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斩首时,为什么要脱掉她们的上衣?原因让人难以启齿

阅读前,请伸出您的贵手点击一下关注,希望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可以在评论区进行讨论和分享哦感谢您的支持!

文案|栾城苏

编辑|栾城苏

前言

在如今社会,我们听说过的死刑,从枪毙也逐渐转成静脉注射了,有些犯人虽然罪该万死,但是死前不用遭受“虐杀”的痛苦。

古代时期可完全不同,那时候光死刑就高达数十种,每一种都残忍至极,了解这种刑法过程的时候,都会让人不寒而栗。

电视中最常见的就是古代的斩首,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女犯人跪在刑场中央的断头台上,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有些离谱的是,这些女犯人的上衣还得被脱掉。

脱女犯人的上衣,在古代有什么说法?斩首时还有什么规矩吗?

中国古代形形色色的死刑

古代中国存在着许多残忍的死刑方式,这些刑罚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严苛的律法,和对人命漠视的态度。

凌迟、车裂等死刑方式想必大家应该都有耳闻,凌迟又称“千刀万剐”,就是反复用刀切剐犯人的肌肉,使其在巨痛中死去。

并且凌迟刑必须在刑场公开进行,行刑的刽子手要持续不断地对囚犯的四肢进行切割,直至其气绝身亡。

车裂则是民间常常说的五马分尸,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五块,所以名为车裂。

还有一种“炮烙”的刑罚,这种酷刑是纣王发明,残忍至极,巨大的火炉中烧红铜柱,犯人被迫抱住烧红的铜柱,肉体烫烂惨不忍睹。

除了这些残忍刑罚,还有“溺刑”,溺刑也分为几个方式,比如强行将犯人按在水中直至溺亡,还有就是在他们身上绑上石头,扔到水里淹死,“活埋”很好理解,将人活活掩埋使其窒息而亡等等。

相比这些,“绞刑”就显得格外仁慈,比如古代讲究留个全尸,这算是一种恩赐了,死的比较体面,所以有的人会蒙“恩赐”,获得自己吊死的机会,能体面一些。

最常见的死刑形式是斩首,死囚被端坐于斩首台上,行刑者举起沉重的刀,有时需要反复砍击才能切断头颅。

这种死法虽然简单,但过程中犯人往往会惊恐万分,等待死神降临的那一刻异常煎熬,凡是判处斩刑的重罪犯人,都要在刑场立起高大的斩首台。

行刑前要由狱卒将囚犯五花大绑,押解至刑场,等待最终审判的降临,这其中有一个常见的事态,那就是行刑前,犯人会被脱掉上衣,女犯人也不例外。

斩首脱掉衣服有几个原因

古代刑场上对死囚执行斩首刑前,都要求犯人脱去上衣,这一做法乍看残忍,但其实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脱衣有助于核实犯人身份,防止因长相相似被冤杀,古代监管不严,易容逃脱时有发生,避免囚犯因长相酷似,被误当作那人处斩,脱衣检查特征,可避免再出现这样的冤案。

古人重视孝道,亲人会不惜重金请人顶罪,脱衣也可防此,其次脱衣可看清犯人身体伤痕,古代牢狱条件极为恶劣,蚊虫泛滥、疾病盛行,入狱前后肯定留有无法掩饰的伤,这可辨别是真正的罪犯。

再者就是无衣方便行刑,行刑刀随用随磨,日复一日就失去锋利,死囚若穿厚实衣服,刀锋很容易被缠住,增加斩首难度。

历史上确有行刑者连砍数刀才将人斩首的例子,这不仅加重犯人痛苦,还给行刑人留下创伤,影响心理,脱衣可避免这外部因素干扰。

当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针对古代的女犯人,男的脱光衣服也没什么,但是女人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古代女人,“羞辱”的震慑比直接杀了她们还要命。

最重要的是对其“羞辱”

古代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几乎没有受过教育,一生都要依附男性度过,她们一旦触犯法律,常常要承受比男性更为严酷的刑罚,在行刑前剥去女犯的衣物以羞辱她们,这在古代刑法中屡见不鲜。

在古代,女子的命运就是嫁人,她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在家里悠然自得,出嫁后便是妇道,只需操持家务,生儿育女。

