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祥:1944年太行抗日根据地淇汤县剿蝗运动

引子

*本文原作者程祥,原标题为《淇汤县剿蝗运动》。看到这篇文章时,多少有些顾虑,估计不会有多少人对这个感兴趣,落个劳而无功也挺没意思。不过感觉这个话题还是有一定价值的,“民以食为天”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一样的。

蝗灾,对很多当代人来讲是很遥远的事,以至于大多数城里的孩子估计都没见过蝗虫。然而对于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来讲,蝗灾简直就是一场恐怖的噩梦。

自古就有“蝗灾”的说法,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防蝗的记载。中国也是世界上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平均下来每三年就会爆发一次,非常的频繁,以至于古代为蝗虫立庙。即使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是每年大大小小的蝗灾从未间断,甚至1950年还发生过一次波及7省2市的严重蝗灾。为什么现在很少能听到蝗灾,这源于后来对于蝗虫有效的防范和治理。

对于蝗灾的“根治”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科学院士——马世俊,也是中国的生态学家。曾带领着团队从生态入手,找到了“蝗灾”爆发的主要原因——降水量和湿度,从而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灾”的整体系统调控战略。国家根据此组织大规模修筑堤坝,控制水位,开垦湖滩荒地,对于蝗虫的发生地进行改造。结合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降低蝗虫的密度,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得到了有效的防治,简直是一大奇迹。不是说“蝗灾”消失了,而是被人们有效的遏制了。

为什么蝗灾的蝗虫不能吃?

网上有人发文解释如下:蝗灾无论是文字资料还是影像资料,都看不到一种动物的身影,它们就是鸟类。按理说,食虫的鸟类没有哪一种能拒绝蝗虫的诱惑,但是在蝗灾爆发时,我们却看不到在天空中捕捉蝗虫的鸟,显然这不是鸟被蝗虫大军给吓坏了,而是有另外的原因。

我国科学院康乐院士、魏佳宁副研究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就给我们找到了答案,原来蝗虫能从独居切换到群居,是因为它们体内的一个基因发生了变化,这个基因的变化导致了它们会释放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这种化合物在独居的蝗虫身上几乎是检测不到的。

苯乙腈

苯乙腈又称氰化苄,化学式为C₈H₇N,被列为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管控,它本身具备一定的刺激性,动物吸入后会产生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倦睡、上呼吸道刺激、神志丧失等症状。显然,鸟类们也是闻到了这种危险的气息,才不去趁着蝗灾大快朵颐的。也正是这种挥发性的化合物的产出,让它们有了群居的意识和行为,但这还没完,因为当蝗灾的蝗虫遇到威胁,比如被捕捉时,它们体内的苯乙氰会转化为氢氰酸,这是一种剧毒的物质,不但具有挥发性、可燃性,还有致死率。

将这样的蝗虫抓回来,即使能填饱肚子,体内的氢氰酸积累也足够要人的命了,而这也是在蝗灾时,人们宁愿将蝗虫抓来碾碎,也不吃的真正原因。

正文

1944年夏季,在我抗日根据地淇汤联合县发生了一次严重的蝗灾。这场蝗灾,遍及豫北,波及太行,威胁着相据地千顷禾苗的生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将出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大荒年。为保护禾苗安全生长,太行区党委及时发出了剿灭蝗虫的紧急号召,率领全区人民,迅速开展了大规模的剿蝗保苗运动。淇汤县委坚决响应区党委的号召,在太行七划,委领导下,领导全县人民不失时机地掀起了群众性的剿蝗运动。经3个多月的持续作战,终于取得了灭蝗生产双胜利,使全县人民避免了一次家破人亡的灾难,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

历史上罕见的蝗灾

淇汤县所辖的区域是平汉线西,淇县和汤阴县的交界地区。此地处在太行深山里,是我党在1943年夏天开辟的新区。1943年6至7月间,在这块土地上先后建立了中共淇县县委和中共汤阴县委。同时建立了党领导的淇县和汤阴两个民主县政府。1944年3月,由于斗争形势的需要,上级决定淇县和汤阴合并,建立中共淇汤县委和淇汤联合县民主政府。淇汤县下设3个区,黄洞为一区,西掌为二区,辉泉沟为三区。

