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懂天气预测吗?中国改成西式气象机构后天气预报更准确了吗?


中国古代懂得天气预报预测吗?我们先来看一段话怎么说的:


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为了和沙皇俄国争夺巴尔干半岛,发生了克里木战争,结果沙俄战败,这场战争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促进了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的诞生。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盼望着能准确预报气象灾害,而几千年来比克里米亚风暴强得多的风暴亦比比皆是,为什么天气预报要到克里米亚战争时才得以诞生呢


为什么在中国古代早已有气象机构预报天气情况下,却说是诞生在欧洲,真是无法理解现代很多砖家的思维。


古书记载黄帝“乃设灵台,占星气,占风”,这涉及到对天气现象的观测,以此来判断风雨阴晴,根据云的状态及风向来预测事情的发生。


据《尚书·胤征》记载,中国在夏代设立“羲和”“掌天地四时”。当时的气象机构多由世袭专业人员如羲、和、重、黎等充任。


商代设立的文化官职有巫、多卜、占、作册等。巫是最高的宗教官,掌握占卜“天象”与“气象”的大凶大吉;多卜、占是负责占卜天象和气象的专职人员;作册是史记官,负责记录气象。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一样,我国气象学的历史也很悠久,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关于天气的记录是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商时期的关于求雨的卜辞及记录风、雨、雪、雷电、虹等天气现象甲骨文文献,自秦以降,我国历代王朝都设立有观象机构,进行天文、气象观测。”(《简说中国历代气象的成就》、《简略说中国历代天文气象机构》)


所以,写在中国的“气象学发展史”也只会说:“我国最早的国家综合性近代化气象机构是1913年由北洋政府成立的中央观象台气象科,由于北洋政府时期政局动荡,经费无着,该台很快就处于半停顿状态。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央研究院,下设气象研究所,在1942年行政院中央气象局成立前,一度代行了国家综合性近代化气象机构的职能。该所第一任所长为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他的领导下气象研究所于1929年元旦试作天气预报,1930年元旦正式绘制天气图。在气象研究所的推动下,民国时期我国的气象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现代气象观测体系的初步雏形。


1949年该所未随中央研究院退往台湾,而是成建制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为后来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和人才基础。”(《简说中国历代气象的成就》、《简略说中国历代天文气象机构》)


看到没有,即便写了进行天文气象观测也当做没有,这是故意忽视历史事实,前面进行简略总结了中国古代气象机构的成就,提到了中国古代有天气预报能力的。


而能够得到中国自己承认的却只有“西方气象机构”,因为它是科学的先进的,这比什么都重要,需要得到西夷认可对于过去和现在的很多中国人来说,非常的重要。哪怕中国古代有气象机构并能预测天气也是错误的落后的迷信的,不予承认。


为什么中国要改成中国出口转内销魔改后的西方气象机构呢?


因为据现代蛮夷伪史说在明清时期的西方,随着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特别是航海事业的推动,天文学和物理学领域有了重大突破。


1597年伽利略发明了空气温度表、1643年E.托里拆利发明了气压表、1667年胡克制成压板式风速器 ,随着这些近代气象观测仪器的被发明与广泛应用,气象观测开始从单纯的定性描述向定量化器测转变,这一转变标志着近代气象科学的开端。


这是因为中国的气象观测机构不符合西式科学,觉得不先进了,尽管中国古代一直有自己的天文观测机构,加上几百年时间内鬼二鬼子叛徒们的偷盗输入西方,满清酋长控制汉人不许读书,这么长时间下来,也能够逐渐落后了。


根据蛮夷伪史颠倒后的解释,认为我国的气象观测一直都是停留下定性观测的阶段,无法形成专门的西式科学,所以,必须要改,必须要改成西方那种气象机构。


那么变成西式气象机构以后,中国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如何了呢?比古代更先进更准确了吗?


不好意思,还真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变得更加复杂,劳而无功,远不如今天瞧不起的古代阴阳五行预测准确率更高。


现代科技是很发达了,天气预报还是不准确,为什么古代就可以做到呢?现代是技术先进了,也是各种计算复杂了,相比之下,古代没有那么复杂,可是预报准确率却高的多啊,这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之所以天气预报不准确,那都是因为从满清开始让传教士在钦天监任职掌管的缘故,中国古代当然也有气象仪器,可是,仅是辅助,不了解天文气象生成的原理,仅依靠气象仪器观测是不够的,这就是为什么到今天技术进步了这么多,还是不准确。


为什么天气预报不可能达到百分百的准确呢?


