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政法大学丛日云教授公开辩论:西方近代领先与殖民掠夺无关?

只要我从正面阐述西方文明,学生就反感”,中国政法大学丛日云教授向记者表示。

中国政法大学丛日云教授接受《人物周刊》采访

为什么他的学生们有这样的反应?难道真的是学生的“民族感情太脆弱”吗?请看这位教授的历史观点:

中国政法大学丛日云教授的观点

透过这段话,可以大致明了丛教授的历史观。这种偏颇的观点,学生们怎么可能不反感?那么,他的话错在何处?我给出我的分析,欢迎丛日云教授公开辩论:

1、“西方文明在近代领先是因为对内外的掠夺”不符合历史吗?

先从两组数据说起:

(1)16~18世纪,西欧殖民国家在美洲总共开采13.3万吨白银(折合明制白银35.64亿两)。其中,吞噬了800万劳工生命的南美洲波托西银矿,产出近3万吨白银全部被西欧殖民者掠夺走,运回欧洲。

(2)1368~1911年的543年内,中国人通过“丝绸之路”的海外贸易赚取的白银数量为2.25万吨。西欧殖民国家250年里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数量,约为中国543年外贸营收的6倍。

这两组数据告诉我们,西欧殖民国家,也就是丛日云教授口中的“西方文明国家”,他们250年里通过暴力手段抢来的白银,是中国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干上3210年才能赚到的收入。而且:

(a)西欧殖民国家零成本投入:资源是美洲的,劳动力是非洲的。西欧殖民国家需要的成本,只是坐在椅子上喝咖啡的钱,和雇几个荷枪实弹的打手的佣金;

(b)不需消耗本国资源:不像中国需要用本国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做成产品,历经千辛万苦万里长途运输,才能换的收入,西欧殖民国家直接从地里挖出来。

(c)不仅仅是白银:还有黄金和其他有价物资,例如,1545~1560年,西班牙从海外运回的黄金百吨、白银万吨,还有珍珠、宝石、香料等。

西方近代工业的兴起,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这些掠夺来的免费的黄金、白银、原始生产资料,为近代西方的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本节数据来源:王元庆《文明的融合》第323页

2、“西方文明”的对外掠夺,何止只是贵金属

野蛮竞争是近代西方发迹的另一条“成功经验”。

(1)炮舰打开市场:工业化除了原始资本之外,还必须有市场才行。为了为其工业化打开源源不断的循环之路,即“掠夺资源-生产产品-市场销售-回本再生产”的良性循环,西方一炮舰轰开市场已经是世人皆知的历史。

(2)不正当竞争:西方“文明”国家采取“政府补贴、倾销、收购、垄断”等等方式,扼杀落后国家的工业。

例如:瑞典在中国的火柴市场曾一度被日本抢占,因为日本运费低、劳动力便宜。20世纪后,瑞典为了夺回中国火柴市场,一方面在中国市场上实行大规模倾销政策,以低于成本50%的价格在中国出售火柴;另一方面又大肆收购中国境内火柴生产企业,最终重新占领了中国火柴市场。

再例如:1906年,以三井财团为首的五家大纺织企业联合成立“日本棉布输出组合”,日本政府下令正金银行给予该组合金融上的援助,满铁会社给予运费上的优惠。日本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日纱输华,与日本油船会社商定,降运费并享有优先承运权;实行输出奖金和津贴制度;1898~1908年,连续三次提高补贴金额,从每包纱2日元逐渐提高到5日元。在类似的政策鼓励下,日货“并力锐进”,疯狂地在中国市场倾销,市场占有率一路攀升。

本节资料来源:王元庆《文明的融合》第324~325页

3、欧洲列强的综合国力的兴衰,与其殖民掠夺的时间高度重合

近代西欧三大帝国,西班牙、荷兰、英国的综合国力的变化,与该国的殖民掠夺的时间高度重合:

(1)西班牙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殖民掠夺的收入急速上升,其综合国力也急速上升。他连年发动的战争,最终“无敌舰队”被英国干翻,其国力从此一路衰减。

(2)荷兰趁着西班牙的衰退的机会,从西班牙的属国地位独立,大力发展海上运输、拓展殖民地,国力持续上升1百年,直至被英国的暴力手段迫使荷兰接受《航海条例》开始衰退。

(3)英国通过向西班牙、荷兰等“暴富”的列强发动战争,最终取代他们的殖民地位,其综合国力开始持续上升。请注意,17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并没有让英国的综合国力发生拐点式变化。

图表数据摘自王元庆《文明的融合》第357页

4、至于美国的综合国力的变化极其因素,我们另行讨论,与本此话题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近代   政法大学   西欧   教授   荷兰   综合国力   西班牙   英国   日本   中国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