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酒汪俊林:郎酒进击世界名酒,过程很漫长,时间会给答案

编者按

中国白酒“出海”是今年的热门话题,如何提高中国白酒的文化自信,与世界名酒比肩而立,更是白酒企业孜孜探索的命题,定位“庄园酱酒”的郎酒率先给出了答案。由南方都市报倾力打造的总编辑访谈栏目《对话中国白酒领军人》,本期对话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以郎酒为样本探讨中国白酒打造世界名酒的方向与路径。

在赤水河左岸,郎酒庄园,《百年郎酒》总纲领发布后的第二天,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欣然接受了《南方都市报》的独家专访。身着正装又脚穿红色运动鞋的他,坦言自己选这双鞋,是为了显得年轻一点,但在谈及这份纲领时,又展现出了行业领军人才有的老练与从容。

在9月8日举行的第三届郎酒庄园会员节上,汪俊林亲自上场发布《百年郎酒》总纲领,为郎酒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并规划了清晰路径。依照总纲领提出的“两大愿景”,郎酒将力争成为世界十大名酒之一,郎酒庄园将成为世界级酒庄,白酒爱好者的向往之地;另外,按照“351工程”三步走的战略,整个集团将力争在2030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把目光投向世界名酒,喊出千亿口号,这样的百年规划在白酒行业还是独一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与行业周期,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与竞争环境,汪俊林与郎酒究竟有何底气?

剑指世界十大名酒

郎酒已经准备了近二十年

赤水河左岸的庄园酱酒,这一次要把自己打造成为世界十大名酒之一,同时要达到千亿营收规模,这样的豪言壮语背后,郎酒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百年郎酒》总纲领的发布,便意味着郎酒翻开新的发展篇章。

按照规划,郎酒将实施新的“351工程”,即2025年的销售收入要冲刺300亿元,2030年更是要达到1000亿元。用十年时间将营收做到 1000 亿,同时还要站在世界的高度打造名酒,在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的当下,郎酒的这份纲领在整个白酒行业都掀起了波澜。

“目前,中国经济相对来说正面临短期的一些困难,这就需要一批企业和一批企业家来主动担当起责任,敢于去挑战,把企业做得更好。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提出来《百年郎酒》总纲领,也是给我们自己增加信心,在困难中勇敢前行。”汪俊林表示,“从营销角度讲,当年提出的351工程我们做到了,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成功,因为我们没有把底层逻辑想清楚。新的351工程是建立在品质基础上的,我们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把品质基础扎得更牢。”

据其介绍,郎酒通过二十年的准备,厚积薄发,已经把产能建设做好。今年其产能已经达到6万吨,明年将达到7万吨。产能基础已经具备,郎酒庄园也已初具规模,这些便是郎酒向世界品牌看齐的基础。

“郎酒走向国际化不是今天才开始提的,实际上2008年我们在规划郎酒庄园的时候,就去看了世界级的红酒庄,世界级的威士忌,还有他们是怎么运作国际市场的。所以我们从2008年开始规划筹建郎酒庄园,经过十几年的建设,郎酒庄园的初步框架已经在白酒行内产生很大影响。”汪俊林指出。

据了解,从2008年开始,郎酒就积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赤水河左岸筹建了郎酒庄园。这座重新定义酱酒酿造的白酒庄园,也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白酒的另一种可能。目前,郎酒庄园配备度假酒店、山谷光影秀、私人定制收藏中心、品酒中心等一流硬件设施,2020年至今已累计吸引近40万人次前往参观访问及休闲度假。

在汪俊林看来,郎酒目前已经有了打造世界名酒的硬件设施,接下来就要提高酒的美誉度和知名度。“郎酒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多大影响力,但我相信随着郎酒的品质提升,就是我们说的酿好酒,把品质放在第一位,如果我们酒的品质能做到世界一流,那我们的品牌也会慢慢走出去。”

坚持长期主义走奢侈品路线

酱香兼香两条腿走路

打造世界名酒,剑指千亿营收,这样的目标究竟要通过何种方式、何种路径来实现?