我们先来看依据现代科学教的解释是怎么说的吧,刚才我们了解了了天气预报的制作,知道了气象观测资料是天气预报的基础,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也深受观测资料的疏密影响。


我国现在的探空观测站一共只有100多个,折合每200多千米才有一个探空观测站。云的生命很短,一块大的雨云可能会在10千米内将雨降完,雨没有降在观测点上,就观测不到降水。不仅探空站在空间上稀疏,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我们每天只有早7点、晚7点和凌晨1点三次施放探空气球进行观测,其他时间仅靠地面观测站进行观测。探空气球升起时如果没有遇到云,就无法预报出降水。


虽然,数值天气预报的应用可以提高预报结果的精度,但问题主要不是出在计算机上,而是出在反映大气运动规律的方程组以及求解方程组时初值的确定上,目前任何一套模式都不能完全真实的模拟大气演变,只是近似的模拟;因而计算机算出来的大气方程组的解只能是一个精度不甚高的近似解,再加上网距大、网点疏,捕捉天气系统如同大网捞小鱼,致使当前天气预报舞台唱主角的数值天气预报不时地出现“跑调”和“走板”。


从勒佛里埃绘制的世界第一张天气图算起,现代气象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代天气预报是从通过简单的定时观测得出气压场、高低压、冷暖锋,并进行简单的线性推算这样一个简陋的手工作坊里发展起来的;至于以数值天气预报为代表的对天气变化的简化物理过程的求解和运算历史就更短,仅有几十年的时间。


从这个角度看,气象科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相比,更为年轻,因为年轻,所以对很多天气现象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规律,还没有完全的掌握,而这些因素又会直接影响到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加之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既有中高纬度大陆性天气系统的影响,又有低纬度海洋性天气系统的影响,各种天气灾害众多,是天气灾害种类最繁多、表现最剧烈的国家之一,这种国情自然也就加大了天气预报的难度,从而影响到预报的准确率。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气象预报从古代传统的看云、观测雷电识别到运用卫星、雷达等高科技手段来识别观测。虽然现代科技这么发达,但还是会有失误的时候,准确率还是不够。


我们看看有多么复杂吧,这种分析气象的方式就像西医理解人体那样无知愚昧,观测越细微不代表可以提高更高的准确度。因为需要处理的信息更多更繁杂,而这些信息真正有效的并不多,也因此需要更加强大的计算机来进行运算分析数据。


对于气象观测数据的搜集分析,可能西夷气象预报现在做的更多更好,计算机分析的也不错,这能够代表什么呢?代表人的能力更进一步了吗?不能,只能表明人发明的机器确实更好了,运算能力更强了,可是,理应最应该达到的目的比古代天气预报能力更强,却为何实现不了呢?


值得思考啊!


天气预报的准确度不高,有各种理由,其中部分是可以赞同的,目前建立起来的气象观测机构只是观测条件更好、数据更精确、天气图绘制更高而已,并没有真正理解天气形成变化是怎么来。


最多可以说在蛮夷可以理解中国天气的部分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百多年时间,中国人对天气变化的认知水平估计可能和西夷持平,或者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能的。


因为,当今认为最先进最发达最科学的“科学教”知识理论还太年轻了,就像西夷那样年轻,才认识世界一样,因为它们的确才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刚认识世界,所以,中国人学习西夷知识文化,也就会变成跟它们一样才认识世界。


今人的脑袋瓜学习西夷以后,不知怎的,变得无比自大觉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认为科学教是真理完全可以解释所有的一切,不能解释的就斥为“迷信”、“伪科学”,如果反对,就认为对方是“反智”,不思考全盘接受,反之,对待华夏文明全盘反对。


这样的状态,真的正常吗?觉得有些好笑。


需要通过排斥异己的方式来达到统一所有人的思想,本身就说明其理论是不完善的,如果只强调“信”的话,科学教就更没资格笑话排斥华夏文明思想了,因为信谁都是信,为什么信华夏文明的祖宗和神仙就要被西夷笑话不科学是迷信呢?


只不过,想要信祖宗信华夏神仙,确实有点难,毕竟,在华夏几千年时间里儒家是不提倡这点的,可惜,它们却又无力阻止蛮夷教的入侵,甚至最后合流了。在华夏大地上蛮夷教遍地开花了。


现代科技各项气候仪器都比过去先进发达了,种类也多了,测量数据也更精确了,但是,对于季节的迟早是无法直接表示出来的。


举例来说:


1962年春季,华北地区的气候比较寒冷,但是五一节那一天早晨,北京的温度记录却比前一年和前两年同一天早晨的温度高两三摄氏度之多。


因此,不拿一个时期之内的温度记录来分析,就说明不了问题,如果从物候来看,就容易看出来。


1962年北京的山桃、杏树、紫丁香和五一节前后开花的洋槐的花期都延迟了,比1960年迟五六天。


可是,把过去一个时期内各天的平均温度加起来,成为一季度或一个月的积温,比较的是各年季节冷暖之差,却看不出究竟温度要积到多少度才对之物发生某种影响,才适合播种。而且这类积温数字对指导农业生产,意义还是不大的。


气象仪器测量的温度只是影响植物变化的因素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造成植物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因素是非常多的,这也是西式科学教看不到的很多因素。


