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四次帮朱棣,专坑建文帝,他到底是假草包,还是真卧底?

前言

明成祖朱棣在历史上赫赫威名,但其夺取帝位的靖难之役,却也充满了变数与艰辛。有一位大将军在这场战争中屡屡失利,最终还倒戈相向,这就是曹国公李景隆。

四次兵败助长朱棣气焰,又在关乎成败的最后一刻倒向朱棣,李景隆在历史上被视为大奸大恶之人。但他到底是真正的草包,还是朱棣安插的内应?笔者将通过史料,深入剖析这个张扬跋扈的“花花公子”,揭开他的真实面目。


一、曹国公门第不凡,小公爷自幼骄横

洪武三年,李景隆的祖父李贞被明太祖封为曹国公,封赠一等公的头衔。李贞本人并无军功,仅因是朱元璋的姐夫而得到恩宠。

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忽然跃升为公爵,这无疑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李贞并不懂如何处理政事军务。每每在朝廷大殿上,他只能暗暗揣测明太祖和文武百官的神情,生怕露出马脚。

三年后,李贞之子李文忠继任曹国公爵位,并成为明朝开国之初的重要将领。李文忠不同于父亲,他从小便跟随明太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尤其是攻占南京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李文忠与徐达并称殿军先锋,率领禁军直捣红霞山,生擒陈友谅,为明朝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李景隆便是李文忠唯一的儿子,生而承袭两代曹国公的荣耀。他自小便骄横跋扈,明太祖曾亲口批评他“骄矜自用”。

李景隆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拥有无上荣耀,从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他常常喝醉后大肆损害妇女清誉,父亲苦苦劝导也毫无作用。


但由于有着显赫门第,李景隆还是得到了皇帝的宠信,多次带兵出征,练就一身武艺。他也渐渐收敛浮夸的作风,在朝堂之上装出一副彬彬有礼的模样。

明太祖见他长相俊美,举止不俗,也就由他去了。毕竟李家与皇室是亲戚,背景显赫,不好过分苛责。

到了洪武末期,李景隆已是东宫官员,掌管着左军都督府,权倾一方。他英俊的相貌和威风凛凛的姿态,更让他倍受宠爱。建文元年,朱棣在北方举兵造反,皇帝决意讨伐这个背叛自己的叔叔,于是派出心腹李景隆前去平叛。


二、首战告败遭讥笑,老将没用青年上

李景隆此役北上,手握重兵,声势浩大。他深谙兵书,决心先攻下北平,一举击败朱棣。谁知城池坚固,加上守将顽强抵抗,围城一个多月竟无进展。李景隆不得已,只能在郑村坝与朱棣主力决战。

两军对垒,李景隆满怀胜券在握之态。他想用自己的军事才能一雪前耻,赢得将相中的地位。作为继承父辈衣钵的年轻将领,这是李景隆证明自己的大好机会。他夜不能寐,反复研读兵书,对自己取得胜利充满信心。

然而他低估了敌方实力,也高估了自己。开战伊始,燕军猛将张玉一阵突袭,直接击溃了李景隆七个营寨,冲散了他一半的兵马。李景隆急忙调兵遏止住溃败的势头,重新布阵反击,可惜为时已晚。


眼见大势已去,李景隆只得丢盔弃甲而逃。这对他尊严的打击比失败更大,他没想到自己会如此狼狈不堪。一场失败,让李景隆的威信跌入谷底。朱棣见他不过如此,讥笑他“豢养之子”,从未见识过真正的厮杀。

皇帝也终于认识到,不该过分信任一个未经历过大战的将领。为挽回颓势,他决定重新调配军队,以老将郭英为主帅,李景隆只能屈居副手。李景隆对此非常不满,觉得自己功高震主,皇帝已经开始猜忌自己了。


三、白沟河兵败丢脸,溃军被宰相痛斥

建文二年,明军在白沟河再次遭遇朱棣军。李景隆心有不甘,他想以一场大捷冲淡前次失败的耻辱。毕竟,他还年轻,实战经验不足也情有可原。只要这次取得胜利,自己在朝野中的声誉就可复苏。

开战之初,双方势均力敌。李景隆精心部署,亲自督战,一时间战局胶着。就在他准备发动总攻击之时,朱棣猛将胡拔都突然杀出重围,直取李景隆大营。这出其不意的偷袭让李景隆措手不及,他正率领亲兵作战,几乎被活捉。

李景隆见状大惊失色,只想自保性命,匆忙调转战车想要逃跑。他的突然退却让明军士气一落千丈,燕军乘机追击,明军只能丢盔弃甲仓皇潰逃。李景隆也不顾形象,丢下军队狼狈奔回南京。


这一溃败直接造成十多万明军死伤,再也无力北伐。皇帝得知大败的消息,召见李景隆询问缘由。李景隆狡辩敌人出奇兵,自己为保全军力才退兵。他心知理亏,只能编造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

黄子澄大怒,当场痛斥他不忠不勇,要求皇帝将其处死。李景隆面色苍白,心中暗想若非自己高门盛世,只怕难逃一死。他恨黄子澄揭露自己卑劣行径,却也不敢当场顶撞宰辅,只能强忍辱没趁机报复。

四、城破之时内奸现形,开门迎王众叛亲离

建文四年,大势已去。朱棣顺利攻占南京,建文帝在慌乱中不知所终。这场看似胜利的夺位战争,李景隆却心中忐忑。他犹豫不决,既想求得朱棣宽恕,又怕众叛亲离被问罪。


他曾试探性地向几位朝臣暗示,自己考虑投靠新主。但效忠建文多年的大臣们愤而拂袖离去,李景隆意识到无法在南京获得任何支持。终于,在朱棣即将攻入皇宫之时,李景隆毅然决然打开城门迎接新主。

他带领朱棣军队杀入宫中,将建文帝的支持者一网打尽。建文帝的心腹大臣们纷纷被斩杀,皇宫很快传出哀嚎与惨叫之声。

李景隆亲自动手,将曾经的主君建文帝拖出,任由燕军凌辱。有人问他为何背叛自己的君主,李景隆冷笑道,大势所趋,自己不过顺应民心。


内奸的真面目暴露后,朝野纷纷谴责李景隆。但出人意料的是,朱棣对他并无责难,反而加封他为太子太师,保留了曹国公爵位,看似极为善待。直到此时,李景隆才松了一口气,暗自庆幸选择了正确的附庸对象。

五、军令状如山倒后,公爵不保被褫夺

永乐元年,朱棣正式登基为帝,李景隆仍然位居朝中要职。然而好景不长,很快就有朝臣弹劾李景隆在军中连番失利,应该问责其失职之罪。再加上许多开国功臣都看他不顺眼,李景隆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永乐二年,李景隆被革去官职和爵位,禁锢于家中。其他大臣仍然对他怀恨在心,纷纷上书揭发他的种种昏庸害国行为,以及在靖难之役中的叛变叛国行为。朱棣也渐渐对李景隆失去耐心,下令将他长期禁锢,整日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

其他大臣又加上新帝需要献媚自己的势力,李景隆遭到的清算一浪高过一浪。他被迫长期绝食抗议自己的冤情,直到身体孱弱,在永乐末年病故。


结语

这样一个明明可以安稳做公爵的人,非要投靠朱棣夺权,结果不仅被两方所恨,最终还丢了性命。李景隆一生跌宕起伏,但结局十分惨淡,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丢盔弃甲   之子   明朝   荣耀   草包   南京   公爵   卧底   将领   永乐   大臣   四次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