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王觌(34)王觌任御史中丞

第三十四章 王觌任御史中丞


我们来看看,王觌起复的道路是多么漫长

一、宋哲宗病故无子弟徽宗继位范纯仁等31人并收叙王觌分司南京和州居住

【时间:元符三年二月十五日】

元符三年(1100)正月十二日深夜,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病故,年仅二十四岁。

关于哲宗死因的说法千奇百怪,一般公开档案记载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

坊间最八卦的,说是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症状。早前就有传闻,他已进入青春期(14岁),宫里还在选奶娘!他的后宫实在是佳丽如云!!像群舞演员那样统一着装!!!

宋哲宗元符皇后刘氏

他最为宠爱的是刘氏清菁(1079-1113年2月26日),赠太师、东平郡王刘安成之女,(据说她就是赵煦14岁时宫里选的奶娘!比赵煦还小两岁,有没有“奶”一般人也未可知)称为御侍绍圣二年(1095)五月,封美人,十月晋婕妤,敢公开挑衅孟皇后,并且无需向孟皇后行礼;绍圣三年(1096),皇后孟氏婵废居瑶华宫,刘氏晋婉仪;绍圣四年(1097),晋封贤妃;元符二年(1099)八月,立为皇后,成为赵煦的第二任皇后。

而根据宰相曾布的日记《曾公遗录》记载分析,幼年的肺结核是主因恶劣的情绪、毫无节制的生活习性和身心疲惫导致体内的结核菌引起肠结核综合征!

“性福生活”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把江山和美人和性命全玩儿丢了!!

可惜了!!!

宋神宗赵顼皇后向萌萌

向皇后萌萌(1046-1101年),宰相向敏中曾孙女,宋神宗赵顼皇后。1085年,宋哲宗继位,尊为皇太后。1100年宋哲宗去世,力排宰相章惇之议,在曾布、蔡卞、许将等执政的支持下,拥立端王赵佶以庶子的身份被指定入承大统,是为宋徽宗。

宋徽宗赵佶

赵佶(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即宋徽宗,号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宋神宗赵顼之子,哲宗赵煦之弟,初封端王,其兄哲宗赵煦因死后无子,故皇太后向氏召立继位,并由向太后协同听政。

向太后是宋徽宗赵佶的嫡母。钦慈皇后陈氏(1054-1089年),赠太尉陈守贵之女,是他父亲神宗赵顼的妃嫔,徽宗赵佶的生母。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二十三日,徽宗即位。

为什么隔了十二天?

酝酿候选人嘛!

由谁主持?当然是向太后!

所以,尽管徽宗赵佶已经十八岁,有完全行为能力,还是要请向太后垂帘听政!

二月九日(公历3月21日),立赵佶的元配顺国夫人王氏为皇后

王皇后(1084-1108年11月1日),父亲是德州刺史王藻,死后追赠太师、荣国公。在徽宗还是端王的时候,于元符二年(1099)六月进入王府,封为顺国夫人,时年十六岁。同年五月二十三日(7月2日),为宋徽宗生下皇长子赵桓,即后来的宋钦宗。

宋徽宗王皇后

新皇登基、太后垂帘、新立皇后,天大的喜事!

怎么表示?不着急,慢慢来。

元符三年(1100)二月十五日,宣布范纯仁、王觌等31人“并收叙”,表面上是全部重新录用的意思;其实,指导思想是“稍稍收用之”。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十五》记载:哲宗元符三年(1100)二月十五日,范纯仁等并收叙。纯仁、刘奉世、吕希纯、王觌、吴安诗、韩川、唐义问,并分司邓、光、唐、和、澧、随、安州居住;吕希哲、希绩、吕陶、郑祐,并宫观,任便居住;苏轼、苏辙、刘安世、秦观、程颐移廉、囗、衡、英、峡等州;王古、杨畏、王钦臣、范纯礼、纯粹,和、润、襄、兖、亳、信等州;晁补之、张耒,河中府、黄州通判;刘唐老,武胜判官;邹浩、黄隐、黄庭坚、贾易、王回,并与监当差遣。案:宋彭百川《皇朝治迹统类元祐党事始末》下:和、润、襄、兖、亳、信作知润、襄、兖、亳、相。又云张耒通判黄州,晁补之签书武宁军判官属公事,黄隐监江州酒税,黄庭坚鄂州监税,贾易监舒州茶盐酒。与此文多不同。