淇汤县地处深山,山高地少,土薄水缺,是一个经济、交化、教育、交通等都不发达的偏僻、贫困地区。历史上不断发生旱灾、水灾、雹灾、风灾、蝗灾。单就蝗虫灾害来说,就时有发生。据汤阴县志记载:远在南北朝时,北齐天保八年,就出现过蝗灾;唐朝开元三年,大蝗灾;到了开成三年秋季,蝗虫食禾,草木叶皆尽;宋朝乾德二年夏季,蝗虫成灾;事隔13年后的太平兴国二年七月,蝗喃又成灾。天圣六年五月、明道二年七月、熙宁五年至六年均发生过蝗灾,到崇宁四年夏季,连岁蝗灾:元朝至元二十七年四月,蝗虫又生;明朝正统十一年和嘉庆七年,大旱生蝗,而崇祯十年至十二年,蝗虫更甚;清朝顺治十四年;蝗虫又成灾,康熙三十年夏季,乾隆五十一年夏季,飞蝗蔽日,民大饥荒;民国3年6月,又发生蝗灾,将已秀穗的谷子吃光,造成饥荒,民国17年秋季,蝗虫再次大生,饥民多往黑龙江逃荒奔命。

在封建地主阶级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发生蝗虫后,老百姓只得受苦受难。统治阶级面对灾情,熟视无睹,从不领导人民进行灭蝗救灾,以挽救人民的危机。即是(使)减免一些赋税,也不过是故弄玄虚,假仁假义而已,根本解决不了人民的生息问题。

1944年淇汤县的蝗灾,史所罕见,蝗虫的数量,灾情的面积,以及持续的时间,都是史无前例的。

1943年就出现过蝗虫。蝗虫是秋下卵,冬过眠,春返活,夏成虫。1944年4月初,祺汤县的3个区都发现了蝗蛸。本土原本就潜伏着蝗祸,而在4月28日、6月12日、7月初、7月12日。4 8月13日和8月3日,先后又从平汉路东南、日伪和国民党统治区飞来6批蝗虫。

是年6月下旬到7月初,是洪汤县蝗灾的高峰时期,整个县境,几乎都遣受到蝗虫的侵袭。特别严重的地方,是黄洞、油城、鱼泉、土门、辉泉沟、宽河、盘石头、唐庄、将军墓等南北一线。蝗虫最甚的时候,飞蝗蔽天,蝗蛸成片。天上、地下、树上、沟底,到处皆是。甚至大街和庄户人家的锅台上爬的都是蝗虫。7月初,一一批蝗虫由东南飞经宽河上空,形成一条遮天盖地的飞蝗带,其响声震耳。盘石头、将军墓村,一步之内,就有80多只蝗虫。最多的地方,蝗虫成堆,一掌下去可以打死30多只。曾多次经受蝗虫之害的人们,面对这遍及全县、没完没了的蝗虫,惊慌失措,束手无策。大家明白,蝗虫过后,秋苗吃光,寸草不长,等待自己的将是逃荒要饭、饿死、冻死的悲惨前景。因此,一些迷信思想严重的人,日夜求神拜佛,烧香磕头,求“老天爷”驱灾免祸,保佑老百姓安全渡过灾年。

千军万马围剿战

为迅速扑灭蝗虫,1944年5月3日,太行区党委和太行军区政治部发出《关于扑灭蝗蜻的紧急号召》,提出广泛动员,周密组织,充分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打蝗运动。随之,太行七专区建立了灭蝗指挥部。

