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夏都在洛阳,请网络神棍闭嘴

夏朝的建立------------

谈到夏朝的建立就不得不提到上古时期新石器时代的几位人物及几次战争;炎帝、黄帝、蚩尤以及南蛮部落、东夷部落。传说炎黄二帝在部落扩张过程中发生冲突,战于阪泉,三战皆溃,炎帝战败与黄帝结盟归附。炎黄二部联盟后,势力扩张,后来蚩尤入侵炎帝领地,炎帝不敌,被驱赶到涿鹿一带,而后炎帝向黄帝求援,炎、黄联合各部与蚩尤联盟战于涿鹿,擒蚩尤,自此炎黄二帝成为各方部族首领。尧为黄帝的玄孙,尧帝统治期间,黄河泛滥,鲧(gun)被推荐去治水,没有成效被赐死。舜帝继位后(历史书上说的是禅让于舜,也有观点认为是篡位)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而后舜帝让位禹,禹的儿子启继位后开创了几千年世袭制,自此“家天下”的概念开始影响中国近4千多年。

炎帝黄帝

大禹治水之前,中国的各个部落自行其事,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治组织,社会秩序混乱不堪。通过治理洪水,使得河流得到了有效控制,从而为农业的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一过程中组织各个部族,统一的人力物力调配产生的社会秩序也为夏朝的建立创造了客观的条件,夏朝的建立也标志着中国进入封建制度开始。

大禹治水


夏朝的考证------------

夏朝究竟存不存在?在考古取得实质性物证之前,西方史学家的观点是认为夏朝是不存在的,认为这个朝代是后人杜撰。但随着诸多考古遗址的发掘,古籍里关于夏的记载,逐步在被一一证实。关于记载夏朝的古籍较多,内容较多的是《尚书》中收录的《虞书》《夏书》,这两本记载的多为夏朝的重要事件、对话、地理方位等。关于建都、迁都方位被学界经常提及的有《吕氏春秋》、《左传》、《史记》、《水经注》、《淮南子》、《诗经》、《帝王世纪》、《古本竹书纪年》、《春秋》、《韩非子》《括地志》等。

夏朝存续的时间:通过古籍推断,夏朝大致的存续时间为公元前2024年至公元前1553年(也有人认为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竹书纪年》中记载夏朝前后存续471年。

夏朝都城的地点及变迁:

《集解》引徐广曰:“禹居阳翟”

《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县下班固自注:“夏禹国”

《史记·夏本纪》: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大禹的都城,文献查证有阳翟(di)、阳城、平阳三种不同说法。一般认为,阳翟是禹受封立国的始居之地,受封之后直至舜去世,禹正事成为帝,并迁都阳城。

《史记·夏本纪》: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此处提到的,并未建立都城,而是在服完三年之丧完毕后,益又把帝位让于禹的儿子启。

《竹书纪年》: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

这里提到了两个地点:夏邑即位,指的是阳翟,今天的禹州,和大禹继位的地点一致。钧台按照《水经注》的记载,钧台就在禹州城南十里的地方,所以的都城为阳翟。

《竹书纪年》:元年癸未帝卽位居斟鄩畋于洛表羿入居斟鄩。

竹书纪年

太康继位后居于斟鄩,太康失国,为后羿所驱逐,出亡于洛汭。太康居斟鄩应该是失国之后的无奈之举。其后的少康孔甲帝发等频繁迁都,大部分文献都缺失记载详尽的迁都过程。地点的记载其中较为明确的记载有:帝丘、斟灌、阳翟,原,老丘、河西(都为短暂停留)。直到夏朝末代夏桀的都邑,文献记载的比较一致,都斟鄩。“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可以看出斟鄩是历经了几任国君,直至夏桀,夏朝被商王朝取代,走向终结。

启的后代为争夺王位屡次迁都

《括地志》: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

《史记·吴起列传》: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后世资治通鉴里也有相同记载)

根据记载;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阪在北边。此处正是洛阳盆地,二里头遗址居洛阳盆地之中,由此推断,斟鄩正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随着二里头遗址考古的发掘,越来越多的文物出土,中国第一王朝,赫赫夏都将穿越3千多年的时光,再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相关学术资料可以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官网找到,学术成果的发表可以在社会科学院官网找到。

