往来,儒释道的融合。

西园雅集的时间已经不可考,但梨白猜想应该是发生在苏轼的乌台诗案之后,如果不对,还请大家指正。

乌台诗案后,很多人都收到了苏轼的牵连,贬官的贬官,出京的出京,这一段在驸马王诜的文章中咱们已经提及,不做赘述,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查阅。

乌台诗案是影响了苏轼大半生的一个案子,很多人都说这是苏轼人生的分水岭,也是在这之后苏轼的人生态度和宽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终于能在经历种种之后平静地说出“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话。

梨白不知道苏轼这个时候对“隐”又是一种什么态度,还是介于大隐和小隐之间的中隐吗?还是“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

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真迹胜在何处众说纷纭,后世又有许多画家的临摹之作出世,像是南宋的马远,明代的唐伯虎等等,足以看出这场宋朝文人之间的聚会影响之深。

西园雅集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原因有很多,一来是历代的人对于宋朝文人高雅情趣和美学的向往,二来也是因为参与本次雅集的人在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想到哪说到哪,最后梨白突然间想到了范仲淹的那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大概就是很多宋朝文人的心声,没有真正的退隐,要不怎么说是归隐之“梦”呢?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0

标签:西园   宋朝   米芾   黄庭坚   文人   图记   雅士   驸马   北宋   盛会   山水   聚会   理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