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金英雄李全,为宋朝勇夺12州,咋还成金、宋与蒙古"三国"叛将?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女真贵族占领中原以后,随着封建化程度的加深,封建租佃关系日益发展,他们为了更多地剥削农民,除了实行民族压迫以外,还在河北、山东等地疯狂括地。


只要百姓拿不出地契证明,便会遭到罚没,“茔墓井灶,悉为军有”。

仅山东路拘括入官的田地即达二万余顷,甚至梁山泊也被括为官地。

金朝对农民的赋税剥削也十分残酷,除了二税和物力钱,还有铺马钱、军需钱、免役钱、河夫钱等各种杂税,“名目琐细,不可弹述”。

尤其从金卫绍王起,由于连年对蒙古和南宋的战争,造成“户口日耗,军费日急,赋敛繁重”。

当时金朝的赋税皆仰给于河南,使那里的农民更加不能存活,“率弃庐田,相继亡去”。

随着矛盾的尖锐化,各地民变蜂起,其中以益州(山东益都)人从事贩卖鞍材为业的杨安儿(原名杨安国)所领导的红袄军反金起义声势为最大。


1、红袄军的崛起


韩侂胄北伐期间,杨安儿趁金后方空虚,聚集“山东无赖”,“相聚剽掠”。起事失败后,杨安儿一度投降金朝,隶名军中,累官至防御使。金崇庆元年(1212,南宋嘉定五年),杨安儿趁蒙军进攻中都之际,逃归山东,与孙邦佐、张汝楫等人聚众展开反金起义,他们“攻劫州县,杀略官吏,山东大扰”。

杨安儿以展徽、王敏为谋主,母舅刘全为帅,攻打莒州(山东莒县)、密州(山东诸城)等地。泰安(山东今县)农民刘二祖、潍州北海(山东潍坊)、真定(河北正定)农民周元儿、屠夫李全和兄李福等纷纷起兵响应,起义军穿红袄作为标志,因此被称为“红袄军”。

蒙军北返后,金宣宗立即调集重兵镇压山东各地的起义军,红袄军与金兵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金朝汉人守将纷纷投降,起义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之众。


金贞祐二年(1214,南宋嘉定七年)二月,起义军在益都被金将仆散揆之子、山东路统军仆散安贞打败,孙邦佐、张汝楫等人投降金人,杨安儿率众转移至莱州(今属山东),在那里自立为王,设置官属,建元天顺,他与部下商定,万一起义失败,就投奔南宋。

七月间,仆散安贞与其他各路金军合兵围攻红袄军,并调来花帽军(河北地区的地主武装)参与镇压,又用重赏捉拿杨安儿和招降等手段分化瓦解起义军,使起义形势急转直下,九月,金军攻占莱州,杨安儿乘船逃入海上,遭船夫曲成等人的袭击,堕水而死。

贞祐三年三月,刘二祖被俘牺性,霍仪继任为领袖,其下彭义斌、石珪、夏全、时青等主要骨干仍坚持斗争。九月,周元儿也战死。

杨安儿、刘二祖等人领导的反金起义虽然失败,但各部余众“往往复相团结”,“官军虽讨之不能除也”。


2、从红袄军到忠义军


红袄军反金起义失败后,杨安儿的部将季先率领部分起义军逃亡到南宋,知楚州应纯之加以接纳,供给粮饷,利用他们抗击金人。

应纯之的做法得到江淮制置使李珏、淮东安抚使崔与之的积极支持。于是应纯之秘密向朝廷报告,以为蒙军攻金接连取得胜利,可以依靠这支军队趁机恢复中原。

丞相史弥远鉴于开禧之败,不敢公开招纳,“密敕珏及纯之慰接之,号‘忠义军’,就听节制”。

稍后,通过已出任涟水“忠义军”总辖季先的联络,石珪、彭义斌、夏全、时青等山东红袄军各部也纷纷南下投奔南宋,他们分别被南宋政府任命为“忠义军”统辖,在涟水的“忠义军”队伍迅速扩大到数万人。

在各支“忠义军”中,李全的势力最为强大。


李全出身农民之家,善权术,多武艺,能运用铁枪,因号“李铁枪”。

他初以贩牛马为业,一度做过涟水县(今属江苏)的弓手。

开禧北伐前夕,李全联络南宋抗金,以涟水归南宋,失败后逃回淄州,以屠宰为业。蒙军侵入山东,李全兄弟遂再次起兵反金,其下有刘庆福、国安用等主要骨干。

杨安儿牺牲后,刘全收集起义军余部一万多人,归杨安儿妹妹杨妙真领导。

杨妙真号四娘子,多智谋,善骑射,她率众转战至磨旗山(在山东莒县境内),与李全领导的红袄军会合,两人遂结为夫妇,继续进行反金斗争。

不久,霍仪战死,其部将彭义斌投奔李全,李全势力开始壮大。


3、忠义军的战绩


嘉定十年(1217)十一月,李全分兵袭破莒州、密州,其兄李福克青州,南宋授李全武翼大夫、京东路副总管。次年,极端缺乏粮食的李全,看到忠义军有粮饷可以供给,率军来到涟水,正式归附南宋,被升任为京东路总管。

