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与京剧:是传说中的绝配,还是误传的佳话?

1901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曾经邀请他们决一死战的慈禧太后匆忙逃亡西安。但在西安,这位老太后并没有因为逃跑的耻辱而让自己安静一下,依旧按照在北京时的讲究吃住,每天必须要有自己喜欢的京剧听。

大清末期,西安恐怕只有逃犯才会去,漫天西风,黄沙遍地,慈禧一边吃着面一遍看着戏台上的演员摸爬滚打,几乎完全忘了大清的老巢已经被外国人占着。在北京城里,联军总司令瓦德西也欣赏了一次让这位中国第一女人非常喜欢的京剧,陪同他一起欣赏的是一群中国奸商。据说,这位联军总司令所谓的欣赏只在几秒钟后就变成了煎熬。但是出于礼貌,他的屁股始终没有离开过椅子,直到一场结束。这位外国军人估计自始至终都无法理解,也不可能想明白,在喧杂震耳的锣鼓声中,一群把自己脸画得花花绿绿的人的表演怎么会让中国第一女人如此痴迷。慈禧对京剧的热爱程度当然不是一个老外能理解得了的。可以说,慈禧是京剧的知音。

京剧在宫里的演出,起初由一些太监们来担当,自然也就有明文规定,该演什么不该演什么。但是到了慈禧的时候,这些规矩被打破了。她大量地将外面优秀的京剧的名伶召进宫来大演其戏。于是,那个时代的名角,诸如谭鑫培,杨小楼,孙菊仙,王瑶卿等人纷纷登场,可以这么说,是慈禧捧红了这些人。一个人如果笨到了极点,天天让他看一种东西,他也会有所悟道,更何况慈禧还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她经常在闲暇之余跟别人讲戏剧里的故事,并且讲得有声有色。在这种时候,我估计她给人的感觉就像不是一位执掌大清国的女王。在看戏的时候,她会跟身边的人讲述正在上演的戏曲故事和男女主角的一些规矩。从这一点来,我倒是觉得这位慈禧老太后俨然就是一位京剧的超级发烧票友。

但是,这位票友可不是一般的票友,她不仅仅拥有一片残破的大清江山,还拥有这片残破江山的一切处理权和话语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京剧就是在这位超级票友的话语权的行使下跨出了它至为重要关键一步的。我们今天看到的京剧是经过许许多多的京剧艺术家的发展和改良的,在京剧刚刚诞生的时候,很不客气的说,它根本就上不了台面,演出的粗糙简直让人不忍目睹耳闻,比如,工唱的只管唱,工做的只管翻跟斗打把势。也就是说,你穿越回京剧开始之初时,你看到有人上了台,见到他开始唱了一句,那你就要做好他将会像一根电线杆子一样杵在那里唱一个小时的打算;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若是在台上就翻了一个跟斗,那你想都不想,戏台上的这个人接下来整台戏肯定就是他玩命地不停地翻呢。

那时,人们似乎也习惯了这种表演方式,因为人们觉得只有这样才是在演戏,何必去在乎它好看与否呢。但是后来京剧名伶王瑶卿不单单跳了起来,而且还唱了起来,电线杆子不仅唱了还动了起来。这时人们不乐意了,他们本来是来看戏的,可这样一来,却像真事了。他们反对,并且很坚决。慈禧站了起来,缓开金口道:“王大演得好。”于是,就演得好了。

就像一个人经常去一家饭店吃饭一样,饭店怎么的也得送几个小菜作为回报吧。京剧界对慈禧当然也是迫不及待地回报,回报的结果最直接的就是,当时几乎所有的剧目里的这位老太的形象都是正面的。