为了实现1000 亿营收目标,郎酒同样制定了同步的产能、储能目标:酱香系列酒年产 10万吨,储酒过50万吨;兼香系列酒年产15-20万吨,储酒过50万吨。郎酒还对旗下各类产品制定了细分的营收目标。酱香系列中,红运郎的目标是 100 亿,青花郎及红花郎的目标均为 200 亿;兼香系列中,浓香兼香型领导品牌销售超过 200 亿。

在采访过程中,汪俊林多次提到了“长期主义”一词,他坦言,郎酒要进击世界名酒,过程很漫长,但时间会给出答案。“我们要跟国际接轨,就要把郎酒做成世界级的顶级白酒,这是需要时间的。到2030年,我们的酱香酒年产要达到10万吨,储酒超过50万吨/年,我们是按照奢侈品这条道路在走,时间就会很漫长,需要长期主义。”

汪俊林理解的“长期主义”,离不开对品质的坚守。“中国的白酒要进入国际市场,我觉得两个方面很重要的。第一个就是要坚持中国的特色,白酒的特色。不管做任何产品,品质好是基础。”据了解,早在2019年8月,郎酒便成立了品质研究院。郎酒品质研究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领衔,专家组成员全部来自酿酒研究一线的泰斗,该研究院还充分结合、充分接入社会资源,内外结合,有效推动郎酒品质研究与创新。2022年10月3日成立的庄园酱酒生态酿造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在郎酒品质研究院的基础上,提出了更进一步的品质升级要求。

而对于定位次高端中高端的兼香产品,汪俊林表示,兼香的布局是满足普通大众美好生活的需求,普通消费者都买得起,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公司长远的发展。按照规划,郎酒的浓酱兼香型白酒将成为兼香领导者。“从品牌角度讲兼香是附属,但这块能保证能保证公司的现金流,因为郎酒做国际品牌需要时间和坚持。”

坚守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

厚积薄发开拓新市场

汪俊林所说的“长期主义”,除了与时间做朋友,还要与员工、合作伙伴、消费者共赢共通。

在郎酒的长期规划中,2025年郎酒员工最低收入将超过10万元/年;到 2030 年,郎酒员工收入要达到本地区最高,达到国内发达地区中高水平,其中干部、专才在行业中领先。把员工的权益写进《百年郎酒》总纲领,无疑是把人文精神“克进企业的DNA里”。

对此,汪俊林的回答是,品牌的基础是诚信,诚信不光靠品质,只有让员工都觉得这个品牌好,这个酒好,他们才会对外去传播郎酒的价值。“所以我们觉得对员工好,是一个企业最基本的要求与本分,员工是我们品牌的第一消费者,只有员工相信这个品牌后他才能做好工作。”

另外,汪俊林希望从员工到供应商、经销商,再到消费者,在与郎酒的接触与合作中都能获得好的收益。“我们把做好最好的品质给到消费者,获得消费者的尊重和信任;对我们的上下游员工,就是他们能够通过这份劳动获得好的报酬;对经销商,我们也希望他们通过卖郎酒的产品能够赚到钱,这是做企业要具备的基本功。”

而这样的“长期主义”同样适用于市场的开拓。众所周知,广东是白酒消费大省,粤港澳大湾区又是中国白酒消费的风向标、是中国白酒走向世界的前沿阵地。对于广东市场,郎酒也投入了充分的关注,但更加注重的是长远的开发。

