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成为后金大汗,为何还要向代善下跪,行三跪九叩之礼?

前言

1626年冬,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去世,依照惯例,皇太极作为嫡长子继承后金可汗之位。当时皇太极只有21岁,是一个英俊多姿、文采飞扬的青年才俊。

努尔哈赤在世时,皇太极便以勇武胆略而闻名。他继位后,依然恪守父训,重孝悌之道。每逢节日,他都会穿着礼服,向他的亲人们叩拜问安。即使身为可汗,他也给三大贝勒行三跪九叩之礼,以示尊重。

一、少年忽然当权,巩固皇权的艰辛

皇太极十分敬重长辈,但他也深知,要巩固皇权,就必须铲除异己。三大贝勒势力太大,对皇权形成威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皇太极断然削弱三大贝勒的权力,让贝勒只能南面坐而议政,不再与皇帝平起平坐。

这无疑触动了贝勒们的利益,双方矛盾日益尖锐。最终,皇太极设法整肃贝勒,将他们软禁在旗下,从此皇权得到巩固。但皇太极心里也明白,这是他不得不做的苦涩选择。

皇太极继位时,后金刚刚崛起,国力日渐壮大,但皇权尚未牢固。三大贝勒阿敏、莽古尔泰、代善等都是努尔哈赤的心腹重臣,在军政上都有极大的发言权。皇太极若不减弱他们的权力,自己的皇权势必会受到制约。

因此皇太极采取了种种手段削减贝勒势力。他命令贝勒不能再自称“汗”,不能再单独建立自己的政权机构,必须将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里。三大贝勒对此极为不满,认为皇太极违背了努尔哈赤的遗志。

双方为此争论不休,亲情和权力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皇太极不愿和贝勒正面冲突,只能暂时忍让。但他心里明白,贝勒势力过大,皇权难以巩固。为了大局计,这场争斗不可避免。

几年后,皇太极终于找到机会,以“谋反”的罪名软禁了莽古尔泰。阿敏和代善虽未被禁锢,但也被皇太极监视控制,失去了实权。至此,三大贝勒势力被皇太极悄然消除,中央集权制得以建立。

作为皇帝,皇太极此举可以说是无可奈何,但作为人子,他又何尝不痛心。贝勒们曾经是父亲的心腹,现在却成了自己权力的障碍。情谊和权力的冲突,让皇太极备受折磨,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

这是皇太极在继位之初,为巩固权力所做的艰难抉择。少年忽然当权,背负着大厦将倾的责任,面对亲情和王权的考验,皇太极虽然痛苦,却也没有退缩。或许这就是一个君王成长的必经之路吧。

二、南征北战受挫折,设谋悟入人心

1627年,皇太极率军攻打大明,但遭遇挫折皇太极继位后,于1627年发动第一次伐明战争,意图打通关内通道。

这时明军将领袁崇焕把守关外要地宁锦卫,誓死守城。皇太极派遣三大贝勒带兵围攻宁锦,但明军坚守不下。两军激战一个月后,清军伤亡惨重,被迫罢兵。这场宁锦之战,是皇太极继位后遭遇的首次失败。

三年后,皇太极亲自率大军南下,意图直捣北京。然而明军设伏于山海关,清军再次遭到失败。这场己巳之变,让皇太极认识到,要取胜攻明,必须除去袁崇焕这个心腹大患。

1630年,皇太极设计反间,导致明廷杀害袁崇焕皇太极决心除掉袁崇焕后,采取了狡猾的反间计。

他派人将一名明朝太监偷渡到关内,向崇祯帝谎报袁崇焕与皇太极勾结,意图拱手让清。崇祯帝素来多疑,一听此言大惊,立即下令逮捕袁崇焕下狱论罪,不久便杀了他。

皇太极得偿所愿,失去大将的明朝防线顿时空虚。这为日后清军南下攻克北京,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皇太极洞察人心,善用反间计,但手段无疑过于怠慢。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许是帝王的通病。

继位之初,皇太极就开始了对明朝的征伐。1627年,他派遣三贝勒率军攻打宁锦卫,试图夺取关外要地,打通进入关内的通道。明将袁崇焕指挥守军坚守城池,双方激战一个月后,清军伤亡惨重而无功而返。

三年后,皇太极亲自统帅十五万大军,试图直达北京。然而在山海关遭遇明军伏击,清军又一次战败而回。

两次失败让皇太极认识到,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先除去明军的灵魂人物——袁崇焕。于是他决心设计反间,令明廷杀了袁崇焕。