慈禧可谓是没有白当京剧的超级票友,她时常沉浸在戏台上那些太后角色的一举一动中。这是一种陶醉的态度,在这种陶醉中,慈禧她对京剧演员们可谓是仁慈有加。

帝王的忌讳有很多,避讳属相就是其中之一。慈禧属羊,所以在看戏的时候最忌讳听到羊字。京剧里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于是,再给她唱戏的时候绝对不能唱《变羊记》,《牧羊圈》这一类名字的戏。如果有的戏慈禧非常爱听,可里面又有羊字,那怎么办?那么,只有改。譬如《玉堂春》的原来台词是::苏三此去好有一比,好比那羊入虎口有去无回”,只得改唱:“好比那鱼儿落网有去无回”。经常为慈禧唱戏的武老生王福寿老先生跟人合伙开了个“羊肉铺”,慈禧知道了后就有点不高兴,但是她并没有把他抓来杀掉,因为她还要听他唱戏呢。但是又不得不惩罚他,于是,她就吩咐下边的人;“以后不许给王四(王福寿)赏钱,他天天剐我,我还赏他?”

这显然是一句玩笑话,她其实没有生气。但有一次,宫里演《翠屏山》,演员们在台上正唱得投入,慈禧突然下令停戏。并且把管戏的叫来问道:“今儿这戏是怎么唱的?还想不想当差了?”

管戏的楞在那里半天,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自己仔细想想,这戏里没有羊字啊。后来向人请教,才知道唱词里有一句:“最恨不过妇人心!”管戏的吓得浑身开始冒汗,当着老太后的面唱这一句,只是被老太后骂了两句,当真是我佛慈悲了。

京剧演员们因为总是得到慈禧老太后的厚爱,有时候也就真把她当成票友了。厉害的时候,居然有个演员想蒙她。有一次宫里刷龙灯,照例是要唱戏的,著名武生杨小楼在台上耍大拿。不小心把戏台上的檀香木架给撞倒了,台上台下的人都惊呆了。

按照朝廷的规矩来讲,这是惊驾,脑袋是要搬家的。慈禧立即叫人传杨小楼,杨小楼赶忙跪倒领罪。慈禧开口就问:“三元(杨小楼),您今儿是怎么了?”杨小楼惶恐地回答道:“奴才今儿个唱了四出《挑滑车》,实在是有些支撑不住了,才无心惊了驾。”如果是别人,早就把他推出去给斩了。可慈禧却道:“真难为你了,今后不许应那么多活,赏你二十两银子,回去休息吧!”在后台也在耍大拿的李寿山见了,心想:这倒是不错,惊了驾不降罪反加钱,我也去惊一下。”

等轮到他上台出场的时候,他耍着耍着故意一不小心也罢台上的架子给撞倒了。结果自然是他也被老太后叫到跟前,可老太后却很恼火的喝问道:“李七,你怎么了?”

李寿山被这一喝给唬住了,不知该怎么说。慈禧太后见到这个神情,微微一笑:“哦,我明白了。你是看三元得了赏钱,你也想试试?你这是存心的啊!来啊,传竿子!”李寿山大叫饶命,因为他知道那种灌了铅的竹竿打在身上的后果。慈禧太后就又说道:“竿子要免也可以,但是罚你两个月没有俸。”这回李寿山又不干了,央求道:“老佛爷您还是打吧!”慈禧太后奇怪了:“你不是怕打吗?”李寿山回道:“挨打我倒还有俸,可这一罚,这两个月我全家吃什么去呀?老佛爷您还是赐打吧!”慈禧被他逗乐了,说:“下去吧,再犯我可就不饶你!”

这位“仁慈”的老太后出于童心,经常拿京剧演员找乐子。有一次,她让在《金钱豹》里饰演猪八戒的朗德山学猪叫。如果是别人,那么也只能属于一个玩笑。可老佛爷开个玩笑,谁敢不配合?问题是朗德山却不一样,因为他是回民。朗德山一听慈禧这个命令,心想,这不是拿我寻开心吗?这是对我极大的不尊重。我偏不学猪叫,我学羊叫,也拿你开心。

