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脑血管病中风脑梗死的认识

【中医对脑血管病的认识 】


急性脑血管病主要归属于中医学“中风”的范畴,另有少数表现为头痛、头晕者与中医“真头痛”“眩晕”等病证有关。


中风又名“卒中”,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僻不遂。因起病急骤,变化迅 速,症见多端,与自然界善行数变之风邪特征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 名为中风。依其病位深浅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中风病多见于中老年 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中风病,始载于《黄帝内经》,该书中据中风病的不同临床表现,将有昏仆者称之为“仆击”“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痱 风”等病名。病因方面认为中风可因感受外邪、烦劳暴怒而诱发,如《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言:“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返则生,不返则死。”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饮食、精神刺激有关,并明确指出中风的病位在头部。


继《黄帝内经》之后历代对中风病的认识,从病因学角度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主倡“外风”学说。《金匮要略》认为中风之病因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并以中邪浅深、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治疗上主张祛邪散风、补益正气。唐宋以后,尤其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上的一大转折。刘河间提出“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 张“湿痰生热”;王履从病因学角度提出“真中风”与“类中风”之名,他在

《医经溯洄集·中风辨》中指出:“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明代医家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认为本病的发生系“内伤积损”而非“外感风寒”所致。李中梓又将中风明确地分为闭、脱二证。叶天士进一步指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宜滋液息风、补阴潜阳。王清任《医林改错》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气虚血瘀”而成,创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晚清及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则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所致。近年来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方面逐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标准和规 范,临证治法多样化,疗效也有较大提高。


一、病因病机


中风的发生,病因复杂,多相兼致病。主要是在平素气血亏虚,心、 肝、肾三脏功能失调的基础上,加上情志不遂,或饱食恣酒,或房事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气血逆乱,夹痰夹火,横窜经脉,上冲于脑,蒙蔽心窍而发生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诸症。


1. 积损正衰 年老体弱,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或形体肥胖,气虚于中, 或久病、思虑过度,气血亏损,以致元气耗伤,运血无力,而致脑脉瘀滞不通,脑失所养;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夹痰浊、瘀血上扰清窍,突发本病。


2. 劳倦内伤 “阳气者,烦劳则张”,烦劳过度,耗气伤阴,多使阳气暴张,引动风阳上旋,气血上逆,壅阻清窍;或纵欲过度,引动心火,耗伤肾水,水不制火,则阳亢风动。


3. 饮食不节 饥饱失常,或嗜食肥甘厚味,或饮酒无度,皆可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横窜经络,上阻清窍,以致神明无主,猝然昏仆而成中风。



4. 情志所伤 五志过极,心肝火盛,皆可动风而发卒中,以郁怒伤肝为多。平素忧郁恼怒,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则肝病阳暴,引动心火,气血上逆于脑,神窍闭阻,遂生中风。或长期精神紧张,阴精暗耗,肝肾阴虚,阳亢风动。


5. 正虚邪中 年老体衰,或饮食不节,或劳役过度,或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皆可致正虚衰弱,气血不足,营卫失调,腠理空虚,尤其在气候突变之时,风邪乘虚而入,使气血痹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形盛气衰,痰湿素盛,外风引动痰湿闭阻经络而致口僻不遂。


综上所述,本病的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其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且两者常互为因果,或兼见同病。本病系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其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二、辨证要点


1. 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中经络仅见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但无神志障碍;中脏腑则指突然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遂、口眼斜等。


2. 中脏腑应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是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两手握固,大小便闭,属实证;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症见神志昏愦,目合口开,四肢软瘫, 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属虚证。


3. 闭证当分阴闭与阳闭 闭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与阴闭之分。阳闭为瘀热痰火闭郁清窍,可见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如拽据,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甚则舌体卷缩,脉弦滑而数。阴闭为寒湿痰浊内闭清窍,可见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腻,脉沉滑等。


4. 辨病势顺逆 在中风病诊疗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神”的表现,尤其是神志和瞳神的变化,以判断病势的顺逆。先中脏腑,如神志逐渐转清, 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是病由中脏腑转向中经络,病势顺,预后多好;反之先中经络,病人渐至神昏,瞳神变化,甚则呕吐、头痛项强者,病变发展至中脏腑,是正气渐衰,邪气日盛之征,病重。


5.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脑出血的急性期,绝大多数表现为中脏腑风阳痰火闭证或腑实瘀热证,有的可表现为脱象。中经络的重症,多为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除按中风病辨治外,尚可参照中医头痛的部分内容。


6. 辨病期 中风病常分为三期。急性期为发病后的2周以内,中脏腑可至1 个月;恢复期指发病2周或1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8

标签:黄帝内经   病势   医家   半身不遂   心火   脏腑   阳气   经络   神志   气血   脑血管病   中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