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风云:10太宗纳谏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李世民告发说,东宫洗马魏征曾给太子李建成出谋划策,劝太子早除秦王。世民听了,命人把魏征叫来。

世民板起脸问魏征:“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间挑拨离间?”魏征坦然地回答:“臣当初身为太子谋士,为他出谋划策理所当然。可惜太子没听我的话,才会有这样的下场!”

世民听了,不但没有怪魏征,反而把魏征提拔为谏议,负责规讽皇帝的得失。还选用了一批原来在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

秦王府的一些亲信不服,觉得他们追随太宗多年,地位反不如当初反对太宗的人,便去找太宗评理。

唐太宗笑着说:“你们随我出生入死,我自然不会忘记,但处理国家政事,一定要选拔贤才,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也使天下人归心。”众人听后无话可说。

魏征时常以秦二世偏信赵高,梁武帝偏信朱异,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亡国的事,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观点,唐太宗非常赞成。

那时,朝廷规定男子满18岁方可征兵。右仆射封德彝看到成丁的男子人数不多,便向太宗建议,征用身体健壮的不满18岁的男子。太宗同意,命封德彝起草诏书。

封德彝拿着诏书让魏征签署,魏征认为这个做法不妥当,坚决不签。

唐太宗得知后,大为不悦,召来魏征,问他为什么不签。魏征说:“国家法律规定,18岁才能应征,怎能任意降低年龄?现在诏书一下,岂不失信于民!”

太宗怒气未息,说:“据奏报,民间时有隐瞒年龄,逃避兵役的事。”魏征说:“皇上说过,要以诚信治天下,让臣民都不做欺诈的事,要臣民诚信,请从陛下开始。”

唐太宗感到魏征的话在理。于是收回诏命,并赐给魏征金瓮一个,作为他直言的奖励。

一次,唐太宗到九成宫,随行宫女住在川县的官舍里。不久,大将军李靖等人来了,县令便把宫女迁到别处,把官舍让给李靖。

唐太宗闻后大怒,准备下令惩罚这个县令。魏征连忙劝阻:“李靖是皇上的功臣,宫女只是后宫的仆人,而官舍应作为接待朝廷官员之处。”太宗听了魏征的话,不再查办县令了。

以后,魏征提的意见越来越多,在太宗面前真的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候,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当着大臣们的面与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唐太宗回到内宫,见了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魏征竟敢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顶撞我,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出来,向太宗下拜:“恭喜陛下,请受臣妾一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千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有英明的君主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敢于直言犯上,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番话就像一盆冷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灭了。

公元630年,唐太宗打算修复洛阳宫,给事张玄素上书反对:“战乱刚结束,国家元气尚未恢复,如今又大兴土木,那不是走隋炀帝的老路吗?”太宗接受这个意见,还赏赐了张玄素。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给太宗上了《十思疏》,从十个方面给皇帝指出求治的大道理,并引用了水能“载舟覆舟”的著名比喻。唐太宗把疏文抄在屏风上,引为戒鉴。

贞观十七年,即公元643年,魏征因病去世了。太宗流着泪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见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一死,朕失去一面好镜子了。”

唐太宗让魏征陪葬昭陵,并亲自给魏征写了碑文。

唐太宗在位二十余年,由于他的励精图治,唐朝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政治开明,人口增加,社会稳定的景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贞观之治”(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长孙   秦王   贞观   诏书   县令   宫女   隋唐   陛下   大臣   太子   风云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