淇汤县委积极响应太行区党委的号召,在太行七专区剿蝗指挥部的领导下,县委决定:“坚决保护禾苗,彻底消灭蝗虫,立即采取措施领导全县人民,掀起紧张的剿蝗运动。”为此,县委决定成立了剿蝗指挥部,县长张超海任指挥长,县委书记赵滔任政委。同时,各区、村也相应地建立了剿蝗指择部,负责领导区村扑蝗工作。

县剿蝗指挥部一建立,指挥部的同志就立即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针对各种思想障碍,进行有的放矢的思想动员工作。

蝗虫发生之后,是扑灭,还是顺其自然?群众的认识并不一致。开始,许多人看到一群群、一片片的蝗虫,惊慌、害怕,认为是“老天爷”降的灾,人力无法扑灭,只有求“老天爷”保佑方可兔灾。当县里的同志到样众中发动剿蝗时,引起了强烈的反映。人们觉得这是一件自古没有听说过的新鲜事,那么多蝗虫,要扑灭,谈何容易。一些迷信思想严重的人,认为党的灭蝗主张是胡闹。经过反复动员,传播科学知识,讲解广大群众团结起来,就能剿灭蝗虫,保住秋苗安全生长的道理,使大多数群众提高了认识,坚决拥护党的扑蝗救灾的英明主张。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态度消极,甚至反对剿蝗运动。一些有地的中农,想打,又怕打不了蝗虫,踏坏庄稼;一些无地的雇农,不想打,怕打蝗虫误了工,维持不了生活;特别是一些不法的地主、富农,明里暗里和党的剿蝗号召唱对台戏。他们家里有存粮,蝗虫吃光庄稼不仅饿不死自己,还可以趁机放高利贷,收买土地,大发灾年之财。所以,他们说打蝗虫是胡闹,并且利用巫婆神汉,装神弄鬼胡说:“蝗虫是神虫,打它天不容!”还说:“打蝗虫是三光(庄稼光、粮食光、柴草光),谁打谁遭殃。”这些流言蜚语,在群众中造成了一定影响,障碍着剿蝗运动的开展。

为充分发动群众,消除流言蜚语,破除迷信,县剿蝗指挥部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如下战斗口号:

蝗虫土里生,靠天一场空,

只有消灭净,才有好年景。

地分你我,财分你我,

蝗虫吃苗,不分你我。

别看蝗虫那么多,齐心协力不怕它。

男女老少齐动员,蝗虫定能消灭完。

上述顺口溜似的口号,在群众中起到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巨大作用。在此基础上,县、区及村又分别召开了紧急剿蝗动员大会、如5月上旬,县剿蝗指挥部在黄洞村召开了有6个村,1500多人参加的群众大会。会上有针对性地揭露和批判了一些破坏剿蝗运动的言行,进一步对广大群众作了思想动员,推动了剿蝗运动的迅猛开展。黄洞大会之后,一个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剿蝗运动在全县掀了起来。

人类社会从未有过的奇观出现了。村树出动,家家落锁,人人上阵,如火如茶。据当时统计,仅有3个区的小县,每天出动打蝗虫的人数达5万多。

开始时,用鞋底打,后来群众创造了多种打法。宽河创造了挖坑埋、布袋阵、柴火烧等灭蝗法,辉泉沟创造了截击战、围歼战、流动哨、封锁沟等10余种有效战术。全县连续大战7天,保住了10多万亩秋苗没被蝗虫吃掉。

