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上色老照片:女尼姑与僧人罕见合照,男子放风筝被外国人围观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不可否认,清朝是一个失败的王朝。但纵观历史,它依然是中国历朝历代中的佼佼者。那么,生活在晚清时期的人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的图书馆里,收藏着一些晚清时期的老照片,它们的拍摄时间大约在1900年左右。透过这些老照片,我们似乎能穿越时空,触摸和感受到晚清时期普通老百姓真实的生活瞬间,这可比清宫戏精彩100倍。照片很珍贵,值得你收藏!

晚清时期,位于上海老城区的一条小巷子。巷子很窄,两侧都是传统民居,古色古香。沿街店铺都在开门营业,有卖竹篓的,也有卖衣服的,琳琅满目。

在巷子的中部,矗立着一个门楼,飞檐高挑,造型呈现典型的江南风格。在门楣的上方有“田义”两个大字,一名路人正从门楼下经过。

晚清时期,一名在英租界当巡捕的中国人,站在街边维持治安。巡捕,顾名思义就是旧时在租界区内行使警察权力的专职人员。在租界中,担任巡捕的华人占多数。

在这名巡捕的身后,是一家自行车修理店,修车师傅正在修理一辆自行车。店里的一名男孩学徒,被巡捕身上帅气的制服所吸引,站在旁边仔细观看。

在一个繁忙的码头上,两名男子正坐在凳子上发“欢喜”。搬运工人走上码头时,都要领取一根长竹片。有的工人将竹片拿在手里。有的人腾不开手,就用牙咬着。

工人们拿着竹片,就能从雇主那里够换钱,竹片是他们领取报酬的依据。拿到竹片的人,心里都很心高兴,也很喜欢它。因此,工人们就把竹片叫做“欢喜”。

晚清时期,筑路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压路机,七八个人就拉着一个铁质的大滚筒,反复碾压路基,将铺好的路面压平整。

从照片上看,这些工人们施工的地方好像是一座桥面。他们的工作的确很辛苦,但是,有工作就有收入,就能养家糊口。

晚清时期也有小卖部,两名小女孩正在柜台前买自己喜欢吃的糖果,而一个戴绒球帽的小男孩,则目不转睛地看着挂在柜台上方的儿童玩具。

从三人的衣着看,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在那个年代,只有家庭条件好的孩子,才有能力去小卖部买吃的和玩的。那些家境贫困的孩子,是买不起这些东西的。

在码头边上,一名修鞋匠正在摆摊。他坐在小马扎上,面前摆着箱子和篓子,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他正在修复一双鞋子,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

修鞋也是一门手艺,有了这门技术,男子的生活是有保障的。从照片背景看,应该拍摄于江西九江。码头边的河道里,停泊着很多带棚子的小船。

晚清时期的人们,除了有耳熟能详的衣食住行外,也有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照片中,几名男子正坐在木箱前观看着什么,这个场景叫“拉洋片”或“西洋镜”。

几名男子通过木箱上的圆形镜子,观看里面不断滚动的精彩图片。表演拉动绳子,箱子里的图片就会跟着滚动,内容一般都是简短的完整故事。原理类似于现在的幻灯片。

晚清时期,也有人才市场。照片里这几名男子正在找工作,他们大部分都是从事搬运货物等体力劳动。雇主们有需要工人的,都会到这里挑选自己的工人。

不论在任何时候,一个人没有工作,都是最难熬的。照片中穿白衣的男子,工作毫无着落,他的脸上露出了无奈的表情。

在一个古玩市场里,各种各样的书籍堆了一地,一名男子正在旧书摊前挑选书籍。从他身上的穿着看,应该是一个文化人。

不过是过去还是现在,在一些古玩市场,都有售卖旧书籍的,这个行当也从来没有消失过。有的时候,运气好的话还真能捡漏。

在江边马路上,一名车夫正推着独轮车赶路,车上坐着一家三口人。在当时,这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不知为何,三人的头上都绑着白布。

驾驶这样的独轮车,需要一定的体力和技巧,才能保持车辆在行进中不倾斜。到达目的地后,车夫就能获得一定的报酬,足以让自己的生活有保障。

街边一个售卖香烟的档口,一名店员伙计正站在门口,招揽顾客进店选购商品。该男子衣着普通,腰间系着白围裙,类似现在的导购员。

这家店铺门口的广告牌子上,写着经营各种纸烟。一名男子正站在柜台前,选购纸烟。

在一座寺庙里,一名僧人和两名尼姑站在香炉前面合影。中间这名男子,身穿僧袍,头戴棉帽,笑容可掬。站在他左右两侧的是尼姑,她们俩身穿白色长袍,裹着长头巾,其中一人还带着眼镜。