皇太极收买一个明朝太监,让其到北京谎称袁崇焕已经与皇太极暗通款曲,准备开城投降。当时的明思宗崇祯帝素来多疑,一听此言大怒,立即下令逮捕并处决了袁崇焕。

袁崇焕一死,明军防线顿时空虚。皇太极得偿所愿,为日后清军顺利南下攻占北京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的皇太极洞察人心,善于使用反间计,但手段无疑过于狠毒。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许是每一个追求权力的帝王通常会犯下的通病。

南北征战时,皇太极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他开始领悟到,想要击败明朝,仅仅依靠武力是不够的,需要更深层次地理解敌人的心理,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袁崇焕的死让皇太极悟出了这一点,日后他笼络人心,怀柔汉臣的政策也由此衍生。

帝王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每一次失败都是宝贵的财富。皇太极从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这成就了他日后能够战无不胜的本领。这也是每个帝王必经的成长之路。

三、称帝建立清朝,汉法新政转折点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建立清朝,成为中原的新兴力量经过与明军多年征战,皇太极认识到,单靠武力难以取胜。要打破明朝对关内的统治,必须在体制上有所突破。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建国号“大清”,正式向明朝宣战。他废黜蒙古旧制,学习中原王朝体制,以赢得汉人支持。

清朝初期疆域皇太极在国内实行“削发易服”政策,废除蒙古人的发型和着装。他自己也换上龙袍加冕,彰显中原君主威仪。

这一系列改革让清朝由蒙古部落,转变为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帝国。它打破明朝“华夷之辨”的藩篱,成为新的局势力量,对中原形成冲击。

皇太极还积极笼络明朝汉族官员和将领,以弱化明朝统治。他提出“满汉一体”,主张满洲人不得伤害汉人。这些措施获得不少汉族士人支持,为日后攻占中原打下基础。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正式将后金改国号为大清,向明朝正式宣战。这标志着清朝正式由一个蒙古贵族政权,转变成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帝国。

皇太极先废除了蒙古传统的服饰发型,令满族男子剃发易服,与汉人无异。他自己也换上中原帝王的黄龙袍加冕,在典礼上强调皇帝形象,以符合汉人对君主的观念。

在政治制度上,皇太极也推行“推恩布政、怀柔远人”的策略,学习汉族王朝的体制,将汉法引入政府机构,开科取士,重用汉臣,以赢得汉族士大夫的支持。

这些措施获得不少汉人赞同。原本抵触满洲规则的汉族士大夫,也开始逐渐接受这个新兴的满洲政权。他们为皇太极南下攻打明朝提供了人才支持。

1636年的称帝,标志着清朝由一个蛮族政权转变为一个多民族统治的帝国。这是皇太极政治智慧的表现。他放弃蒙古传统,采用汉法治国,最终获得汉人支持,为未来推翻明朝埋下伏笔。

这也预示着满汉融合的开始。汉法和满洲本位将逐渐融合为一体,形成具有清朝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皇太极开启的这场改革,对清朝乃至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英年早逝,一代雄主的人性悲剧

1643年,皇太极突然猝死,未能完成北伐大业在位17年间,皇太极用武力和怀柔政策,收复蒙古各部,令朝鲜臣服。清朝的国力与日俱增,军威远播。

然而就在清军准备大举南下,完成统一大业之时,皇太极却在43岁时猝然去世,北伐大业只能由他的儿子福临继续推进。

那么,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为何会在盛年离世呢?原来,皇太极有一位宠妃海兰珠,两人情投意合,感情极佳。海兰珠生下一子后不幸去世,皇太极悲痛欲绝,此后始终未再纳妃。

海兰珠的死,无疑是皇太极这一生最大的悲剧。为纪念爱妃,皇太极还特意建造了一座华丽的陵寝——昭陵。

结语

皇太极对海兰珠情深不移,终身守志。这份至死不渝的真情,让后人无不动容。也许是思念和哀恸日积,终于导致他身体瘁弱,英年早逝。

一个帝王征战沙场数十年,却被一份深厚情谊所击垮。这也许就是皇太极一生的悲剧所在。

1643年,正当皇太极准备向明朝发动决定性一击之时,他却突然去世,终年只有43岁。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皇太极为何会在关乎大局的关键时刻猝然离世?

原来,皇太极有一位名叫博尔济吉特·海兰珠的宠妃。海兰珠很得皇太极宠爱,两人感情非常好。但不幸的是,海兰珠在生下一子后就因产后并发症去世了,年仅30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太极   贝勒   努尔哈赤   满洲   汉族   明朝   蒙古   皇权   汉人   清朝   大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