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大闸蟹

大闸蟹,又名河蟹、毛蟹,学名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方蟹科、绒螯蟹属甲壳类动物。它们的螯足(钳子)粗壮有力,内里长有锯齿。雄蟹的螯足内外部都长有厚厚的绒毛。大闸蟹是中国大陆特有的物种,分长江水系、黄河水系、海河水系、辽河水系这四大品系,其中以长江水系最为有名。

一、大闸蟹的名字由来

相传夏禹治水,委任巴解督工,彼时水里常现一种夹人虫,伤人无数,后巴解用沸水烫死,并吃其肉,然发现此虫好吃,便广告众人;至此夹人虫不再为人所惧,而是成为食物。后人为纪念巴解的勇敢以及发现之功,便在解字下面加虫,称之为蟹。这种蟹就是后来的大闸蟹。那为什么它会被称为大闸蟹呢?有几种不同的说法。首先,有人认为“闸”字与“煮”字音相近,是方音的变迁。其次,有人认为字典上有“煠”字,即是以水蒸之的解释。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吴讷士家作蟹宴时,张惟一先生首次透露,他说:“闸字不错,凡捕蟹者,他们在港湾间,必设一闸,以竹编成。夜来隔闸,置一灯火,蟹见火光,即爬上竹闸,即在闸上一一捕之,甚为便捷,这便是闸蟹之名所由来了。”


二、大闸蟹的洄游及繁育

大闸蟹有洄游的习性,其在河口浅海中出生,之后沿江河而上,在淡水江河湖泊中生长育肥,每年秋季生殖蜕壳完成后,成熟个体离开其生长育肥居所,顺江河而下至河口浅海区域,并在此交配、产卵,之后母蟹抱卵越冬,受精卵在母蟹腹脐上发育,破膜之后的蚤状幼体离开母蟹,然后经过5次蜕皮之后发育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能够在水中游动,同时也能调节渗透压以以适应淡水环境),大眼幼体溯河而上,最远可到重庆,期间经历不停地蜕壳生长,遇到适宜的环境随即定居育肥,经过约一年半的时间,到第二年的秋天成长为性成熟个体,然后顺江河而下至河口浅海区域交配产卵,完成种族延续的使命。大闸蟹的生命周期一般为23-25个月,公母蟹在完成繁育使命后一般会死去。

视频加载中...


三、大闸蟹的公母之分

蟹的腹部退化而折于头胸部下方,俗称脐。仔蟹阶段,蟹脐都是尖的,呈长条状,长大后,雄性腹部变窄,呈等腰三角形,叫尖脐,而雌性腹部变宽,近似半圆,俗称团脐。另外,成熟地公蟹螯足上地毛长满一圈,而母蟹则不是。

左图为早熟蟹,右图为蟹苗;上为母蟹,下为公蟹

四、大闸蟹地肝胰腺与性腺

肝胰脏,俗称蟹黄,是蟹重要的消化腺,左右两叶由很多细枝状的盲管组成,有一对肝管通入中肠,输送消化液帮助食物消化;健康的肝胰脏为橘黄色。肝胰腺也是大闸蟹的营养储存器官,大闸蟹在完成生殖蜕壳之后,肝胰腺中储存的营养逐渐消耗,肝胰腺随之变小,取而代之的是河蟹性腺的发育长大。



(本文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大闸蟹   河口   幼体   河蟹   浅海   胰腺   水系   江河   俗称   腹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