说是“并收叙”,其实是恢复职官待遇,至于差遣,各有各的情况。

比如:

范纯仁,据记载:准备让他第三次为相,他以双目失明为理由坚决推辞

《东都事略范仲淹传》:子纯仁,徽宗即位,即日遣中使劳问。初授光禄卿,分司南京,道复右正议大夫、提举崇福宫。不数月,以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召,方倚为相,而纯仁以目疾固辞,许还颍昌里。

苏辙,从代理太尉到守门下侍郎,不久受任为濠州团练副使,岳州居住;十一月,复职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因为有田产在颍川,他便前往居住,以著述自娱

章惇,此时为宰相,事实上他从哲宗亲政以来,已经独相七年。侍奉过神宗和哲宗,完全是个聪明人。王安石曾经评价他,有机略、才极高。他看准了徽宗是个什么人,立位时曾经说过:端王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再加上朝中有人整天说他的事。于是见好就收。他先后上表六次请辞,八个月后获批他是又一个主动请辞的精明人

韩忠彦,元符三年(1100)二月二十一日戊午,诏以通议大夫、新除吏部尚书韩忠彦为门下侍郎。

二月二十三庚申诏曰:韩琦定策元勋,忠彦纯厚,旧德不可以嘉彦故废,宜速书诏行下。忠彦见上,陈四事以裨新政,其一广仁恩,其二辟言路,其三去疑似,其四谨用兵。他原先是首相被贬,现在已经回来做了吏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中最厉害的了,又提拔他任副相,这是还要重用的意思!

以上四位是宰相级别的官员。

王觌朝奉郎守少府少监分司南京和州居住。和州,即安徽马鞍山和县,地处长三角边缘。王觌恢复朝奉郎、宝文阁直学士,这表明他应有的政治和薪酬待遇。但是,没有明确新的差遣(实职)皇恩倒也不那么浩荡!


二、宋徽宗皇长子出生大赦范纯仁等25人并收叙王觌宫观任便居住

【时间:元符三年四月十三日】

宋徽宗初登大统,很是注重广开言路,听纳直言,大有明君之像。太后在神宗时即是守旧派,当政后随即任命守旧派、韩琦长子韩忠彦为执政,不久又升任右相,左相章惇、执政蔡卞等相继受攻击,蔡卞首先被贬任知府;同时恢复被贬逐的守旧派官员。

元符三年(1100)四月十三日,徽宗皇长子出生。大赦天下,范纯仁等二十五人并收叙,再次录用。这时的指导思想是再稍稍改善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记载:皇长子生。大赦,范纯仁二十五人并收叙。纯仁宫观,许归颍昌;刘奉世宫观,许归陈州。王觌、韩川、吕希纯、吴安诗、唐义问并宫观,任便居住。王钦臣知颍昌府;杨畏复官,依旧知襄州。吕陶、张耒、刘当时并与知州。吕希哲希绩、贾易并与小郡。刘唐老、黄隐、晁补之、黄庭坚并与堂除。苏轼、苏辙、刘安世、秦观移永、岳、鼎、衡州居住。程颐复官,任便居住。郑侠放逐便。刘唐老、黄隐堂除知军,晁补之与通判,黄庭坚签判。

王觌、韩川、吕希纯、吴安诗、唐义问并宫观,任便居住。而苏轼、苏辙、刘安世、秦观移永、岳、鼎、衡州居住。程颐复官,任便居住。

王觌这是有了新差遣:宫观。

宫观,即道观,是各类道教建筑的总称。它是道教徒们修炼、传道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以及生活的场所,多位于名山大川附近以及大城市里。

这里所说的宫观,是宫观使的省称宋宫观本为崇奉道教而设,大中祥符五年玉清昭应宫建成,始置宫观使,由前任宰相或现任宰相充任。此外还有提点、主管、判官、都监等官,皆为安排闲散官员而设,无实职。

这里的“并宫观”,是说,这几位全部任宫观使。

特别待遇是:任便居住!

