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两者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可别分不清楚

前言

在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有两个称谓极为相似,那就是丞相和宰相。这两个词在汉语中只差一个“代”字,但其所代表的职位和职责却有着天壤之别。简单来说,丞相和宰相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臣子,但丞相是具体的官职,而宰相更多是对掌握实权的官员的一种泛称。

这其中又涉及到复杂的历史演变和朝代变迁。那么,丞相和宰相之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它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在中国古代社会,丞相和宰相的权力之争又蕴含着怎样的历史意义?

丞相的演变:由辅佐逐渐成为百官之首

丞相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争鸣、各国陷的战国时代,丞相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古籍文献中。

当时的丞相还不是掌管百官的最高长官,而仅仅是辅佐诸侯国相邦处理政事的助手而已。相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百官之首。这一点从当时齐国的相邦管仲和赵国的相邦蔺相如的地位就可以看出。

到了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进行了整合,在公元前309年正式设立了左丞相和右丞相两个官职,相邦和丞相成为并存的两种官职。

其中最著名的相邦要数吕不韦。在吕不韦被秦始皇免官后,相邦之位就长期空缺,而丞相则一直有人担任。秦朝还在左右丞相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中丞相一职。三丞相共同辅助秦始皇处理朝政。

到了西汉建立之后,刘邦为了避讳,将相邦改称为相国,而丞相仍然是相国的助手,辅助相国处理政务。西汉初年最著名的相国,要数韩信、萧何和曹参。汉昭帝时期,吕太后临朝称制,吕产担任相国,成为西汉历史上最后一任相国。此后两个世纪之间,丞相之位就没有设置。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担任丞相,这一时期的丞相重新成为百官之长。不久之后,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也在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但是,丞相的这种盛世很快就过去了,曹丞相和蜀汉丞相的时期都不过区区几十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国逐渐被丞相所取代。但随着皇权的加强,丞相的权力也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被逐步削弱。

一直到了明朝的胡惟庸案,丞相在中国历史上最终划上了句号。明成祖朱棣时期,因为自己常年征战,国家大事由内阁官员代理。这些内阁官员没有丞相的名分,但也被雅称为“相国”。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沿用到了明朝晚期。

宰相由来已久:自周始至明终

而宰相一词,其实来历更加悠久。早在周朝时期,就已经有了管理政务的太宰,以及管理贵族府邸的家宰等具体官职。

这些官员的主要职责都是辅助诸侯或贵族处理政事,可以说是宰相职责的雏形。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了宰相的联称,如称齐国的管仲为宰相,赵国的蔺相如也被称为宰相。

从秦汉到隋唐,宰相一词都是丞相的一个泛称,表示担任辅政重任的臣子。所以同一历史时期,一个朝廷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宰相,丞相必然也是宰相,但宰相未必就是当朝的丞相。如西汉初期,相国韩信可称汉初宰相;三国魏国有司马懿、王弼等人,可统称魏国宰相。

直到辽朝,宰相才正式成为一个具体的官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辽朝的官制分南北两系,北方契丹族以北官制为主,南方汉人地区以南官制为主。

所以北相府有北宰相,南面也有南宰相这一官职。这是宰相职位的名称首次与丞相划清了界限。但辽朝之后,宰相还是退回了一个泛称的地位。

一直到了明朝,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之位,明初政治体制的改革直接导致了丞相这个官职在中国历史上的终结。

但辅助皇帝处理朝政的责任与需求并未因此减少,所以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设立内阁以处理皇帝缺乏的政务。

这些内阁官员的地位虽不如丞相,但仍被称为“宰相”。直至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投江自尽,“宰相”这一称谓也就此成为历史。

皇权与丞相权的争夺:一千年的角力

丞相与宰相的更替,实则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漫长较量。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代表最高统治者的权力,相权则代表着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及相关部门的权力。两种权力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争斗。

秦朝时,丞相的权力曾一度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丞相赵高和丞相李斯就曾联手篡权,伪造诏书迫使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秦二世即因为丞相过权而早亡。

汉武帝时期,为削弱丞相之权,设置三公九卿,让皇亲国戚担任要职。东汉时,更是直接任用太监和宦官参政,这也导致了后来宦官专权的严重后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削弱了丞相作为百官之首的地位。隋唐时期采用三省六部制,分割丞相权力,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也有效削弱了相权。

北宋时,太祖赵匡胤通过分散相权的方法,大幅度设立宰相以分权。行政权归中书门下,军事权归枢密院,财政权归三司。种种举措都在有效划分相权。但也造成了冗官冗费。

明初设立内阁集合群臣助皇帝治理国事,再次削弱相权。到了清朝,设立直属皇帝的军机处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皇权达到鼎盛。自此,丞相之位在中国历史上退出了舞台。

宰相与丞相:辨析二者关系

从丞相与宰相的历史演变来看,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也存在诸多差异。首先,宰相是古代对担任辅政要职的官员的一个泛称。它不是一个实际的官职,而更像一个制度。不同时期的宰相也称呼不一。丞相则是一个实际的官职,如汉代的相国、三国的大司徒等都可称为当时的丞相。

其次,一个朝代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宰相,但只有一个丞相。丞相必定是宰相,但宰相未必就是当朝的丞相。比如说,汉朝宰相可指萧何,也可泛指周勃、枚皋等多人,但那时期只有一任丞相。

再次,丞相必须是正式官职,而宰相可以是对有实权官员的尊称。宰相没有特定的职务范围,不同朝代有不同叫法。但丞相则是专指一个时期内最高辅政官员的头衔。

最后,在辽朝以前,丞相和宰相可互称。辽朝南北官制使两者有了区分。明清时期,丞相废止,宰相成为一种历史称谓。这些变迁都体现了两者之间细微的差异。

皇权逐步加强:丞相权归于消亡

观察丞相与宰相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一个趋势,那就是随着封建王朝的加强与发展,皇权逐渐增强,达到鼎盛。而丞相作为最高辅政大臣的权力则日渐削弱,最终消亡。

秦汉之际,丞相权达到鼎盛,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人的选择。而后经历数百年的权力整合,到了隋唐,皇权获得空前的加强。

三省六部的设立以分割丞相权力。宋代名存实亡的宰相被分为数人以削弱单一大臣的势力。最后一任丞相胡惟庸被明太祖所灭。

明清以后,丞相成为一种历史名词,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沉浮,最终随着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结语

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变化和演进中前行。丞相与宰相的更替替代,见证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它启示我们要不断反思历史,汲取历史智慧,以求得现实政治的最佳运作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9

标签:丞相   宰相   蜀汉   泛称   相国   皇权   天壤之别   官职   权力   时期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