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么多银子,现在为什么消失不见了?考古学家给出答案

前言

一块银锭,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货币文明。如今,我们已离不开塑料钞票的时代,再也看不见市面上流通的金银,它们早已不再是我们钱财的工具。然而,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金银却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白银,它甚至曾是我国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白银的历史命运可谓跌宕起伏,从最初的稀缺到后来的广泛流通,再到外流消失,其间蕴含了中国社会变迁的种种消息。如今,我们不再用它来买卖物什,但它依然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块“魂灵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轮回,值得我们好好聆听它沉甸甸的故事。

西汉时期:银锭初现端倪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已经出现了原始的货币——铜铸的贝。到了西汉时期,随着采矿业的发展,中国出现了第一批银锭。当时的银锭形状各异,有圆形、椭圆形和长条形等,而其重量通常在数十克到百克之间。这些银锭表面比较粗糙,可以看出是用简陋的方法直接冶炼得来。

然而,由于当时矿石开采和冶炼技术还相对落后,银的产量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等少数地区。

再加上运输不便,平均每个人拥有的白银数量极少。所以到了西汉时期,白银还远未能成为通用货币,其地位远远不如铜钱。

当时,老百姓日常使用的主要是铜制的五铢钱。一枚五铢大约值今天一个铜板的购买力。而一两白银约值一千枚五铢钱,购买力相当于现在四五千元人民币。所以我们可以猜想,当时一两白银对广大平民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要拥有一两白银比登天还难。富人随手拨出两三两白银的戏剧场景,只能说是与史实相去甚远的艺术虚构。

唐代:白银仍是奢侈品

踏入盛唐,随着唐代国力鼎盛和经济快速增长,白银的产量有了一定提高,但仍只集中在西南少数州县。且由于运输方式仍以人力和畜力为主,长途运输白银的成本极高。所以到了唐代,白银的地位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当时,老百姓日常支付仍以铜钱为主。一贯钱约合一千文钱,重达数斤。一次大额支付,老百姓往往要囫囵个十几斤铜钱,非常不便。而一两白银仍然相当于一千文钱,是老百姓难以企及的巨款。

据《新唐书》记载,初唐时期,白银的价格约在三四百文一两到五六百文一两,而一头肥牛才十几文,一石上等米价值四五十文。所以一两白银仍能买一头肥牛,是非常珍贵的财富。在当时的电视剧里,皇帝大手一挥就赏赐几两白银,纯属编剧的艺术想象。

实际上在唐代,能常规使用白银的,也只有达官贵人了。他们处理政务或商业往来时,才会拿出白银当做支付手段。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一辈子可能都未必见过白银的真面目。从这个角度看,白银在唐代依然是奢侈到极点的物事。

宋代:白银从富人走向普通百姓

踏入宋朝,随着文字会社的形成,中国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白银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与此同时,随着采矿冶炼技术的进步,白银的产量得到大幅提升。白银开始由少数富人的玩意变成能为普通老百姓所接触到的货币。

据研究,宋代的白银年产量约在三万到五万斤之间,是唐代的三至五倍。主要产地集中在四川、云南等西南少数州县,但运输日益便利,白银通过长江等水路运抵两湖、江浙等地,流通范围大为扩展。

白银从唐宋时期的奢侈品,变成富裕商人们经常使用的通货。在宋代的泉州、扬州等商业重镇,使用白银进行大额交易已非常普遍。这为白银进一步走入普通百姓家打下了基础。

不过,由于宋朝铸造的货币体系过于混乱,加之盗铸问题严重,使得白银的使用并未完全流行开来。大多数普通百姓还是持有烦人的铜钱作为主要货币。一次大额支付,身上揣的铜钱往往重达十几斤,极为不便。这成为阻碍白银进一步流通的重要因素。

明代:白银货币化

进入明朝,洪武年间曾一度禁止民间流通白银,但到了成化年间,明廷逐步放开了对白银的管制。此后白银迅速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成为与铜钱并用的主要货币之一。

随着商业的繁荣,百姓们已渴求使用更加方便的白银,以替代笨重的铜钱。明朝的产铜、开矿技术进一步提高,白银的年产量已达到了十万斤左右。随着运输业的繁荣,南方和北方的白银流通也日益频繁。

与此同时,明政府也意识到发行规范的白银货币的重要性。成化十四年(1478),明廷开始铸造银元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标准银元。每枚重约50克,成色高达九成,极受民众欢迎。

