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民日报》主编马立诚:否定南京大屠杀,在香港被套麻袋暴打


文/可可

编辑/可可

铭记历史,热爱祖国,不忘初心

二零零四年,《人民日报》原社论组组长马立诚出版了一本名为《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的新作,其中否定了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及“满洲政权”对东北人民所造成的苦难。对于许多人来说,尤其是南京人,这样的言论无疑是对祖先的一种侮辱。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历经磨难、浴血奋战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是那段令人心痛的历史创伤,它们不容被篡改或遗忘。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这段历史,将其传承下去。

马立诚,作为一位在全国范围内颇具声望的文学批评家,曾被誉为“全民公知”,备受尊敬。他在文坛上名声显赫,也积累了相应的财富。然而,他的《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一书却在舆论中受到了强烈的谴责,他的名誉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面对舆论的炮火,马立诚却选择了一意孤行,拒绝悔过。他的态度坚决,坚信自己的观点,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

一次文化交流让马立诚从日本回国后变了个人,他以令人震惊的态度对中国抗日战争进行了否定,并宽恕了日本的罪行。

他的著作声称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声称当时南京人口未达30万。然而,历史事实早已证明南京大屠杀的残酷真相,且日本曾多次向中国表达歉意,此刻再次的道歉显得多余。

马立诚的言论掀起了社会的轩然大波。他甚至认为日本成立“满洲国”是出于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却忽略了其中的政治背景。在他的观点中,甚至涉及到钓鱼岛问题,将这样的争端轻描淡写,显得极不负责任。

更令人愤慨的是,他竟然将中国抗战时期的伤亡归咎于中国人的反抗。他无视日军对中国民众的残暴行径,却将战争责任推卸给受害者。

马立诚的这些言论在社会中引起了极大的愤慨和抗议。他的观点和态度严重背离了历史事实和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被广大民众所谴责。

《人民日报》也毫不犹豫地解雇了马立诚,对于他的背叛行为予以了严肃的回应。这一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公众人物如何因言论的背离而失去了公信力,也提醒我们历史的重要性,不容被歪曲和篡改。

一九四六年,马立诚诞生于南京,那时正值抗日战争结束,整个国家遭受着深重的战争创伤。普通民众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幸运的是,他在国内局势逐渐稳定后步入读书阶段,没有因此耽误学业。

一九七七年,全国重新开放高考,对于马立诚来说是个喜讯。他毫不犹豫地辞去了工作,投身到了刻苦学习的生活中。这份付出也有了回报,他成为了自高考恢复以来最早被录取的一批高校毕业生。

马立诚考入了武汉大学历史学专业,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毕业后,以优异的写作能力加入了中国青年报,最终调至人民日报,担任主编职务。

然而,一趟日本之旅改变了他的人生。在2002年,由于工作原因,他被派往日本进行文化交流。

一到日本,他受到了热烈欢迎,日本政府派出众多精通历史的专家来迎接他。在中国地位崇高的他在日本也备受重视,日本方面精心策划,小心翼翼地将不真实的历史资料渗透给马立诚。

更甚的是,他被带到了一个名为“历史博物馆”的地方,对这场战斗进行了夸大其词的描述,却对日本的罪行轻描淡写。马立诚的信仰逐渐崩塌,他居然开始支持日本的观点。

然而,他的言行引起了香港一些热血青年的不满,他们趁他不备,将他套在了麻袋里。至此在中国,他已经失去了容身之地。

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祖国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我们应该以热爱祖国为荣,不忘过去,不忘民族的耻辱。

日本对中国所犯下的罪行,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伤痛。我们不能为那些为祖国捐躯的英勇先烈开脱任何罪责。

只有铭记历史,牢记那些为国家英勇献身的先烈,我们才能更加珍视今日美好的生活。他们的无私奉献让我们能够享受到和平安宁的日子,他们的牺牲让我们有机会追求幸福和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人民日报   抗日战争   麻袋   被套   日本   罪行   铭记   中国   言论   观点   中国人   历史   马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