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秦叔宝,为啥在凌烟阁排最后一名?排名其实很公正

前言

唐朝,这是一个功臣辈出的朝代,为后世留下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美谈。其中秦叔宝,一生戎马,战功赫赫,可他在功臣排名中居于末位,这其中原因值得探讨。


一、玄武门之变,功臣中的中立者

秦叔宝,字琼,陇西成纪人。他虽为唐朝第一猛将,却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最末的一位。其故事,要从唐朝建国之初说起。

公元618年,秦叔宝追随李渊起兵,在其麾下战功卓著。621年,秦叔宝参与王世充之围,力战有功。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帝位。当时身在长安的秦叔宝并未参与政变,而是保持中立。


玄武门之变,可谓是唐朝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关于这场兄弟阋墙的内斗,功臣们呈现出三种态度:李世民心腹全力相助,如长孙无忌;保持中立不表态,如秦叔宝;原本追随李建成而被迫投靠李世民,如魏征。

秦叔宝作为李世民麾下的猛将,本应全力相助。但当时的他正襟危坐,并未参与政变。

一来他性格耿直,不屑于此等弑兄夺位之举;二来他忠于老主李渊,新主尚未建立,难以服膺;三来他性格独立,不愿扮演任何一方的棋子。这与他从小生长的环境和性格密不可分。


秦叔宝少年家贫,被迫入伍,历经折磨始得翻身。他深知弱肉强食的道理,却也见识过不少背信弃义的事。

这使他性格坚硬,行事独断,不轻易向强权低头。他可以追随一位英明的君主,却无法容忍弑君夺位的非义之举。

因此,秦叔宝对玄武门之变采取了冷静的中立态度,既不助纣为虐,也不助谋逆篡。这份独立的品质,使他在唐初群臣中独树一帜。


在玄武门政变中,秦叔宝保持的中立态度,无疑让新登基的李世民有些不满。玄武门之变后,辅助李世民夺位的心腹们获得了丰厚的赏赐。

而秦叔宝却只得赏赐的一半。这无疑昭示了他在这场政变中采取了中立态度,未对新主力挽狂澜。李世民明白,要真正稳定江山,必须笼络人心。

而秦叔宝的态度,已昭示他不会成为心腹。李世民也想过罢免秦叔宝的官职,但想到美良川之战中的汗马功劳,还是留下了这位猛将。毕竟,国家大事方兴未艾,他需要能战善斗的将领。


二、美良川大捷,立下汗马功劳

尽管在玄武门之变中态度暧昧,但秦叔宝的军事才能还是得到了李世民的高度认可。627年,李世民亲征瓦岗军,秦叔宝以统军的身份随军出征。

当时瓦岗军占据有利地形,唐军屡战屡败。秦叔宝分析形势,建议李世民舍弃正面攻击,采取迂回包抄之计。李世民采纳,秦叔宝亲自率领一支部队,夜间秘密绕到瓦岗军后方,直扑其主帅李密所在的美良川。


次日拂晓,唐军主力齐齐前进,瓦岗军大惊,溃不成军。秦叔宝趁势猛攻,生擒敌帅李密。这就是著名的美良川大捷。

秦叔宝的出谋划策,可谓功不可没。李世民亲自为他抚掌称庆,封他为左领军大将军,赐给他金瓶,誓言要以自己的肉喂饱他。

美良川大捷是秦叔宝军事生涯的巅峰。他在给李世民夺取天下的征伐中立下汗马功劳。尽管在政治上态度暧昧,但在军事上,秦叔宝始终效忠李世民。


这场战役的胜利,也让李世民对秦叔宝刮目相看。秦叔宝在战场上展现的勇武与智谋,正是当世难得的人才。

李世民也意识到,自己此前对秦叔宝的猜忌可能过度了。秦叔宝固然在玄武门之变中没有表态,但这不代表他会背叛自己。

相反,在美良川一战中,秦叔宝依然为自己出生入死,建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反思自己以往的做法,决定从此以绝对的信任,对待这位首席猛将。


而对于秦叔宝来说,美良川大捷也抚平了他内心的不满。新皇帝李世民虽然夺位方式争议,但至少在军事上和对将士的信任上,秦叔宝已看到希望。

李世民采纳了自己的策略,并给予高度肯定。这无疑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秦叔宝也意识到,眼下唐朝正处在开国伊始,有能之士当尽力辅佐君主,建功立业。

于是,他暂时搁置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决心在军事上助推唐朝走向辉煌。


三、卧床十二载,表明心迹

美良川大捷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就在李世民飞黄腾达之际,秦叔宝突然卧床不起,长达十二年之久。