朗德山于是豁出去了。没想到几声“咩咩”的羊叫后,慈禧在椅子上居然笑得直不起腰来了,不但没有怪罪朗德山,还赏了他。上面的事情让我们现在的人看到了一个仁慈而又近人情,童心未泯的慈禧太后。这位差点被后人评价成贼婆娘的太后真的有这么仁慈吗?恐怕事实上,她的仁慈也仅仅只是对自己喜爱的京剧而言。她的狠毒也是很有名和很可笑的。对于那些她认为负了她的人,她绝对不吝惜报复的手段。大概在她的眼里,一生中最大的坏蛋不是什么八国联军,也不是什么乱民,而是在戊戌政变以后的光绪皇帝。

光绪想要变法,慈禧这位母亲当时是同意的。但是,变法到后面这个儿子居然想要以变法为幌子,实际上是要拿回权力,这个就让她很是受不了。谭嗣同图谋借兵围困颐和园大概并非光绪直接主使,但是慈禧却不是这么认为,一个小小的书生敢于过问兵事,背后的光绪一定是主谋无疑。她只好发动政变,拿回权力。可是这场政变其实是很不得人心的,但是她却不会这么觉得,她认为人心在大清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已经不算什么,现在手上有一点总比什么都没有要好得多。从她作为一个母亲的角度来看,她从小把光绪抚养成人,这份恩情,光绪是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

慈禧可不是一般的母亲,在她看来,自己一方面既要处理一个破烂的国家,一方面还要抚养儿子,多么的辛苦,多么的不易。可是现在儿子对她的回报真是让她寒心。她对光绪的报复方式很简单,也很直接,更很有意思。那就是用京剧这种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报复自己儿子。

戊戌政变之后,《天雷报》成了宫里每天必演戏。这出戏说了一个养子中了状元之后,不认养母,最后遭到雷劈的故事。当每天在宫里演出的时候,慈禧老太后把戏里雷公电母给翻了五倍,增加到了五个雷公电母。意思是,要狠狠地劈那个不孝子,同时将不孝子换成小花脸,一副活脱脱小丑模样。

面对这样一出明摆着是“诅咒”的戏,光绪却必须要陪着老太后从头看到尾,并且还得一边看,一边还要发表不同于昨日的见解。在这种见解中,要对自己曾经的行为表示愤恨,近而痛骂自己。对光绪的恨,估计慈禧老太后至死未消。光绪皇帝的最后一个生日的前一天,本来是个好日子,可是慈禧却安排了一出三国戏《连营寨》。这是一出讲刘备为给关羽张飞报仇,兴师伐吴,最后失败的故事。戏里刘备是主角,有一段哭祭关羽张飞的戏,满台白盔白甲白旗号,结果慈禧把这个给加了一倍,气氛能把人压死。其实,平时宫里演戏很讲究吉祥话的,更何况是在皇帝生日的“前三后五”的庆贺期间内,演这样的哭灵戏,恐怕无疑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诅咒吧。

此时的光绪已经是病入膏肓的状态,哪里经受得住这番刺激,几个月后便撒手归西,一命呜呼。我想慈禧可能至死也没有原谅她这个不孝儿子,她也极有可能经常用京剧里的一句台词来咒骂光绪:“你早该天打雷劈。”

从自己看过的清宫史料来判断,慈禧其实没有多少墨水,文化素质水平其实不高,相对于清朝前几位帝王而言,她几乎近于文盲。在她掌权后,曾经请过几位老儒给她讲过经史子集,可她听来听去就不爱听了,估计当时她最大的兴趣就是京剧。可以这么说,慈禧受的教育大多半是戏剧给的。

京剧来自民间,民间的一些希望和理想肯定是它的操作来源,民间的希望当然都过于荒诞,比如什么希望帝王为百姓着想,希望帝王能有恩报恩。京剧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有了游民的江湖义气和恩怨分明的意识,就似乎是一张脸谱,好人永远都是那么高大,坏人绝对没有高大的时候。

另外,京剧对过往的帝王时常会很不敬,但这种不敬也只是停留在批评他们听后妃的话,忘恩负义,滥杀功臣等等。对于大清第一戏迷慈禧来说,戏里的情节和内容不可能不影响到她的思想和行为。