“一个品牌在一个地方成长,它是需要厚积薄发的,就是让大家慢慢地品尝郎酒的好,然后一步一步积累口碑。过去我们总想一夜之间就把广东市场打开,实际上这是违背规律的,越是工作做得扎实的地方,市场越能长久。”汪俊林指出:“现在有很多广东的消费者,他们周末就过来郎酒庄园待两天,带几瓶酒回去,这批人回去,又带动另一批人,所以我们近年来在广东市场的销售都有比较好的增长。特别是今年我们在深圳的市场,预计会增长30%-40%吧,这就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可见,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市场开拓、企业管理,郎酒的“长期主义”与价值发展路线,都将成为“百年郎酒”的底气,助其穿越周期,奔赴世界十大名酒的新征程。

【总编辑对话】

刘江涛:我们注意到,在刚刚召开的第三届郎酒庄园会员节上,您亲自颁布了《百年郎酒》总纲领,根据总纲领您提出来要把郎酒打造成“世界十大名酒之一”,那您为何在这个节点提出这么一个总纲领?这背后有何长远规划?

汪俊林:选这个节点,第一是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变化;第二是郎酒通过这二十年的准备,厚积薄发,已经把我们的产能建设做好。今年我们的产能已经到6万吨酒了,明年将达到7万吨。产能基础已经具备了,郎酒庄园也已初具规模,这些是我们向世界品牌看齐的基础。

目前,中国经济相对来说正面临短期的一些困难,这就需要一批企业和一批企业家来主动担当起责任,敢于去挑战,把企业做得更好。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提出来《百年郎酒》总纲领,也是给我们自己增加信心,在困难中勇敢前行。我们有这个条件走向世界,走向更大的市场。

刘江涛:把郎酒打造成世界的十大名酒之一,那就意味着郎酒要走向世界。而白酒的国际化也是今年两会的热议话题之一,您觉得郎酒的国际化有哪些方面是需要先行的?除了践行好“酿好酒”的使命之外,在国际化品牌的打造和中国白酒文化的出海方面,您还有什么更具体的打算?

汪俊林:郎酒走向国际化我们不是今天才开始提的,实际上2008年我们在规划郎酒庄园的时候,就去看了世界级的红酒庄,世界级的威士忌,还有他们是怎么运作国际市场的。所以我们从2008年开始规划筹建郎酒庄园,经过十几年的建设,郎酒庄园的初步框架已经在白酒行内产生很大影响,我相信郎酒庄园现在去跟国际酒庄比较的话,我们的建设规模等方方面面也不亚于他们,甚至会比他们更好。这就是郎酒走向国际化的一个基础。

目前就是硬件设施我们不缺了,缺的是我们酒的美誉度和知名度。郎酒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多大影响力,但我相信随着郎酒的品质提升,就是我们说的酿好酒,如果我们酒的品质能做到世界一流,那我们的品牌也会慢慢走出去。

白酒走向国际化的核心首先是品质要国际化,要国际领先,所以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品质,把品质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基础上加上酒庄,加上中国的白酒文化,同时我们今年开始跟国际酒庄进行深度交流,相互学习,这样我们慢慢就会走出去。

刘江涛:刚刚您讲到酒的品质以及在跟国际酒庄的交流方面,我觉得您讲得很好。中国白酒走出去很重要,因为这代表着中国文化走出去,将来如果人人都可以以喝一杯中国白酒为一种风尚,这才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我觉得郎酒在这方面确实给了我很多启发,郎酒庄园是一个很好的名片,是中国白酒能拿得出的一个名片。更重要的是郎酒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这也给我很大的感触。

汪俊林:中国的白酒要进入国际市场,我觉得两个方面很重要的。

第一是要坚持中国的特色,白酒的特色。不管做任何产品,品质好是基础。第二是我们同时要学习,要把自己的品牌融入国际化的一些理念,也就是坚持中国的文化又融入国际化的一些东西,这样大家才会认可你。从去年开始,国际上的一些名酒庄也都陆续地主动过来郎酒庄园交流学习,我们也在走出去,他们也会主动过来。

刘江涛:我看到您在《百年郎酒》的总纲领里也提到,要让郎酒庄园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庄园。

纵观全球的顶级酒庄,其实背后都有世界级的产区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我很早就注意到您提出来要打造赤水河左岸的一个白酒价值高地,也就是庄园酱酒。那在打造白酒价值这方面,郎酒未来还有哪些更好的推进措施?以及如何能让赤水河左岸的这片地方成为一个世界的白酒圣地?