银元宝的铸造,标志着白银在明代已经完全货币化。从此,老百姓可以拿着方便的白银,不再需要携带沉甸甸的铜钱了。明代的白银时代正式开启,它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普通老百姓手中流通的硬通货。

清代:白银的鼎盛时期

进入清朝,白银的地位达到鼎盛。银本位正式成为货币制度,一直延续了二百多年。这段时期可说是白银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最重、流通范围最广的时代。

与明代相比,清初的白银年产量已达到三四十万斤,并随着时间推移持续增长。值得一提的是,银锭的产地也开始从西南方向转移至江南、江北地区。这使得白银的流通更加便利。

清廷还建立了非常完备的白银标准:以每一千文铜钱可兑换足色银一两为基准,并广泛发行包括元宝、元宝合口、元宝整吊在内的多种标准银锭。这些银锭成色高,深受百姓欢迎。

在清代,一直延续了“约法兴商”的方针,因此民间的经济贸易非常繁荣。 대多数百姓已经用方便的白银代替了笨重的铜钱。一般老百姓有大额支付时,会称出所需白银的实际重量交给商家,省去了纠结该准备多少个铜钱的麻烦。

白银还成为了解决政府财政收支的主要货币。每年各地上交朝廷的税收数额,也以白银来计量。可以说,在清代,白银已渗透入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达到空前的广泛流通与应用。

晚清危机:白银大量外流

然而好景不长。鸦片战争的爆发,终结了清代白银的黄金时期。在此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大量白银不断外流,而其他国家的银元也反哺进入中国,严重打击了白银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白银外流有几大渠道:其一,清政府为应对列强入侵,付出了巨额的白银作为赔偿。其二,在对外贸易中,清朝白银流出换回货物。其三,清廷大量支付白银来维持 its 海外势力。其四,外国银元反哺中国,冲击了白银的市场地位。

具体来看,鸦片战争后的赔偿就高达四千万两白银。而日本侵占台湾时,清廷又支付了白银二亿两。甲午战争的赔偿更是高达三亿两白银。这些琼浆玉液般的白银毫无保留地流入外国腹中。

与此同时,外国商人大量用廉价商品换取中国白银;另外输送到东南亚等地支持清廷海外势力的军费开支也高达数千万两白银。这些都导致国内白银的大量外流。

更致命的是,外国银行纷纷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大量将墨西哥银圆等银元运入中国,严重冲击了白银的货币地位。到了晚清,墨西哥银圆已经取代白银,成为主要的货币之一。

一百多年间,上亿两白银外流殆尽。它在数千年的中国货币史上璀璨的地位,至此彻底瓦解崩溃。曾几何时,白银的钱币价值比黄金还高,人们以占有白银为荣。数代人视白银如命,倾其所有保卫白银。没想到华夏银的荣光终究是一场过眼云烟。

当代社会:白银焕发新生

白银离开了我们的钱包,但并未离开我们的生活。当它不再是货币之后,白银凭借独特的性质焕发了新的生机。

如今的白银广泛应用于工业、电子、医药等领域。它是优良的导电材料,被用于各种电子电器;它也是最佳的催化剂之一,可广泛应用于化工合成;在摄影领域,胶片就是以银盐为基础。可以说,没有白银,我们的工业文明将难以为继。

而当我们逛街时,那些银器首饰更是让白银焕发了时尚亮泽。银的天然色泽和防腐功能,使它成为打造饰品和器皿的上乘材料。且银制品的价格亲民,深受大众喜爱。

由此可见,白银并未在历史长河中消逝。它以另一种形态植入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世界因其存在而更加丰富多彩。也许再没有万两白银的时代,但它仍然活在我们身边。无论是货币还是工业原料,抑或是装饰品,白银都在以它独特的价值照亮着我们。

结语

白银,你我生活的见证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兴衰,亲历了中国社会的风雨变迁。从稀世奢侈到家家必需,它的命运跌宕起伏,一度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通货。尽管它已不再用于货币,但其独特魅力仍深深吸引着我们。每当我们见到银器

白银的光泽,都会想起它作为货币的往日荣光。我们欣赏它,也缅怀曾与它紧密相连的历史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银锭   银元   清廷   考古学家   铜钱   唐代   中国   银子   货币   老百姓   地位   时期   古代   答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