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阿丽|百岁老红军刘木舟的如烟往事

百岁老红军刘木舟的如烟往事


文/冉阿丽


写在前面的话:

2022年6月,经过半年的采访写作,终于完成了“石家庄的红军大院”一文。

文章不过5000多字,但因为所有老红军都已故去,所有细节全凭子女、亲属及邻居口授,再作碎片化整理提炼,所以成文很慢。

此文在“丰融春秋”公众号和《今日头条》我个人账号以及百度发布之后,其反响超出了我的预料。很多读者给我留言,表达他们对红军老前辈的敬仰和爱戴。

有一位江西的80后读者,是老红军姜启达遗留在江西老家的女儿的外孙儿。他通过此文找到了在石家庄的亲人。我深感欣慰,在纪念长征胜利87周年之际,又挖掘出老红军刘木舟的生前往事,以缅怀这位身经百战淡泊名利的百岁老人以及所有的红军老前辈。


一、辞别爹娘上井岗

刘木舟,1901年出生湖南省平江县梭墩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原名刘贤才,因家境贫寒,十几岁就给地主扛长工。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累死累活还是挨饿受冻,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再大一些,为生活所迫,他拜一个剃头师傅学起了手艺,成了一个每天挑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的剃头匠。这段经历,使他增长了见识,也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小学老师何幼泉。

何幼泉是共产党早期开展农民运动的地下工作者。他给刘木舟讲了很多道理,使他懂得了穷人受压迫的根本原因,从此坚定走上了革命道路。何介绍他参加了党的地下组织工作,出于安全考虑,他更名刘木舟,以剃头匠身份,为党组织传递情报,开始了革命生涯。

1927年10月,他在何家祠堂郑重宣誓,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7冬天,共产党人夏明翰来到湖南平江浏阳一带,担任了平浏特委书记,指示中共平江县委,分别在1927年9月、1928年3月,组织平江农民暴动。刘木舟就是其中一员。

暴动的前一天晚上,刘木舟回到家与爹娘告别。他知道此去凶多吉少,已抱定必死信念。面对爹娘,心中万般不舍,为老母亲洗脚铺床。他对老母亲说:“娘,我要出去一段日子,等打倒了土豪劣绅我就回来陪你老人家”。谁知这一别竟是70年。

因为敌我实力悬殊、准备仓促等原因,两次平江农民暴动均以失败告终。刘木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为保存实力转入地下。

1928年7月22日,中共湖南省湘鄂赣边特委书记滕代远,与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一团团长、共产党员彭德怀,联手发动了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我党发动和领导的又一大规模起义,一举捣毁了平江县城的反动军政机关,解救了500多名关押在监狱的工农群众。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红五军,转战湘鄂赣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反扑,集结10个师的兵力,多次对湘鄂赣根据地进行大肆围剿。面对极为严峻的斗争形势,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主力,赴井冈山与红四军汇合。

1930年5月,刘木舟正式加入留在平江的红五军第二纵队,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后改编为红三军团),开赴井冈山,成为红军的一员。


(刘与女儿们合影)

二、茅台酒、野蒜和一块羊皮

作为后人,大家总是向老人探究,当年红军是怎样在自然环境恶劣、天上飞机轰炸,地上几十万军队围追堵截中生存下来的。

每当此时,老人总是沉吟许久才缓缓开口。他说,没想别的,就是跟着红军走,跟着共产党走。记不清打了多少次仗,只记得大部分时间都在炮火硝烟中奔跑、冲锋,吃饭睡觉都是插空。

是的,他作为红一方面军的红三军团战士,参加了长征中红一方面军经历的所有战役战斗。

长征前一至五次反围剿、湘江之战、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攻打遵义城、激战腊子口等等。哪一次都是抱着必死信念与敌人拼杀,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仗打完,活着就是赚到了。

同他一起离开家乡参加红军的老乡,他眼看着,在湘江战役中,牺牲在敌人的炮火中。

所以每当讲起这些往事,他的心情总是很沉重。

1935年3月,刘木舟随中央红军攻打了遵义城,到达贵州北部的赤水河畔茅台镇,在这里做短暂休整。他和战友们在镇上贴标语,宣传红军,还在街上商铺打了一水壶茅台酒,买了一块白羊肚手巾大小的羊皮。