汪俊林: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是产区很重要,贵州产区有了茅台的引领,有了习酒和郎酒的支撑,这个产区在中国已经有影响力了,但这个影响力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去发展。因为中国的白酒产区过去我们只是做一些生产和文化,现在我们讲庄园的目的就是要把国外的一套和中国的融合在一起。未来郎酒庄园要成为国际化的一个庄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按照国际化的奢侈品道路去做我们的高端产品。为此,我们邀请了波士顿咨询公司跟我们一起合作,研究国外的奢侈品以及国外的酒庄他们是怎么做的,怎么把中国的文化和这个相结合,让中国人的文化传递到国外去,让国外的人也能接受。我们相信再过三五年时间,大家会看到我们在这些方面的一些成果。

刘江涛:我也看到这一次的《百年郎酒》总纲领,汪总您提出了新的351工程,按照规划,公司销售收入2025年要冲刺300亿元,2030年更是要达到1000亿元。在这个过程中,郎酒的产品力至关重要。我注意到,您也提到“产品力就是公司的生命力,产品必须有穿透力”。您还说让产品在市场有“穿透力”,必须打动人心。都说“最难换人心”,那么,对于提升郎酒产品的“穿透力”,下一步您有哪些打算?

汪俊林:从营销角度讲,当年提出的351工程我们做到了,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成功,因为我们没有把底层逻辑想清楚。新的351工程是建立在品质基础上的,任何一个行业或者品牌,如果没有品质作为坚实基础,它的营销是不长久的。所以我们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把品质基础扎得更牢。可以看到这几年我们的销售速度都比较慢,我们是按照库存总量的10%来销售的,因为这样酱香酒到后面品质会越来越好,所以郎酒这几年的品质也越来越好。

同时我们有两个途径在做,一个是酱香型酒,它的存放时间长。因为我们要跟国际接轨,就要把郎酒做成世界级的顶级白酒,这是需要时间的。到2030年,我们的酱香酒年产要达到10万吨,储酒超过50万吨/年,我们是按照奢侈品这条道路在走,时间就会很漫长,需要长期主义。

另外一块是兼香产品,定位次高端中高端酒,这也是满足普通大众美好生活的需求,普通消费者都买得起,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公司长远的发展。从品牌角度讲兼香是附属,但这块能保证我们的现金流,因为我们做国际品牌需要时间和坚持。

刘江涛:我注意到您提到了长期主义,也提到了我们对于时间的坚持,时光会给我们一切答案,这对于中国白酒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另外,现在很多酒厂也在做年轻化的工作,比如产品跨界等,那么郎酒在年轻化这个方面有些什么特别的考虑?

汪俊林:说实话,我们对年轻化的考虑不是很多,因为我们觉得白酒的属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30岁之后的人群才开始慢慢地饮酒。白酒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产品,它有精神和文化内涵,所以我们要做成经典,而类似跨界这种,在一个好的品牌把品质做好的情况下,可以用来增加热度,这也是非常好的。而郎酒的品牌影响力,包括我们建设庄园的做法还没有得到最高的认可,等得到最高认可的时候,跨界才更有基础。现在我们庄园的建设,包括很多活动都考虑了年轻人的喜好。当然跨界不是核心,只是增加阶段的热度,但我们在跨界过程中,不能忘记我们的品质和品牌品位。

刘江涛:有人说2023年是中国酒业新周期的转折之年、分化之年,也有人说是机遇之年、关键之年。那么您如何判断白酒行业未来的走势?

