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屈辱的一次国际会议,中国代表被请出会场,数年后一雪前耻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1983年9月,一场重要的国际协商会议在堪培拉举行,各国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南极事务。中国派遣代表团参加此次盛会,其中郭琨是代表团的领队,充满期待地前往。然而,会议开始后,中国代表团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

与其他国家代表领到一叠厚厚的文件资料不同,中国代表团手中仅有几张纸,上面勉强写有会议流程大纲。这差距之大让郭琨和他的团队感到无比尴尬。更加令人难堪的是,当会议进入决策阶段时,会场内传来刺耳的木槌敲击声,所有国家的代表都凝视着中国代表团。会议主席宣布:“请中国代表退场,到会议室外喝咖啡,等待投票结束。”在这一刻,中国代表团遭受了巨大的屈辱,他们的眼睛通红,却无法反驳,因为当时中国没有投票权。


在会议结束后,郭琨等人被遗忘在了会议室外,一直没有得知最终的投票结果。他们辛苦准备的会议报告似乎毫无用武之地。这次会议,中国成了唯一一支被排斥在外的国家,这种屈辱深深刺痛了郭琨的心。

然而,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必须从《南极条约》说起。

《南极条约》签署于1959年,由英、法、美、苏、日、澳等12国共同制定。该条约宣布南极为全人类共同所有,各国承诺和平开发利用南极,禁止在南极进行领土扩张和军事行动。此外,涉及南极事务的决策需要全体协商国投票决定,所有联合国成员国都可以申请加入,成为缔约国。


中国于1983年成为《南极条约》的缔约国,并受邀出席堪培拉会议。然而,条约规定只有协商国才有投票权,而中国只有发言权,没有决策权。这就是中国代表团被排斥在会议外的原因。

事实上,中国在南极科考领域一直是一个相对的新手。新中国成立后,尽管致力于科学研究,但在南极科考方面却一直是一片空白。其他国家已经建立了南极考察站,而中国甚至没有夏季考察的条件,更别提冬季考察了。当时,中国连一张南极的地图都没有。


直到1978年,有关部门提交了开展南极考察的报告,将南极科考提上了日程。1980年,中国代表获邀参观了澳大利亚的南极考察站,这次经历让中国的南极科考梦想燃起。然而,由于国际合作的性质,其他国家不承认中国有独立进行科考的实力,这也导致了堪培拉会议上的尴尬场面。

为了摆脱这种屈辱,中国必须在南极建立自己的科考站。1984年,郭琨联合32名科学家,请求国家尽快开展南极科考事业。经过几天的讨论,中国南极科考正式立项。


1985年年初,首批考察队从上海港出发,前往南极。这是一段艰险的航程,充满了危险。船员们早已为了这次科考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们甚至准备好了遗书,表达着对祖国的坚定信念。

南极的气候条件极为特殊,一年中有一半时间是极夜,即使在极昼期间也有狂风肆虐。然而,中国代表团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充满毅力地前行。他们在冰天雪地中奋战,抵御紫外线辐射,应对生物钟的紊乱,不断面临着伤病。在建设南极科考站的过程中,郭琨的右脚不慎扭伤,但他咬牙坚持,贴上膏药,继续工作。所有队员都全身心投入,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扛着重达50公斤的水泥和石子,重复数百次。他们的手套磨破,手上是一道道伤口。


然而,坚韧的毅力和团队协作让他们在45天内完成了钢结构房的建设。1985年2月21日,长城站正式竣工,郭琨成为首任站长。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堪培拉   屈辱   中国   南极   缔约国   代表   科考   国际会议   条约   代表团   会场   年后   会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