看起来是闲职,其实是人才储备!


三、王觌还故职知永兴军过阙面辞时留为工部侍郎迁御史中丞

【时间:元符三年十月】

向太后,元符三年(1100)正月,权同处分军国事。六月二十八日,降手书还政。

一方面,向太后对政治不太感兴趣;另一方面,《宋史·列传第二·后妃下》向太后之语:“至闻宾召故老、宽徭息兵、爱民崇俭之举,则喜见于色。才六月,即还政”,觉得新皇帝还搞得像模像样的。她放心了,也就放手了!

七月初一,还政徽宗,不再垂帘。

十月,反对立徽宗为帝的左相章惇被罢相,韩忠彦升任左相,曾布升任右相。

对于一些股肱之臣,按照“还故职”的安排,王觌原本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兼兵马钤辖都尉。安排知永兴军。治所在京兆府,即西安,此时京兆府下辖十三县:长安、樊川、鄠、蓝田、咸阳、泾阳、栎阳、高阳、兴平、临潼、醴泉、武功、乾祐。

在上朝接受任命、向皇帝当面辞行时,被留在中央,任工部侍郎。

什么缘由?

《宋史·王觌传》记载:徽宗即位,还故职,知永兴军。过阙,留为工部侍郎,迁御史中丞。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云:十月,以韩忠彦、曾布为左、右仆射。曾布之相也,御史中丞丰稷欲率台属论之,遂迁稷工部尚书,以王觌为中丞。稷力匄补外,不允。谢表有“内侍已成于怨府,佞人方剡于奏章”,上问:“佞人为谁?”曰:“曾布。陛下斥布,则天下事定矣。”

御史中丞丰稷(他是王觌保举之人),要率领台谏官员,论列曾布出任右宰相的人事安排。实际上,丰稷反对皇帝重用曾布出任右宰相

皇上就让丰稷任工部尚书,以王觌为御史中丞

丰稷竭力请求外放,皇上不同意。在接受工部尚书任命的谢表里,有“内侍已成于怨府,佞人方剡于奏章”这句话,皇上问:“佞人为谁?”丰稷说:“曾布。陛下斥布,则天下事定矣。”

后来,右谏议大夫陈次升在弹劾曾布时,提到“引用门人王觌为代丰稷”为御史中丞。

陈次升《谠论集奉弹曾布第四疏》云:布自登揆路,首罢丰稷御史中丞,引用门人王觌为代丰稷。陛下之所任,在职累月,忠言谠论,屡闻入告,布则忌之。觌乃布所引用,在职弥旬,未闻补报。今因人言,则有内相之命。陛下之所任者,恩数则薄;布之引用者,恩数加厚,颠倒如此,何以厌服人心!

“门人王觌”怎么讲?

嘉祐年间,王观王觌兄弟、曾巩兄弟妹夫六人以及欧阳修家的四个公子,全都是如皋胡瑗安定先生的学生,系“同门”师兄弟。

表明守旧派与变法派的斗争依然激烈!

也有官员认为元祐、绍圣均有失误,应该消除偏见,调和矛盾。

于是,改次年为建中靖国,以示“本中和而立政”,“昭示朕志,永绥斯民”。


四、改元诏下御史中丞王觌提醒皇帝诫勉及不断改善执政

【时间:元符三年十一月】

赵佶即位,是在元符三年(1100)二月二十三日。“元符”,是他哥哥哲宗的年号。哥哥无子嗣,他一个庶出的端王,因为向太后不想让哲宗生母朱太妃所生的十三子赵似继承大统,才强硬扶持他成为徽宗。