汪俊林:走向新周期是正确的,我觉得中国白酒本身的趋势是恒定的,就是全世界的品牌都是在市场经济的机会下,通过市场竞争进行优胜劣汰。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白酒正在向品牌集中。最近几年应该说中国经济处于下行态势,但是像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汾酒包括郎酒这样的酒厂还在增长,增长的核心就来自于品牌的集中。现在的消费者都有文化,他们对品牌、品质的理解跟上一代已经不一样了。

另外,现在比较难过的是很多中小酒商,一些品牌力不够、品质不好的企业被淘汰,我认为这也是合乎经济规律的。近年来中国的白酒产量在持续下降也是这个道理,我觉得未来中国白酒的总量还会下降。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新一代人更有文化了,人们喝酒的次数可能会增加,但摄入的量会更加理性,更加追求品质和身心的愉悦。就是现在常说的“喝少一点,喝好一点”,这是一种消费本身的变化,也代表着我们今天白酒文化的一种演进。

刘江涛:我也注意到,郎酒对员工很重视,在《百年郎酒》总纲领里还提到,2025年员工最低收入过10万元/年。把这块写入总纲领,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汪俊林:我们这一代人做企业都经历过做企业的苦。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挣到了钱,但也要给社会做点事情。所以目前我们做企业不是奔着自己要挣多少钱去的,我们是想把事情做好。

另一方面,品牌的基础是诚信。诚信不光靠品质,只有让员工都觉得这个品牌好,这个酒好,他们才会对外去传播自己的产品。所以我们觉得对员工好,是一个企业最基本的要求与本分。员工是我们品牌的第一消费者,只有员工相信这个品牌后他才能做好工作。

另外,我们希望的是,从员工到供应商到经销商再到消费者,在与郎酒的接触与合作中,都能获得好的收益。我们把做好最好的品质给到消费者,获得消费者的尊重和信任;对我们的上下游员工,就是他能够通过这份劳动获得好的报酬;对经销商,我们也希望他们通过卖郎酒的产品能够赚到钱,这是做企业要具备的基本功。

刘江涛:与员工、供应商共赢,与消费者沟通,也代表了郎酒的一种坚持。那我再问您最后一个问题,广东是白酒消费大省,粤港澳大湾区又是中国白酒消费的风向标、是中国白酒走向世界的前沿阵地。我们郎酒在更好布局广东市场和湾区市场方面会有哪些举措?

汪俊林:广东确实是白酒消费大省。我们过去都觉得广东太热了,是不是不喝白酒?广州消费者有钱,是不是不喝白酒?这两个都不成立,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喝酒的频率越高。广东是任何一个中国白酒品牌的风向标,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广东市场。这几年我们在广东市场有一个策略叫“走出去,请进来”,就是我们在广东拜访了很多企业,也邀请了很多企业到郎酒庄园来;在渠道方面,我们也开始在做一些渠道拓展。

当然,一个品牌在一个地方成长,它是需要厚积薄发的,就是让大家慢慢地品尝郎酒的好,然后一步一步积累口碑。过去我们总想一夜之间就把广东市场打开,实际上这是违背规律的,越是工作做得扎实的地方,市场越能长久。比如现在有很多广东的消费者,他们周末就过来郎酒庄园待两天,带几瓶酒回去,这批人回去,又带动另一批人,所以我们近年来在广东市场的销售都有比较好的增长。特别是今年我们在深圳的市场,预计会增长30%-40%吧,这就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一个企业要在一个地方发展,品质基础、人才队伍、基本产能,这些都是要素,只有把这些基础打好,才能真正收获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总而言之,我们有决心把广东市场做大,但决心是需要所有的经济元素积累起来,厚积薄发,这样的决心才是可行的。

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统筹:王莹

执行统筹:马建忠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王静娟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李孟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名酒   纲领   广东   庄园   白酒   中国   漫长   消费者   品质   员工   答案   过程   时间   品牌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