8月中旬,当谷子吐穗的时节,从县东南又接飞来两大批蝗虫。这两批蝗虫来势凶猛飞速快,数量多,以纵队形状,一进淇汤县,就选定了黄洞至将军蔫一线的土地落脚,使大约1.5万多亩庄稼处于蝗虫的嘴下。面对这严重局面,群众虽然有些惊慌,但由于有了前几次剿蝗经验,人们警觉性很高,县委一声令下,便立刻自带干粮,自带工具投入了剿蝗战斗。在这紧急时刻,七专区剿蝗指挥部从林县调来3000灭蝗大军,飞速投入战场。经过一天一夜的连续作战,消灭蝗虫30万斤,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全县除4000余亩庄稼遭受损失外,保住1.1万亩庄稼还有七八成收获。如卖洞村发生蝗虫面积400亩,其中80亩被吃光,70亩受重灾,250亩受轻灾,据当时估产,该村从蝗虫嘴里夺回粮食6.35万斤。这年秋季,淇汤县在遭受史所罕见的蝗灾下,还获得了较好的收成。汤阴县志记载:全县没有一户背井离乡、出外逃荒的,没有饿死一个人。这是淇汤县人民在抗战中创造的一大奇迹。从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同党贴得更紧了,不少人深有感触地说:“共产党是为群众办事的,政策好,话灵验,硬是从蝗虫口里抢来个秋天。”西掌村杨惠元感动地说:“民国30年出现蝗虫时,国民党政府不管,我家一亩谷子几乎全被吃光。今年的蝗虫比民国30年多得多,共产党领导着百姓打灭了它,俺那1亩谷子收了1石还多!”他高兴地唱道:

“信神信鬼一场空,共产党才是救命星。只要都听党的话,任何敌人也不怕!

淇汤县剿蝗运动的胜利,在广大群众中发生很大的影响。这一胜利,不仅使万亩良田减少了损失,挽救了广大人民的生命危机,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密切了党和群众的关系,调动了群众对敌斗争的积极性。

剿蝗运动的基本经验

淇汤县1944年的剿蝗运动,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其基本经验:

一是进行周密的组织和统一的指挥。这是扑灭蝗虫,获得秋季较好收成的首要一条。当蝗虫的苗头一出现,县委在七地委领导下,就及时建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首的剿蝗指挥部。并且要求各区、村也建立相应的剿蝗组织。当群众发动起来后,各村把参加打蝗的群众分别编为大队、中队、小队。这样一来,上下便形成了一个统一思想、统一一指挥、统一行动的军事化、战斗化的组织。这样的组织指挥灵,行动快,适应蝗虫随时来随时消灭的客观要求。1944年8月中旬,飞蝗入境,县剿蝗指挥部就立即发出紧急号召,一夜之间,全县人民以“十万火急”的速度奔赴打蝗战场,创造了一天一夜打蝗虫30万斤的奇迹。

二是进行广泛的发动和层层的动员。这是扑灭蝗虫,获得秋季较好收成的关键一条。蝗虫发生后,许少人目瞪口呆,束手无策。由于传统观念和迷信思想的作用,人们把蝗虫看成是“神虫”,说成是不可抗拒的“天灾”。当县、区党组织动员群众起来打蝗虫时,许多人难以理解,普遍认为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因为淇汤县是党开辟的新区,人工打蝗虫的事自古没有过,所以,群众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是不奇怪的,县委一开始就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因而,在剿蝗运动的全过程中,县委始终注重了思想发动工作。由于思想发动得好,广大群众从旧的观念和迷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才做到了招之即来,来之能战。从而保证了剿蝗运动的顺利展开。

三是充分发动群众,使之成为一个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这是扑灭蝗虫,获得秋季较好收成的最重要的一条。人民群众有无比的威力,在遍及全县的蝗虫面前,只有把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组织浩浩荡荡的大军,开展大规模的剿蝗运动,汁能取得灭蝗胜利。据调查,当时的三区,下至5岁儿童,上至20岁的老人,都参加了剿蝗运动。那些开始反对我党扑蝗主张的人,在运动高潮中也被卷了进去,并从亲身经历中体会到我党的英明伟大。总之,正如太行区党委在《1944年工作总结》中指土的那样:“我们全区规模的打蝗运动,创造了空前的业绩,表现了群众的无比威力,表现了根据地的坚强。在这样的生产打蝗运动中,阶级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许多政治上反对我们的人,在生产打蝗运动中可以和我们合作。”

资料来源:

《太行革命根据地》豫北战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太行   淇县   汤阴   指挥部   蝗灾   蝗虫   县委   全县   群众   思想   抗日根据地   程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