在关于后妃的问题上,慈禧对光绪的珍妃的处置就很能看出这位老太太是按照京剧的思路开始的。她一开始就特别讨厌珍妃,因为她担心皇帝受小老婆的蛊惑,所以屡屡压制这位妃子。戊戌政变之后,旧恨又添了新仇,恨屋及乌,结果是这位妃子进了冷宫,甚至是在八国联军打进来,老太太要逃跑之际,也没忘了把这位妃子从冷宫里提出来,塞进井里。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在老太太的心里,这位妃子就是戏里那种挑唆皇帝干坏事的“西宫娘娘”。

在报恩上,这位老太太很是不遗余力。流传甚广的要算是知府吴棠了。当初,此人在还没有成为太后的慈禧扶父之柩归葬之际,误送了一笔馈赠给慈禧,待到昔日的选秀之女变成太后之后,这位吴棠的好运就来了。他不但官运亨通,位极人臣,即使犯了多大的错,任谁也参不倒他。她向西安逃跑的路途中时,在一口气跑了几百里,连口水的喝不上,怀来县令吴永为她准备了一锅稀粥,让她喝得赞叹不已,等到她回到京城后,这个小县令也成为一个无论遭殃都参不到的人物。

被人称为“官场屠夫”的岑春煊,脾气坏得要命,逮住谁就得罪谁,只是因为他在慈禧逃亡的途中是第一个带兵前来护驾,后来也因此而一升再升,最终称为晚清最具权势的八大总督之一。有一次朝廷分量最重的庆亲王奕劻和袁世凯一起联合参奏此人,慈禧都时置之不理,原因却很简单:此人对我有恩。

在有恩报恩的同时,慈禧对待功臣也是相当的富有人情味。清朝后期的中兴名臣,如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自是不必说,连沈葆桢,袁甲三之流无论以后的作为如何,都会顶着一堆官爵头衔终老,临了的谥号还会给找个最美好的字眼给他们。

从慈禧这点来看,李世民,刘秀对待臣子简直不堪一提。况且,英明如李世民也只是善待臣子,对臣子报恩,我想他可能想都没想过。纵观中国历史,恐怕也只有她慈禧老太后讲对臣子报恩了。

张鸣先生说,这种帝王对臣子不报恩也是很正常的。因为中国的皇帝“实际上没什么恩人,因为全天下都是他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人对他好都是应该的,即使对他所谓有恩的功臣,以后如果有什么错或者不合皇帝的意,那么也一样是要受到惩罚的,否则就不足以维持朝廷的纲纪”。只有民间的戏曲里,才会按照农民的思路,编出一些帝王负恩的故事。很显然,慈禧太后这些作为是上了京剧故事的当。

她上了京剧的当,却给后人留下了一点点欣慰。总算,这位老人家还有那么一点可以为外人称道的一面。可是这一面并不能改变她留给历史的罪孽。

贪图享乐,贪财好色的积习,她比任何帝王都过之而无不及。喜欢虚荣,讲究排场,宫里一日不热闹就难受,晚年还特喜欢摆出姿态让外国人给她拍照。仅这两项加起来,在以道德为评价尺度的中国,她老人家绝对落不到好。

当光绪风风火火地要赶她下台的时候,她异常恼火,义和团那些哄骗他人所谓伟大的“刀枪不入”,她因为京剧里的百毒不侵居然信了。用义和团的铜头铁骨去对付八国联军的洋枪和手无寸铁的外国教士,将国家几乎拉入万劫不复。

京剧对她的影响如她对中国晚清的影响一样,是何等的重大。现在京剧还在大唱特唱,但是慈禧却听不到了,那个大清朝也听不到了。她圆满了京剧,但因为受到京剧的影响而误了政事,祸害了国家,孰轻孰重,后人自有明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京剧   光绪   慈禧   票友   臣子   佳话   传说中   联军   太后   帝王   中国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