在应纯之的厚赏下,李全的军队多次打败金兵进攻,对守卫淮河一线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李全军徙屯楚州(江苏淮安),并以此为基地,多次袭击金人,给金军以很大的威胁。

嘉定十年(1217)年末,蒙古名将木华黎在进击两河地区的同时,遣偏师进入山东,连破多座州城,大掳一番后退兵。

当时,作为红袄军活跃区域的山东地区,地主武装也山头林立,各据地盘,互不统辖,或为金守,或北降蒙古,或南附宋朝,在三大势力间朝秦暮楚,首鼠两端。


因金朝已呈必败之势,他们皆思另投“明主”,而不愿北归者纷纷南附,使南宋通过招抚这些地方武装而取得了对山东这一战略要地的控制。

金廷有鉴于宋人的招抚手段,也改变策略,“籍邳、海等州义军及胁从归国而充军者”,授田免税,日给粮二升,号决胜军;并据东平帅蒙古纲的建议,招集义军各置都统(正七品)、副统(正八品)等官,以阻止宋人用官职加以招降。

但此法并未能阻止住民众的南投与义军的南附。只是因宋廷对主要由中原“归正人”组成的忠义军一直怀有猜疑与歧视,加上这些武装成分复杂,目的各异,相互间常常发生火拼,因此南宋并未能真正驾驭忠义军,使得这些武装力量成为一把双刃剑,既帮助宋军打击金朝,却也给自身带来了很大伤害。

时金太子及大将仆散万忠大举南下,贾涉命各路忠义军分路防守,终于粉碎了金人的进攻,在这次战斗中,李全作战尤为勇敢,“挟仆散万忠以归”。

由于忠义军的积极抵抗,使“金人不敢窥淮东者六七年”。

嘉定十二年(1219年)六月,贾涉出任淮东制置副使,楚州置司,他依靠“忠义军”主动发起对金人的进攻。先遣李全以万人攻取海州(山东连云港)、密州和潍州。又命另一支“忠义军”攻取登(山东蓬莱)、莱二州。

金青州(山东益都)守将张林以滨(山东滨县)、棣(山东惠民)、淄(山东淄博)三州降,又取济(山东巨野)、沂(山东临沂)等州。

自山东恩(平原)、博(聊城)至河北邢(邢台)、洺(永年)等十余州相继请降。抗金斗争取得很大胜利。

于是贾涉传檄中原:

“以地来归及反戈自效者,朝廷裂地封爵无所吝。”

当年九月,大批山东饥民南下加入忠义军,造成粮食供应困难,之前在嘉定十一年(1218)九月,应纯之因无力处理好各支忠义军的内部矛盾而被罢去知楚州后,由通判梁丙权代,梁丙为解决此难题,竞采用断绝粮食供应之法,以迫使忠义军溃散,激起忠义军的兵变,纵兵大掠。


经淮东提刑贾涉的安抚,事变才得以平息。

金人在山东丧师失地后,嘉定十四年二月遣兵十余万转攻淮西,破黄(湖北黄冈)陷蕲,直逼安庆(今属安徽)。在贾涉的命令下,李全前往增援,他与京湖制置使赵方二子赵范、赵葵联军,互为犄角,终于将金兵打败,“淮西之师大振”。

在“忠义军”中,李全的抗金虽然勇敢,屡立战功,但是怀有极大的个人野心。他打着抗金的旗号,不断玩弄权术,以扩大自己的势力。李全施展阴谋,先借贾涉之手,杀掉季先,接着又赶跑石珪等人,吞并了他们的部队,使自己向军阀的方向转化。

嘉定十三年(1220年),贾涉又欲分石珪军为六支,迫使石珪等率众降蒙,使忠义军与宋廷间的隙缝进一步加深。


4、李全叛宋


嘉定十四年(1221年)七月,贾涉抱病出任淮东制置使兼京东、河北路节制使,他在领导“忠义军”的过程中,虽然依靠李全在抗金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也察觉到李全的野心,因而写信给史弥远,向他提出警告说:“昔之患不过亡金,今之患又有山东忠义与北边,宜亟图之。”

史弥远仍一味重用李全,将他提升为京东路总管、保宁军节度使,企图利用李全以对付金人。

嘉定十六年(1223),贾涉病重,在返回临安府的途中死去。南宋政府命许国继任淮东制置使。许国出身武人,有勇无谋,妄自尊大,更加激化了与李全的矛盾。

理宗宝庆元年(1225)二月,李全指使部下在楚州发动兵变,许国无力镇压,自缢而死。

李全要搞割据,自以为不患兵不精,而患财不足。为解决财力问题,他仿照朝廷式样,大量伪造楮币,将它们拿到江南购物,结果“其用顿饶,而江南之楮益贱”,对南宋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忠义军”另一重要将领彭义斌反对李全的分裂割据活动,他致书沿江制置使赵善湘,提议联合各路“忠义军”,率先讨伐李全,然后恢复中原。

