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号称是清朝明君,实际上只是个败家子?大清因他而走下坡路

前言

1711年秋天,康熙皇帝来到四子胤禛的府第走访。他看到院落里正读书写字的几个孩子,其中一个最引起他的注意——这就是自己的皇孙弘历。

弘历聪明过人,不到4岁就能诵读典籍,且过目不忘。康熙考问他一些政务问题,他回答如流,口齿伶俐,让皇帝大为赞叹。一个月后,康熙又故意让弘历即席回答朝政大事,看他是否应对自如。果然,弘历不慌不忙,分析问题清晰透彻,见解独到,再次打动了皇祖的心。

为进一步验证弘历的才能,康熙安排他进入猎场狩猎。他让还是少年的弘历面对一只凶猛的黑熊,退缩,必须靠自己射杀它。弘历双眼冷静,稳定地抬起猎枪,瞄准黑熊要害,果决地扣动扳机,黑熊应声毙命。

“好一个少有其人!”康熙为弘历的勇气和枪法赞叹不已。他预感这个孙子必将有一番作为,有朝一日可振兴大清江山,甚至超过先祖的辉煌。

一、聪慧过人的皇孙弘历

1722年,康熙终于做出皇位继承人的选择。让许多大臣意外的是,他最后定下四子胤禛,而未直接传位给令他欣赏有加的弘历。

或许,康熙认为弘历尚年幼,需要更多锻炼;或许他顾忌弘历生母来历,需要从长子开始确立合法继承人。种种考量下,康熙让四子先登基,待弘历时机成熟,再传给他这棒皇权接力棒。

但通过这一系列举动,康熙无疑对弘历寄予了厚望。也正因如此,弘历从小就明白要争取皇位,必须依靠自身才能,而非姻亲手段。

这种认知驱使他勤奋学习,努力充实自己,也养成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在多次政治斗争后,弘历终于梦想成真,继雍正登基为帝,开创了大清的全盛时期。

二、登基后的辉煌作为

1735年,雍正帝驾崩,遗诏由皇四子弘历继位。这一年,弘历以39岁之龄登基为帝,是为乾隆。

继位之初,乾隆就展现出非凡的统治才能。他登基的第一年,就着手清理吏治,查处贪官污吏达150人。他简化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减轻庶民负担。 在他认真细致的管理下,社会秩序渐趋稳定,百姓生活安康。

乾隆也非常重视水利兴修。他下令治理陕西的渭河,防止水患侵袭人民。更重要的是,他终于解决了困扰千年的黄河问题。通过河道疏浚与增高河堤,黄河得以控制,不再四处泛滥,北方大地彻底拜脱水患之灾。

文化上,乾隆整理历代典籍,费时十年编纂出《四库全书》,总计书籍36000卷,对保存中国古代文化贡献莫大。他还大力支持满文、汉文、蒙古文的发展,自己亲自用这些文字创作了三万多首诗词,展现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繁荣。

在对外关系上,乾隆派大臣沿边塞考察,拓展与西域各国的关系。此后他亲征回部五次,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将突厥斯坦地区完全纳入大清版图。在他统治下,大清空前鼎盛,疆土达到1300万平方公里,堪称汉唐以来之盛况。

可以说,无论文治武功,乾隆初期的成就都可谓盛极一时。不仅如此,他个人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卓越造诣。他留下的书画作品多达10万件之多,是一位多产的文人学者。他对古玩鉴赏,更是达到宗师级境界,对古董无物不知。

三、南巡之行与巨额花销

1750年冬,乾隆皇帝发起南巡之行,沿京杭大运河巡视江南地区。这次出巡规模宏大,由水陆两路组成,共计两万人。御驾船队百艘排列行进,陆路大队马匹、车辆接踵水队,沿途百姓纷纷围观瞻仰。

这原本是一次检阅河工,体察民情的政治活动。然而冗长的行程与浩大的队伍,却使旅费消耗异常巨大。光是宴请、行宫、旅费等花销,就高达白银1500万两,远超过康熙几十年旅费的总和。浙江巡抚陈子龙更是上奏乾隆,称“自古帝王未有如此”的巨额花销之多。

为筹措军费,朝廷加重赋税,导致百姓生活艰难。乾隆在湖南巡视时,还强征10万民工到洞庭湖积石造山。这些举措继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埋下了动荡的根源。

可以说,这场意在巩固皇权的南巡之旅,其巨额费用和操劳民力的手段,虽有即时功效,但却也让乾隆忽视了百姓疾苦,为日后动乱埋下了隐患。这成为他统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大清国运步入衰退的开始。

四、白莲祸根暗流涌动

就在乾隆初期国泰民安之时,一场潜伏已久的祸乱正在酝酿。这就是发源于明代的白莲教。

白莲教是一种融合佛教、道教和各种民间信仰的秘密宗教组织。它在明末民变时期崛起,反抗明朝统治。顺治年间,它转而反对满清,成为一股强大的叛乱力量。

乾隆初期,白莲教就在陕西、河南一带聚众造反,但都被快速平定。乾隆没有把这些叛乱放在心上,依然沉浸在大定河山的喜悦中。

然而,到了1770年代,白莲教势力已经暗潮涌动。它首先在四川爆发大规模武装起义,领导人王聪标榜自己是明朝宗室后人,号召起义反清复明。他们迅速攻占城池,声势浩大。

乾隆这次派遣10万大军前去镇压,然而起义军深得民心,在熟悉的山地用游击战牵制住清军。战事持续数年,清军屡战屡败,死伤惨重。

乾隆不得不再投入2亿白银军费,结果国库空虚,财政陷入危机。

虽然这场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其影响远未除净。白莲教的思想依然在民间传播,它埋下的反满祸根将在未来发酵,最终导致晚清朝廷烽火连天。可以说,这场起义成为晚清内忧外患的导火索,也是乾隆统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五、西使轻慢与国门钦差

1793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伯爵出使中国,希望同清廷商讨贸易往来。起初,乾隆对马戛尔尼礼遇有加,带他参观熙春园,并赏赐大量金银。两国关系一度十分友好。

但是在具体谈判中,乾隆态度突然强硬,要求英国使节必须跪拜才能开展谈判。在他眼中,英国与西方各国都只是遥远的小国,来者不过是为获取中国茶叶丝绸而来。

乾隆丝毫不理解欧洲实力,也不顾及使者的颜面与尊严。这种蛮横无礼的态度激起英国内心的不满。他们明明军力强大,武器先进,却被一个落后的国家轻慢对待。这成为日后英法联军谋划讨伐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以说,乾隆对外关系的盲目自大,让大清在近代化的进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数十年后,英法联军的炮火终于击开大清的国门。乾隆对西方的错误态度和轻敌心理,使大清在鸦片战争中溃不成军,也成为最后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语:历史定格的传奇

乾隆一生,可谓风云变幻,传奇绚丽。他开创大清鼎盛,又因盲目自大而埋下王朝衰亡伏笔。他是开国之主,也是误国之君。他的功与过,荣与辱,成与败,交织出迥异的历史图景。

今人对乾隆的评判褒贬不一,正如历史不会演绎简单二元,乾隆的一生也难以用几句话定夺。但无论褒贬,乾隆都留下了无与伦比的宏伟一生。他将永远定格在历史长河,成为一个Lite不解之谜的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英法   乾隆   白莲教   明朝   旅费   败家子   黑熊   花销   下坡路   英国   清朝   巨额   康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