中国第一王朝夏朝


夏都文化的影响------------

龙图腾文化:

禹字的演化

禹字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并没有找到相关记载,这一点可以理解,因为甲骨文多是用来占卜,并不用于记事。禹字初见于金文时代,形似一只手抓住害虫。形态上看,禹字也形似蛇,后世也将禹字解读为蛇形之龙,在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正是与禹字有形似的的地方,更有神话传说,夏禹是黄龙的化身。作为祭祀礼器,拥有他的必定是当时的王或者主持夏王朝图腾神物祭祀的“御龙氏”。绿松石龙形制作精美、技术高超、体量巨大、形象复杂,为中国后世龙崇拜找到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夏朝民族的以龙作为图腾,有别于商的玄鸟、南方的凤凰、以及三星堆的太阳图腾。

绿松石龙

王朝礼制的形成及传承:

根据现有发现,在二里头文化分布范围内,仅二里头遗址的面积在200万平方米以上,其他遗址面积最大的仅100多万平方米;仅在二里头遗址发现有主干道路网络、宫殿区、宫城城墙、大型夯土建筑群、围垣作坊区、铸铜作坊、绿松石器制造作坊、贵族居住区、贵族墓葬区、Ⅰ级墓、坛及墠类祭祀遗存、青铜礼器群、玉质礼器群、绿松石礼器群等高规格遗存。上述高规格遗存构成了二里头都城的主体要素。其中又以主干道路网络最为重要,它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形成“九宫格”式宏大格局,确定了都城规划布局的基础框架,并一直沿用到都城存在之末期。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这三个最重要的区域恰好在“九宫格”的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祭祀区、贵族居住和墓葬区、制造贵族奢侈品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都拱卫在宫殿区的周围。都城内部形成“宫殿核心区—祭祀区、官营作坊区、贵族居住、墓葬区等中心区—一般居住活动区”的“向心式”规划布局结构,层次清晰,等级有序,完全符合“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都城规划特点。加上二里头都城所处的天下之中的中心位置,充分体现出二里头早期国家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和秩序井然的统治格局,足以显示二里头王者在都城建设中“辨方正位,体国经野”的政治抱负。二里头遗址在二里头文化或国家中规模最大,等级和规格最高,是其唯一的都城,是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统治的中心,独具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特质的王朝礼制已经形成。(摘自《二里头文化的溯源价值与当代意义》作者:赵海涛)

《论语·为政》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集注》:“胡氏曰:“子张之问,盖欲知来,而圣人言其既往者以明之也。夫自修身以至于为天下,不可一日无礼。天敍天秩,人所共由,礼之本也。商不能改乎夏,夏不能改乎商,所谓天地之常经也。若乃制度文为,或太过则当损,或不足则当益,益之选之,与时宜之,而所因者不坏,是古今之通义也。因往推来,虽百世之远,不过如此而已。”

二里头宫殿遗址布局图

夏都宫殿规划及青铜器: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程“井”字型布局,道路延伸范围更大,长度均超过400米。道路和墙垣规划为多个正方形、规整的网格区域表明,二里头都城已经有了严格、清晰的规划。宫殿位于核心中央,显示了王权的至高无上、权利中心的高度集中。出现了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布局。宫殿的规划布局,功能区、王权区的分离,在历代华夏王庭的建立,城邦的建设中可以看出清晰的发展脉络,也是商周文明的主要基础。以至于影响后世国的含义,在君权神受的思想影响下,帝王之居为天下之中,帝王的城池为中央之邦,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国家中心所在,所谓天圆地方,王在中央。

乳钉纹青铜爵

最早的中国

二里头夏都是夏朝中晚期华夏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这一点在考古发掘过程中逐渐体现出来,例如: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络、最早的中央宫城、最早的绿松石手工坊、最早的青铜冶炼群等等,已经脱离了上古部落的概念,同时区别与其他遗址,也正式标志着广域王权的建立。根据诸多上古遗迹来看,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因此又称为“国中”、“中土”、“中原”,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出现与王权国家的形成是同步的。

相关著作:《二里头(1999-2006)》、《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大都无成--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保训>故事与地中之变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炎帝   王权   都城   史记   夏朝   王朝   洛阳   作坊   闭嘴   宫殿   遗址   中国   神棍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