没想到这无意之举,居然撑着他走过了艰难的长征之路。

红一方面军长征中翻过的第一座雪山是夹金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北部和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海拔4000多米,空气稀薄,地势陡险,终年积雪,天气变化无常。当地人称:“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更不可攀。要想越国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红军不是神仙。他们是肉身凡胎,靠着信念和顽强意志,以生命为代价,爬过了雪山。许多战友长眠于此。多亏刘木舟买的那壶茅台酒,实在冷了喝一口保暖,渴了喝一口润嗓子。那快羊皮休息时他就搭在胸前御寒,实在饿的受不了就撕一块嚼嚼吃了。

在过草地的时候,羊皮和炒面吃完了,他就四处挖野菜充饥。结果挖到了有毒的野菜,浑身浮肿,连续几天腹泻不止,身上的热量消失殆尽,虚弱的走路都需要战友扶着,拄着棍子摇摇晃晃地走。

他绝望了:难道我的命就撂在这茫茫草地了?当兵的应该战死沙场而不是病死啊!

后来他们走到一个蒙古包,一个牧民兄弟看到他的病状,凭经验知道他是毒野菜中毒了,就从地里拔了几棵野蒜给他。他们语言不通,不能对话,但从眼神他们彼此懂得。他吃了几棵野蒜后,身上的病状居然神奇的消失了,腹泻停止了,全身浮肿也消退了。

每当想起这些,刘木舟老人就感慨万千:命不该绝,这是天意!说明革命还需要我这个老兵。

凭着这种信念,刘木舟继续跟着大部队前进,爬过18座雪山,趟过24条大河,两次过草地,终于走完了25000里长征。


三、刘财神和收容队队长

1935年的1月,刘木舟跟部队来到一个村子里宿营。长期行军打仗,部队给养贫乏快断顿了,许多伤员因缺医少药得不到及时治疗,伤口恶化;有的新兵没冬装,衣着单薄。

刘木舟他们在一个逃亡地主的家里安置下来。晚上他发现住的房子雕梁画栋,装饰精美,唯独一面山墙有些异样,凹凸不平,与这所房子不协调。他用手敲敲,感觉里面是空的,就用木棍将墙壁撬开一个洞,里面竟哗啦啦地掉出很多银元。他高兴极了,立即向部队首长报告,大家七手八脚地把墙壁挖开,成堆的银元流了出来。具体有多少银元他不知道,只知道部队出发的时候,用十几匹驴子才驮完。

部队用这些钱给部队添置了过冬的衣裳,采买了一些药品,经济状况一度得到改善。领导和战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刘财神”。

长征途中,部队任命他为收容队队长,带着十几个人,沿途收容救助因受伤、生病而掉队的红军战友,或是其他部队在战斗中失散的的战友。

他们或搀或背,替他们扛着枪,病情重的就用担架抬着,最多时一天能收容七八十人,每个人身上都背了三四条枪。也有发现时就牺牲了的,他们只好就地掩埋,让烈士入土为安。

最让刘木舟心痛的是,一个十三四岁的湖南籍红军小战士,得了疟疾,浑身衰弱地躺在路边。刘木舟心疼不已,身上挎了7条枪,背着他走了100多里地,想赶到大部队驻地救治。可惜他还是没有跑赢死神的脚步,小战士最终在他怀里停止了呼吸。

这就是长征,环境极端恶劣,缺医少药,缺衣少食,敌人围追堵截,死神如影随形,生死就在一瞬间。

四、在聂荣臻元帅身边工作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7年2月红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刘木舟所在的红三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参加了平型关战役,之后他被分配到驻扎在河北阜平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给聂荣臻司令员当管理员。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他近距离地接触了聂帅,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情操。

聂帅经常通宵达旦的工作,体力消耗很大,他就想着给聂帅开个小灶补充点营养,每次都被聂帅拒绝了,并坚持到食堂打饭吃。就连女儿聂力从上海来探望父亲,聂帅都要求她一起吃食堂的粗茶淡饭。

聂帅说领导干部的孩子更不能搞特殊,应该让她体会一下革命的艰苦。

刘木舟同时负责在晋察冀边区医院工作的白求恩大夫的生活。

尽管边区经济困难,但边区政府还是把他的伙食标准定为每天2个大洋。白求恩不愧是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他总是把他的饭与受伤战士一起分享,用节省下来的津贴,给战士们买生活用品。

