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寿县,为何是兵家必争之地?

#头条创作挑战赛#

安徽淮南寿县古称寿春,淮河主要支流颖河在其附近汇入淮河,这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宜于屯耕,其地利足以为战守之资。

春秋时寿春属蔡国,楚灭蔡,寿春并入楚国。

公元前279年,秦楚鄢郢之战,白起水淹鄢都,楚顷襄王带领群臣从郢都东逃,然后北上到陈城短暂定都,不久后南下定都寿春。

公元前223年,秦破楚都寿春,王翦虏楚王负刍,楚亡。秦朝时,寿春为九江郡首府。

汉初,刘邦最小的儿子刘长立为淮南王,定都寿春。197年(东汉献帝建安二年),割据淮南的袁术在寿春称帝,建号仲家。

243年(曹魏正始四年),邓艾来到寿春,上表建策道:“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屯三万人,且田且守,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

历代保据江南者,都有“守江必守淮”的思路。寿春正对颍口(颍河与淮河的交汇口),挡颍河或淮河上游方向的来敌;钟离(凤阳)正对涡口(涡河与淮河的交汇口),挡涡河之冲。淮河下游主要支流是泗水,在淮安、盱眙附近汇入淮河,淮安和盱眙即控制着泗水方向的来路。

南方强势时,可经营淮河以北的彭城(今徐州),以图北方。南方衰弱时,也要拼死守住淮河上的寿春、凤阳、淮安、盱眙一线。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对峙于江淮之间,寿春挡南北之冲,为南北双方争夺的焦点。

383年(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前秦出兵伐东晋,战于淝水(今安徽淮南寿县)。秦军号称八十余万大军,投鞭断流;东晋七万余精锐,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结果前秦苻坚军大败,败退途中还风声鹤唳。

现存的寿县古城,始建于北宋,自1068年(北宋熙宁元年;辽咸雍四年;西夏乾道二年)至1220年(大金兴定四年;南宋嘉定十三年;西夏光定十年),历时150余年,几经反复而建成。后又经明朝、清朝多次修葺和完善,终形成今日之规模。

寿县古城略呈方形,棋盘式布局。城墙有四门,东门为宾阳门,南门为通淝门,西门为定湖门,北门为靖淮门,四门都有瓮城,都保存至今。城墙周长7147米,高约9.7米,底宽18-20米,顶宽6-10米,城内面积约3.65平方千米。

寿县古城地处淮河东南岸,距颍河与淮河的交汇口约24千米。古城北依八公山,四面环水,北面是东淝水,其余三面都有护城河。寿县古城西北方约4千米就是淮河,东南方约6千米是瓦埠湖,而东淝河连接淮河与瓦埠湖,并从古城与八公山之间穿过,并给护城河带来活水。古城南侧也有河流从南往北,注入护城河。寿县古城护城河水来源广,而且都是活水,但并不在淮河旁,流量得到一定控制。

寿县古城墙在壁脚处加筑了一周高3米、宽8米护城石堤,又叫泊岸,它的内口与墙根基连为一体,外口则以条石叠砌。护城石堤为城墙增加了一道坚固的防线,顶住了洪水对城墙根基的直接冲击。

城内北部东、西两隅各有一泄水涵闸,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出城外。当洪水季节,又可自行关闭涵闸,防止外水倒灌入城。

寿县地处淮河要冲,古城集坚固和强大防御功能于一体,真可谓固若金汤。高大坚固的城墙,宽宽的护城河,再配上守城良将,当真是易守难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寿县   盱眙   淮河   淮南   淮安   前秦   兵家必争之地   护城河   安徽   千米   城墙   古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