这也说明现代科技之下,延续至今的古代物候依然有效而不可缺少。


晋代郭璞所着的《葬书》,其中提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也是有关“风水”的最早的定义。


西汉刘安等人著的《淮南子》中,对雷、电作如下的解释:“电激气也”,“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这就是说,当时把雷看做是阴阳相互作用的产物,把电则看做是激发的气。


这些现象都是因为“气”的变化产生了不同的现象,一直以来中国都有“天人相应”、“天人感应”之说,同样也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说法,这些就是因为两者相应之后,出现了感应而变化出了各种气候气象的反应。


《易·乾·文言》说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类同相召,气同则和,声比则应。”


宋代·邵雍的《观物内篇》提到这么一段话:


“天生於动者也,地生於静者也。一动一静交,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交,而地之用尽之矣。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静之大者,谓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静之大者,谓之太柔;静之小者,谓之少柔;动之大者,谓之太刚;动之小者,谓之少刚。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之矣。


夫阴阳刚柔,根极为动静者也。而动静之生,天地以判。动静之交,天地以合。故动而生阳,动极则阴生。静而生柔,静极则刚生。天阳而阴从焉,地柔而刚交焉。始而之科极,皆交而既於尽者也。凡天地之用,道盖如此。惟是阴阳刚柔,各以动静之大小分太少,得气多者太,得气少者少也。太阳日,太阴月,少阳星,少阴辰,分属於乾、兑、离、震,交焉而天体尽是矣。太柔水,太刚火,少柔土,少刚石,分属於坤、艮、坎、巽,交焉地体尽是矣。此一分而两,两交而四,四交而八,八交而十六,十六交而三十二之不离乎一动一静也。


日为暑,月为寒,星为昼,辰为夜。暑寒昼夜交,而天之变尽之矣。水为雨,火为风,土为露,石为雷。雨风露雷交,而地之化尽矣。暑变物之性,寒变物之情,昼变物之形,准备变物之体。性情形体交,而动植之感尽之矣。两化物之走,风化物之飞,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走飞草木交,而动植之应尽之矣。


是故寒暑昼夜者,日月星辰之本天而变也,而动植万物之性情形体,由以感。雨风露雷者,水火土石之本地而化也,而动植万物之走飞草木,由以应。为变为化,为感为应,不交不生,不生不备,而天地乌乎尽矣。”


(宋代·邵雍《观物内篇》)


再看这么一段话关于寒暑昼夜雨露风雷相互变化的解释,也有所些许了解,其余则还需要多加学习积累才能深入理解了。


也就是说,天地日月星辰之交,会得到暑寒昼夜、水火土石,这些再相互感应相交变化出世间万物,而人是其中最重要的。


懂梅花易数的人,还知道梅花易数中的天时占,就是主要用于梅花易数推断天气情况的。他们只需要从整个卦象分析,利用五行生克原理推断即可。


八卦与天气有着十分明确的对应关系。


离卦☲预示着晴天,坎卦☵意味着要下雨;乾卦☰是晴明的先兆,而坤卦☷则主隐晦多云


卦中的震象多则主春夏二季雷电交加,卦中的巽象多则主四季风力强大,卦中的艮象多说明久雨欲晴,卦中的兑象多则说明即使不下雨也要阴天。


如果夏天占卦得到的是离多而无坎,意味着这将是一个炎热干燥的炎夏;冬天占卦得到的是坎多而无离,则说明整个冬天将雪花飘飘。(具体不清楚了哈,仅作说明。)


古人根据阴阳五行的原理,将世界万物分为阴、阳两种状态以及金、木、水、火、土五种形式,依照阴阳五行的转化规律进行天气预测,这反映了我们祖先洞察天地、认识事物的。


《易经·说卦传》中的“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就阐明了易经八卦与气象的关系。


现代中国的西化气象机构放弃了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来推测天文气象,天气预报也没有变得准确率更高。


如今,懂了阴阳五行相互变化,天地阴阳二气交感,产生了世间万物,风云雨露雷电等自然现象,那么以此来推测气象不就是很自然,很容易,也更准确了吗!古人的智慧还需要传承学习,今人不要过度妄自尊大,于己无益。


可以简单说,学蛮夷脑袋就是化简为繁,学中国祖先那就是化繁为简,这差别可就太大了,今天各种灾难危害都在于过度重视物质学习西方蛮夷那种耗费巨大精力财物去实现一点点的小功能,代价太大了,人将承受不了这种繁琐费力的技术所带来的代价。


人们喜欢这种西夷劳多功少的事物,因为可以都能挣钱,只是它们用来挣钱的人和物,就不在乎了,而相信的人也不在乎,值得吗?


也许值得,也许不值得,在不同的人眼里心里在乎的东西不一样,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中国   气象   天气预报   天气   机构   蛮夷   华夏   准确率   阴阳   古人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