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把朱棣庙号由太宗升为成祖,看似尊崇,实则用心险恶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明惠宗,惠宗计划削藩,引起了多名藩王的不满,尤其是燕王朱棣,看到惠宗铲除藩屏的举动,认为自己的封地也难保。

于是他决心先发制人,讨伐惠宗,朱棣联合靖难各藩,发动靖难之役,一路杀入南京,惠宗仓皇出逃,不知所终,朱棣受众藩王拥戴,登基为帝,是为明成祖

朱棣

朱棣即位后,先安抚各藩王,讨好他们,又下令追封惠宗为怀皇帝,从表面上说明自己是奉先帝遗诏复辟,这使得朝野渐渐承认了他的帝位。

朱棣之后,采取怀柔民心的政策,明朝国运日益兴盛,但是朱棣篡位之事,始终成为他的心结,朝野对他颇有微词,认为他不应该夺位。

成祖为断绝争议,遂下诏宣布,惠宗已死,自己继位乃天命所归,自此之后,成祖受到百官朝拜,皇位也渐渐稳固。

朱元璋在位时就制定了太庙中只能供奉7位皇帝的规定,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件大事,因为太庙供奉的是皇族中的顶尖人物。

朱元璋还规定,如果超过7人就要按照与当朝皇帝的血缘远近抽签“祧”出太庙,但是开国之君称“祖”的可以永远供奉,这就是“七庙”的法则。

到了明朝中期,可能是因为皇族人口增加,太庙中能供奉的皇帝数量放宽到了9位,不过其他规定还是那个规定,超过9人还要抽签“祧”人。

当时明朝的皇室成员极为鼎盛,皇子辈出,以至于太庙供奉的名额不足以容纳所有先帝。

数十年后,嘉靖登基,嘉靖是明朝的第11位皇帝,朱厚熜本与皇位无缘,他的父亲朱祐杬是明宪宗的第四个儿子,获封为兴献王,朱厚熜则是兴献王的次子。

12岁那年,朱祐杬去世,朱厚熜继承了兴王之位,当时正德十六年,朱厚熜的堂兄明武宗朱厚照病重欲终,没有子嗣可以继承大统。

杨廷和看中了14岁的朱厚熜聪明过人,便决定扶持他继承皇位,在太后同意下,朱厚熜从湖北赶赴北京,准备继位。

杨廷和等人以为朱厚熜年幼好控制,想让他先以皇子身份入宫,再改称孝宗为父,但是朱厚熜十分固执,坚持以新君身份入宫和使用自己拟定的嘉靖年号,杨廷和没办法,只能让步。

朱厚熜登上皇位后,看似才幼,实则极有政治手腕,他敏锐地意识到,大臣们都依附杨廷和,朝堂大权实际上掌握在杨廷和手中,为了夺回权力,朱厚熜决定要与之抗衡。

不久,杨廷和按惯例请朱厚熜认明孝宗为父,以示合法正统,朱厚熜拒绝了这个建议,声称要认自己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皇考,以表达孝心。

然而这个时候太庙里已经满员了,排在前9位的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几位儿子、孙子。

嘉靖的父亲兴献王在他还是藩王时就已经过世,没有机会成为皇帝,所以一直没能入太庙,嘉靖非常想逆天改命,把父亲请进去,以光宗耀祖,但太庙已经满员,这就犯难了嘉靖。

按照“亲尽则祧”的原则,太庙里应该“祧”出最远的一位皇帝给兴献王让位子,其实最远的应该是朱棣,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孙子,和嘉靖帝距离最远。

但是朱棣有当初靖难之变的功劳,地位非常特殊,万万不能“祧”,嘉靖也不好直接下手。

于是嘉靖想了一个妙计,他把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成了“成祖”,“祖”是开国皇帝的称号,可以永远供奉于太庙之中,这就巧妙地保住了朱棣的位置。

接下来,按照顺延的原则,终于可以“祧”出明仁宗朱高炽,腾出一个名额给兴献王了。

这样,嘉靖就完成了父亲入太庙的心愿,他改朱棣庙号可以说是瞒天过海,既不得罪朱棣这位功劳卓著的靖难功臣,又让父亲如愿以偿入了太庙。

当时明朝正处于嘉靖盛世,国泰民安,嘉靖帝也得到了众多官员的支持,不过,这件趣事也成为后人茶余饭后谈资。

后世学者在研究这段历史时,也有各种各样的见解,一些学者认为,嘉靖这样做主要是出于私心,想要光宗耀祖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但是另一些学者则指出,这种行为在当时的帝王专制体制下也属于正常现象,毕竟每位君主都想要彰显自己的正统性和合法性,至于对这件事的评价,则要看个人立场了。

在阅读此文之后,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庙号   嘉靖   参与感   明朝   太庙   孙子   用心险恶   皇位   最远   皇帝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