淮东提点刑狱赵范也上书史弥远,积极支持彭义斌的主张。但史弥远要他们“各享安靖之福”,不仅拒绝对李全采取行动,反而任命媚事李全的徐晞稷为淮东制置使。

徐晞稷上任后,一味迁就李全,甚至以“恩府”称李全,以“恩堂”称杨妙真。不久,彭义斌与蒙古军战于五马山,兵败被俘,不屈而死。

李全趁机招诱山东,淮西忠义军各部,气焰更加嚣张。


当许国死后,李全从许国的书箱里看到了朝廷欲除掉他的密函,终于了解到南宋政府对他的真实意图,于是趁金、蒙战争激烈进行之机,出兵山东掠地,北借金人、蒙古以自重;南依南宋以疑蒙古、金人,并获得粮饷供给。

宝庆二年(1226)五月,李全被围青州后,为自身利益计,率军顽强抵抗一年有余,大小百余战,“食牛马及人且尽,将自食其军,初军民数十万,至是余数千”,终于力竭粮尽,于1227年(宋宝庆三年)五月出降。

蒙军诸将称:

“李全势穷出降,并非心服,今若不诛,日后必定为患。”

蒙军主帅孛鲁却认为:

“诛杀一人很容易,但现今山东未降者尚多,李全素得军心,杀之不足以立威,徒然失民望。”

便承制授李全为山东准南楚州行省,山东未降州郡于是闻风来归。


5、李全“叛蒙”


是年六月,李福以南宋政府没有提供粮饷为借口,与杨妙真合谋再次在楚州发动兵变,上任不久的淮东制置使姚翀慌忙缒城逃归明州,不久也病死。

此后,南宋以“淮乱相仍,遣帅必毙”,再也不敢在楚州建立淮东制置司,而将防御重点从淮水移到长江,改楚州为淮安军,“视之若羁縻州然”。

李全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请求蒙古允许他率兵南下,为表明灭亡南宋的决心,还断去自己的一指为誓。


蒙古同意李全的请求,授权他主持山东、淮南行省事务,条件是每年要向蒙古国献纳金币。十月,李全带领军队进入淮安,吞并了在准安一带的忠义军队伍,势力进一步壮大。

史弥远见李全势力坐大,不断向其馈送粮饷,说这样可以“少宽北顾之忧”。

反之,南宋的军队却常常挨饿,将士们愤愤地说:“朝廷惟恐贼不饱,我曹何力杀贼!”

李全利用南宋供给的财力和物力,造战船,练水军,积极准备大举南下。在这种情况下,史弥远仍不顾广大官员的反对,继续给李全加官晋爵,任命他为两镇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京东镇抚使等一系列官职,企图用笼络的方法阻止他的叛乱。

理宗绍定三年(1230)十二月,李全突然发兵攻打扬州,公开发动叛乱。

南宋政府从天长(今属安徽)、襄阳和淮西各地调集军队前来支援扬州,并从李全后方向他展开进攻,以行牵制。

李全一时攻不下扬州,便集中所有兵力,加上被他驱赶而来的农民,共数十万人,“一意长围,以持久困官军”。

次年正月,知镇江府、节制防江水步并本州在砦军马赵范、知滁州节制本州屯戍军马赵葵兄弟亲率步兵和骑兵出城偷袭李全军获得成功,从而解除了李全对扬州的包围。

不久,南宋军队攻下了李全的据点平山堂(在扬州西北五十里的蜀冈上),李全败死。

宋军乘胜北进,收复盐城(今属江苏)、淮安、盱胎等地,杨妙真逃往淮北,余党投降,历时六年之久的李全叛乱终于被平息。

李全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非常典型的历史人物,在他身上既有农民起义军和忠义民兵首领的烙印,也有游寇、军阀和民族叛徒的成分。

早期的李全,曾参与抗金战争,后来为了反对金朝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又参加了红袄军起义。


起义失败后,再附宋抗金,成为“忠义军”的一个重要首领,对防御金人的入侵作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由于李全的抗金斗争抱有扩大个人势力的野心,而南宋统治者对北方归正人本能的猜忌和压制,更使他对宋廷产生戒心,从而加速其变质。

到了后期,李全的野心越来越大,又看到南宋政府已经不容于己,遂公开叛变南宋,投降蒙古。

但是蒙古对他并不信任,没有在兵力上加以支持,他手下的士兵,原来多是“忠义军”和普通农民,不可能死心塌地跟随他去反对南宋,所以覆灭是必然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蒙古   涟水   忠义   嘉定   起义军   中原   宋朝   南宋   山东   势力   农民   金英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