这张照片,拍摄于1900年的广州。港口里停泊着很多船只,船上挂满了衣服等生活用品。其实,这是当地的船上人家,他们吃住和生活都在船上。有人称他们为“疍民”。

船既是他们谋生的工具,也是他们温暖的家。他们依靠船只生活,常年在江上打渔、运输为生。据说,他们不能与市民、农民通婚,只能在疍民群体内部嫁娶。

晚清时期,在一个小码头上,有人正在摆小吃摊。他的小吃摊造型独特,用竹子制作而成。一端放着大锅,另一端的箱子里放着碗筷。西面的架子上放着木柴。

两名男子购买了两碗小吃,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摊主性格开朗,热情招呼摄影师也来尝尝他的美味小吃。看样子这个摊位应该是个老摊了。

晚清时期,一些外国人来到中国,也将一些西方体育健身项目带到了这里。照片中这几名男童,是当地一家高尔夫球场上的球童。别看他们年纪不大,已经非常胜任这份工作。

他们上后,就是一处高尔夫球场,球场边上,还修建有欧式建筑风格的休息室。几名球童身后背的袋子里,都装着几根高尔夫球杆。

晚清晚期,做买卖的,除了有街边这样的档口,也有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东西的。照片中这名男子,挑着自己制作的竹编器物沿街叫卖。

巧的是,背景中这家店铺,也是卖竹编器物的。店铺门头上写着“万生号”,应该是一家老字号了吧。门口还能看到停着一辆黄包车。

不论何时,只要掌握一门手艺就饿不着。照片中这名男子是一名流动理发师,他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或逢集赶会,摆个摊子,为村民理发。

男子理完发,理发师正在为其修面。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职业已经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去高级理发店理发。

这是晚清时期当地一个集市,街边有一些人在摆地摊。一名卖草鞋的男子挑着担子寻找合适的位置。他的扁担上挑着几十双草鞋。旁边还有一名卖草绳的男子,也在寻找位置。

草鞋的编织材料,各种各样,有的用稻草,有的用麦秸和玉米秸等。草鞋既利水,又透气,轻便,柔软,防滑,而且价格廉价,十分受普通百姓的青睐。

一名黄包车师傅,正坐在自己的车上等待载客。清朝末年,没有其他的交通工具,除了马车,黄包车在当时那个社会是非常流行的。

如果你家里有一辆黄包车的,说明家庭经济情况肯定也不错。另外,黄包车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很多人失业的情况,改善了生活状况。

这也是街边一个小吃摊,摊主是一名裹着小脚的中年妇女,她一个人独当一面,非常能干。

她的摊位很简单,一张桌子和几条凳子。一名男子正站在桌子前品尝小吃,还有一名富家男孩吃完饭,正起身离开。

清朝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总结时代,各种古代农业和水利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完善,普及率也大幅增加,大量荒地也得到开垦。照片中,一名男子正在用牛犁地。农村七零八零后的人,都还见过这样的耕作方式。

这是一间卖衡器的商铺,店内广告牌上写着“唐复昌”三个大字。这家店不仅经营传统的杆秤,还售卖天平。店里两名伙计,正在认真地制作杆秤,这家店也是传统老店。

清朝末年,两名男子战争准备放风筝,他们制作的风筝有一人多高。一名外国人正好路过,对这只风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站在啊一旁观看如何放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墨翟发明的。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世界风筝发源地在中国潍坊,潍坊是举世闻名的世界风筝都。

一名在中国游历的外国女子,乘坐独轮车赶路。突然,她看到路边有一名挑着担子的农民,正挑着两大捆秸秆去街上卖。外国女子的丈夫拿出相机,拍摄下了这一瞬间。

晚清时期,乡下一个小村落。村子不大,有几栋房屋,房屋旁边是庄稼地。一名男子正在地头查看禾苗生长状况。在小路边上,一名儿童对摄影师手里的相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写在最后: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透过这些老照片,我们看到了100多年前清朝人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直观地感受到他们真实的生活瞬间。如果时光倒流,让你回到清朝,你愿意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晚清   巡捕   男子   黄包车   竹片   草鞋   僧人   放风筝   合照   清朝   尼姑   片中   罕见   外国人   风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