朝野上下,无不对此议论纷纷。秦叔宝解释称,毕竟跟从各路诸侯作战多年,流血过量,已然身患绝症。每每有人前来探视,秦叔宝也会装出病恹恹的样子。唯一的例外,是李世民派人送药时,秦叔宝会借故倒掉“圣药”。


十二年间,秦叔宝闭门不出,远离朝堂。他的心结,也就在这长时间的闭门修养中逐渐化开。

玄武门之变,弑君夺位,与其守志不屈的性格相左;美良川大捷,立下汗马功劳,又足以昭示忠诚。既来之,则安之。天下已定,他亦应扫清心绪,重投李世民麾下。

卧床十二年,可谓是秦叔宝内心转折的标志。等到重新出山,秦叔宝已将身与心全都奉献给了李世民这位新主。

十二年的静养生活,让秦叔宝有了充分的时间反思。他意识到,自己不应固执己见,而要顺应时代的潮流。


李世民已成为汉唐的新君,天下局势也已定。尽管夺位过程存在争议,但对秦叔宝来说,效忠这个既定的政权才是正道。他决心不再计较玄武门之变,而是奉献自己的全部才华,来辅助这位新君主。

与此同时,十二年的生活也让秦叔宝看开了。人生就如一场大梦,荣辱得失皆是过眼云烟。自己年轻时经历的种种磨难,都已化为回忆。

眼下还活着的自己,应抛开成见,重新出发。李世民赏识自己在军事上的才能,这已足以让秦叔宝感激。他决定退出政治舞台,单纯作为一名猛将去辅佐李世民。


最后,长时间的静养也让秦叔宝身心达到平和。多年征战沙场,见证了太多祸乱与血雨腥风。如今天下太平,他已没有战斗的欲望,只想退居幕后,享受来之不易的安宁人生。

这十二年的修养,将秦叔宝从一个躁动的武人,变为一个见多识广、知天命的长者。等他重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时,已是一个脱胎换骨的全新人物。


四、忠义之臣,功绩永留

643年,唐太宗建造凌烟阁,表彰二十四位开国功臣。其中秦叔宝名列榜末。

排名低落,自是有原因的。玄武门之变时的态度暧昧,使他失去了心腹之位;又因早逝于638年,比许多功臣更早地退出了李世民的记忆。然而,以忠义之心,秦叔宝的功绩并不因排名低落而有所削减。


李世民晚年时常去凌烟阁怀念,那些金戈铁马般的征战岁月。站在功臣浮雕前,他不会忘记秦叔宝在沙场的勇猛与忠诚。

正如褚遂良所题“凌烟阁”三字,褒扬二十四功臣高洁的品质。秦叔宝忠诚勇毅的精神,已融入这三个字里。

一代枭雄,刀光剑影,最终都化为一缕缕青烟。而功臣的事迹永留,化为千古绮丽的传说。秦叔宝生前虽然命运多舛,但他那矢志忠义的精神,已能够超越历史的变迁,流芳百世。


李世民晚年看重的这些功臣,其实更象征着他年轻时的理想主义和斗志。当年的玄武门之变,虽然结果上取得成功,但在道义上始终存在争议。

而那些忠诚老臣,如秦叔宝,则提醒着李世民作为君主要秉持的品质。李世民也深知,国家要行稳致远,皇帝必须时刻警醒自己的良知。这些功臣的精神,将常伴随李世民度过余生,时刻督促他不忘当初的心愿,矢志为民为国。


对于秦叔宝本人而言,虽然他在凌烟阁中排名最末,但这不代表他就功绩平庸。相反,秦叔宝一生最引以为豪的,正是自己矢志不渝的品格。

高低贵贱于他而言不啻云烟。且他也领悟到,人生最可贵的是坚守内心的信念。他希望后人记住的,不是虚名和排行,而是他那永不妥协的忠义精神。只要唐人心中有一席之地,秦叔宝已感到欣慰。


结语

唐朝功臣众多,秦叔宝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他在玄武门之变中态度独立,不作表态;美良川大捷立下汗马功劳;闭门十二年,抚平内心波澜。

一生忠于国家与主君,以至死不渝的精神永载史册。纵使排名末席,秦叔宝的忠义之情,亦值得后人追慕与歌颂。


这样的故事,也在在警示着后世君主要警惕功高震主之祸,避免猜忌臣子。

秦叔宝之所以能最终心向正道而无怨无悔,正是因为李世民及时纠正了错误,给予了充分理解和信任。一个英明的君主,必然拥有宽广的胸襟,纳谏若珍。唯此,方能建立忠心之国,功成万世之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忠义   瓦岗军   汗马功劳   心腹   猛将   大名鼎鼎   功臣   君主   唐朝   公正   态度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