在古人眼中,教育女子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在那个时代,女性地位低下,是男性的附属品,需要迎合男性的想法。

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死刑其实并不可怕,可是被判死刑的女犯,不仅要被斩首致死,行刑前还要当着民众的面剥去她们的衣衫,让她们赤身裸体,这无疑是对女性极大的侮辱。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女性十分看重自己的贞操,甚至高于生命,所以被脱去衣服在众人面前展示裸体,对女犯而言简直就是活生生的折磨,这种屈辱感比死刑本身更使她们痛苦。

很多态度刚烈的女犯,为了保住最后一丝尊严,宁愿自杀也不要被脱去衣服示众,她们情愿选择自尽,也不要被剥去衣服,赤身裸体地任由其他人目睹。

这种将羞辱作为刑罚方式的做法,一方面是给犯人以警示,让她亲身感受公开羞辱的痛苦,同时也给观者以儆效尤,能起到震慑作用。

但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古代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正对待,利用羞辱女性的手段作为惩罚,本身就有损害女性人格尊严之嫌。

一个真正平等进步的社会,应该摒弃羞辱他人作为惩罚方式的陋习,刑罚必须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不分男女。

只有当男女地位彻底平等后,刑法才能不带任何偏见地执行,而不只是历史的产物,我们应该为建立一个没有性别歧视的社会而努力,刑罚也才能真正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

斩首时间的门道

光说斩首脱衣服了,其实在古代在行刑的时间上也极为有说法,比如我们常常听说的秋后问斩、午时三刻,这些看似随意的时间选择,实则蕴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节奏的精妙考量。

一提到“秋后问斩”,大家都能立刻联想到秋高气爽的景象,秋天象征着万物凋零,树叶纷纷飘落,这种景色犹如提前给犯人展示了他即将迎来的生命终结,按照古人的思路,秋天是一年中最适合正法问斩的时候。

古人深知,在一个时辰行刑,要合乎天时地利人和,秋天给人凄凉和萧瑟之感,植被枯萎,犹如给犯人的生命提前拟上了句号。

选择秋天斩首,可以让犯人“提前体验死亡的肃杀感”,这在古人眼中是顺应了自然秩序,也就顺应了天意。

此外古人相信,不同月份气候变化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秋季的凉意有利于镇静人的情绪。

而炎热的夏天,人容易急躁,也更容易激发犯人的反抗之心,所以秋天适合集中行刑,可以保证斩首过程顺利完成。

所以当时很多死刑犯都会被关押起来,等到秋天的到来再实行问斩,如果刚好过了这个季节,那么就可以多“苟活”一些时日。

除了季节,古人对斩首的时辰也有精心安排,比如说“午时三刻”,这也是一个微妙的时间点选择。

首先正午太阳当空,阳光最盛,这是一天之中“阳气”最充沛的时候,阳气足以压制阴鬼,可以减少刽子手受到怨灵的骚扰。

其次正午时人疲惫困顿,处于半睡眠状态,可以稍微减轻犯人的痛苦,这显示出古人也有一定的人道关怀。

对罪轻的犯人,古人会选择正午开斩,而罪重的犯人,则会精心把握在最阳气盛行的午时三刻斩首。

他们相信在阴阳交替之际斩杀重犯,可以将犯人的阳寿尽除,不使其阴气太强,化为祟祸人间的厉鬼。

可以看出,古人选择斩首时间并非胡乱决定,而是根据自然规律和人的生理节律慎重考量,这种选择或许带有些迷信因素,但也显示出古人推究事理、治国显仁的智慧。

结语

法律和惩罚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但它们并不能根治犯罪的根源,我们需更多关注教育和扶贫等积极措施,让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法治社会的阳光。

毕竟人性本善,只有解决犯罪原因的根本才能减少犯罪,然而这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社会在进步,法律在完善,相信罪犯也会越来越少,给人们创造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

END

精彩往期链接

历史上“最接近神”的五个人,诸葛亮勉强上榜,第一无人能敌

下2万米,藏着可供人类用23亿年的“无尽能源”?美国正在开发

曾买中国战机不结尾款,我国七次追债无果,如今这个国家自食恶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车裂   古代   刑场   刑罚   难以启齿   犯人   死刑   上衣   古人   秋天   女子   原因   女性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