一次,白求恩突然拉住刘木舟,指指刘木舟的脚,又抬起自己的脚,指着张着大嘴的鞋不停比划。刘木舟明白了,白求恩是想要一双跟自己一样的草鞋。

一到宿营地,刘木舟就找来草绳为白求恩打草鞋。

白求恩则一直神情专注地看。草鞋打好了,他拿在手里端详了一会,马上把张了嘴的皮鞋换了下来,穿上草鞋像孩子似的转了一圈,向刘木舟竖起了大拇指。

刘木舟到底给白求恩打了多少双草鞋他自己都记不清了。至今,在石家庄国际和平医院白求恩纪念馆陈列的那双草鞋,就是刘木舟给他打的。

五、程子华做媒,聂荣臻徐特立送礼,喜结战地良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决绝的抗战,终于取得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全面胜利。

此时刘木舟已经44岁了,还是光棍一条。

身边的首长都很关心他。晋察冀军区政委程子华对他说,“老刘,抗战胜利了,你该成个家了。你看师部收发文件的陈英怎样?”

程政委给他介绍的陈英时年24岁,是阜平城南庄人。一家子都是党的堡垒户,弟弟是武装民兵,被日本鬼子杀害。她1938年参加革命,先在兵工厂工作,1942年参军,成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的收发员。是个觉悟高、心地善良的好姑娘。


刘木舟心里非常乐意,只是担心自己年龄大,委屈了姑娘。

没想到陈英很痛快的答应了。她说,她最敬佩长征走过来的老同志。

婚礼那天上午,聂帅来到新房,看到刘木舟还穿着旧军装,就递给他一件白衬衣:“老刘,马上要新郎官了,怎么也不换件新衣裳?这是我送给你的结婚礼物。”

实在说,除了身上穿的旧军装,刘木舟一无所有。在前不久的一次战斗中,他的背包被子弹击中了,人没伤着,家当全烧光了,只剩下一条从日军手里缴获的烧了个大洞旧军毯。

革命老人徐特立送给他一张钢丝床。

刘木舟非常感动,在首长和战友们的祝贺声中当了新郎官。

抗战胜利后,刘木舟一直在晋察冀军区后更名为华北军区司令部工作。

戎马倥偬,辗转于阜平县和张家口之间。1949年3月又从张家口来到北京门头沟的军区车辆器材库,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尽着自己的微薄力量,

1949年10月1日,刘木舟作为嘉宾,在天安门城楼西5观礼台,亲历了令全体国人振奋骄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盛况!

1955年,中央军委为加强人民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开始实施军衔制。

夫妻俩顾全大局,主动服从组织安排:刘木舟离职到华北军区军官休养团休养,陈英脱下穿了十几年的军装,放弃了副连职职级,拿着每月几十块钱的补贴,回家当了家庭妇女。


(陈英与长女、长子和三子合影)

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冲锋,在革命成功之后选择隐退!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情操和品质?

三观一致是婚姻的坚固基础。刘木舟和陈英虽然年龄相差20岁,但共同的理想和革命经历,把他们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

刘木舟退而不休,依然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为人民服务孜孜不倦:修防空洞、架红军桥,到菜店帮着卖菜。1965年邢台地震,他心系灾民,一次就捐了3000元,相当于当时整个桥东区的捐款总额。

陈英勤俭持家,全力支持刘木舟的种种善举。每天洗衣做饭,晚上还在灯下为孩子们缝补衣服,辛勤操持着全家人的生活。他们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下一代。

他们养育了8个孩子,个个要求上进,积极进取,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一定成绩。这其中包括战争时期,因行军打仗送给老乡抚养、发高烧救治不及时而落下终身残疾的二女儿。

1993年12月2日,老八路陈英因常年辛苦积劳成疾溘然辞世!

2001年12月13日,刚过完百岁生日的老红军刘木舟,因肺部感染在睡梦中安详回到了天国。

这是一对令人敬佩的革命伴侣!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无论是在艰苦动荡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物质匮乏的建国初期,他们都守望相助,患难与共,淡泊名利,忘我利他,恪守初心,堪称坚贞爱情与美满婚姻为一体的典范!

也许,这才是现代人孜孜以求的爱情和婚姻该有的样子吧?

(2023年9月19日于庄里长安水榭)


作者简介:冉阿丽,女,1976年12月入伍,长期在军事院校工作,曾任军队院校学报主编。业余时间创作的随笔散文和报告文学作品多次获奖。半生与文字结缘,以包容心态,品复杂社会,以悲悯情怀,写烟火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3

标签:老红军   白求恩   平江   司令部   湘鄂赣   晋察冀   草鞋   军区   红军   部队   往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