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大饥荒(五):穷人的餐桌上,除了小土豆就是大土豆

文 | 罗格

《食物改变历史》(上、下卷)作者


我将尝试全景梳理19世纪中叶爱尔兰大饥荒发生之前、之中、之后发生的故事。这是连载第五篇,持续更新,您的关注、支持是我的动力。


事实上,到19世纪初,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爱尔兰,不仅能养活大量人口,还能出口粮食供养英国。那为什么爱尔兰人自己,却只能吃土豆维生?

如果读过“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就能理解爱尔兰人的无奈。

由于工商业的落后,爱尔兰缺乏非农就业岗位,绝大多数爱尔兰农民不得不依赖一块地来养活全家,而土地的所有权几乎都在外来地主手中。18世纪,爱尔兰又出现了一种类似“二房东”的土地租赁模式, 不愿意去爱尔兰看看自己土地的外来地主,一次性和中间人签订长期固定的地租。外来地主收完租后,花在了爱尔兰以外地方,而中间人付完预支金后,再加价转租给农民,以获取高额的差价。

爱尔兰农民不得不高价租一块耕地来种植谷物,但这些粮食并不是自己吃,而是要送往市场,才能勉强支付高地租。剩下一小块地方,全部用来种土豆,才能是用来喂饱自己的,这是他们所能找到的最廉价的粮食。这无疑是一场押上全家性命的赌博,因为一旦作物歉收,交不上租金的农民就会被无情地驱逐。

爱尔兰乡村

在忍受令人窒息的压榨同时,爱尔兰的年轻夫妇还在早婚早育。只需要一小块土地、一把铁锹、一个锅,他们就能在一间没有什么家具的小屋里成婚。1841年的人口普查也显示,在爱尔兰西部的部分地区,超过60%的房子只是一间无窗户的泥巴小屋。

爱尔兰的人口也随之开始跳跃式的增长。1750年,爱尔兰人口大约为250万,到1801年增长到大约500万,而1841年人口普查时,爱尔兰已有817.5万人。如果算上被驱逐而生活在山谷、沼泽的破产农民,到1845年饥荒到来时,爱尔兰的人口可能已经达到900万。

这种情形的出现,在今天看来有些不可思议。“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仿佛是愚昧落后者的作茧自缚。但是,当我们回到这个特定时期,将爱尔兰和东方古国摆在一起,就会发现这是一个自然法则挖下的陷阱。

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在乾隆皇帝八十岁大寿这一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访问。一路上,中国人口密度之高,让使团成员感到吃惊。同一年,乾隆皇帝在阅读康熙皇帝《实录》时,说出了他的担忧:“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根据清政府的统计,中国人口已经超过3亿。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为了解决“生寡食众”的问题,中国人只能投入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马戛尔尼在访问的途中注意到,“我没有见到一块土地不是用无限的辛劳来加以耕作,来生产它能够生长的每一种粮食和蔬菜。”

实际上,在这个阶段,整个欧亚大陆的人口都在攀上新高峰,也是在1789年,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出版了他的小册子《人口原理》,其中,他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学视角:高出生率可以增加毛生产量,但更趋于降低人均生产量。

马尔萨斯

不管是当时的中国还是爱尔兰,农业生产技术接近停滞,土地关系又无多大变化,要提高土地出产,只能不断增加单位土地上的劳动,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添人口,形成劳动力填充型的模式。换句话说,人们高涨的生育意愿是为了能吃饱,而不是吃饱了撑的才来造人。而增殖的人口,又会让劳动投入越来越高,而劳动回报却越来越低。

人口原理

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因为有了土豆,爱尔兰农民才敢投身这场赌博。人们只需要切好薯块,然后用一把铁锹挖沟砌土。高产的土豆会喂饱全家人,然后将充裕的劳动力,投入到为不列颠生产粮食的劳作上。到1845 年时,爱尔兰的土豆种植面积已经超过 200 万英亩,用爱尔兰人的说法,“穷人的餐桌上除了小土豆就是大土豆”,土豆几乎成为了他们唯一的食物。

当然,土豆也有它的缺点。因为不易保存,在两个收获季之间的夏季,就会出现青黄不接,每年的6-8月在爱尔兰被称为“一顿饭月”。更关键的是,从土豆引入欧洲种植到19世纪中叶,近300年间,人们都是通过块茎无性繁殖来种土豆的。

爱尔兰人和土豆

埋在地底不见天日的块茎,就像爱尔兰人不小心踩上的松发地雷,300年的时间,足以让他们觉得自己原本就是长在着地上的。

(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爱尔兰   马尔萨斯   土豆   块茎   爱尔兰人   使团   饥荒   餐桌   穷人   粮食   人口   土地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