向太后垂帘听政,不便于当年更改年号。

当年七月初一,向太后还政徽宗以后,开始议论年号问题。

徽宗提出“建中靖国”年号:建中,中正之道,不偏不倚;靖国,消除党争,使国家安定。

表明徽宗准备平息纷扰已久的新旧党争,还朝政以清爽。他想向天下表明,初承帝位的治国理念和目标宏愿

于是,十一月宣布明年改元。

《宋史·王觌传》记载:改元诏下,觌言:"'建中'之名,虽取皇极。然重袭前代纪号,非是,宜以德宗为戒。"时任事者多乖异不同,觌言:"尧、舜、禹相授一道,尧不去四凶而舜去之,尧不举元凯而舜举之,事未必尽同;文王作邑于丰而武王治镐,文王关市不征,泽梁无禁,周公征而禁之,不害其为善继、善述。神宗作法于前,子孙当守于后。至于时异事殊,须损益者损益之,于理固未为有失也。"当国者忿其言,遂改为翰林学士。

王觌说:建中之名,虽然是皇上提出来的,然而重袭了唐代德宗的纪年年号,不好!应该以唐德宗李适为戒!

这是怎么回事?

唐德宗李适是唐朝第九位皇帝,在安史之乱之后即位,在位27年。起初,他清明节俭、收罢兵权、疏斥宦官,颇有一番中兴气象。后来,他又猜忌大臣、姑息藩镇、任用宦官、大肆聚敛、崇信奸臣。史家对唐德宗的评论是:他极力想做个至圣至明的天子,然实际效果恰恰相反,昏庸地用了许多小人,靠着幸运才维持了统治。很有借鉴意义!

这些话也敢说!

“时任事者多乖异不同”,当时在关键岗位的人相互背离、难得一致。

王觌阐述:尧、舜、禹相传一道,尧没有除去四凶但舜除去了,尧不荐举元凯但舜荐举他,事情未必完全相同;周文王在丰地建造都邑但武王以镐地为都城,周文王关市不征,山川桥梁无禁,周公征收赋税而禁泽梁,这些都不危害他们很好继承、很好绍述前代。神宗在以前建立制度,子孙应遵守在后。至于,时代不同,事情也不同,需要完善的就加以完善,这于理本来没有什么过失。

应该说,这些观点和看法是非常正确的

可是,执掌国政的人(当国者)对他的话深怀怨恨


五、诏新授试御史中丞王觌修国史兼实录修撰有职务冲突

【时间:元符三年十一月六日】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七·御史中丞》记载:元符三年十一月六日,新授试御史中丞、修国史兼实录修撰。

修国史,隶属于国史院,掌修撰国史。除著作郎外,多以中书、集书省官兼领。北宋哲宗及南宋高宗时亦置,以尚书及翰林学士充任

实录修撰,隶属于实录院,掌修实录,以侍从官充任。在唐宋时期,帝王都有实录,多是根据起居注和时政记编写而成,由翰林学士和起居舍人充任编写。实录院并非常设机构,一般是实录编完则撤销。

《宋会要》先后10次编撰,原书2200余卷,成书500卷。王觌、曾肇续修元丰至元符年间的会要。

元符三年十一月六日,新授试御史中丞、修国史兼实录修撰王觌上徽宗《乞免修国史兼实录修撰奏》,曰:

近准告授前件职,已告谢讫,见伺候正谢赴台供职次。窃缘御史台受词诉及有六察等公事,难以分减日力赴史院。兼国史、实录并系宰臣提举,于台职亦有妨嫌,所有修国史兼实录修撰,伏望特降睿旨许令免罢。

诏:觌依治平二年二月二十八日贾黯例三五日一赴院。

王觌说,试御史中丞的职务我已经接受了,御史台既要接受词讼,还要监察尚书省六个部,难以分减精力每天去史院。再加上国史、实录都是由宰相挂帅,监察官作为他的下属(走的太近)有妨碍嫌疑,所有修国史兼实录修撰职务,是不是免了吧!

结果,徽宗下诏,让他三五天去一次。真是的!

左正言任伯雨等言:史院是由宰相监修,现在御史中丞成为他的属官,朝夕相见,恐怕不符合风纪法度、规避串通嫌疑的规定

这个,皇帝不接受!

怎么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御史   黄庭坚   神宗   建中   如皋   国史   宰相   尚书   太后   皇后   实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